(1.阿克苏地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新疆 阿克苏 843000;2.地区政策研究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3.地区气象局,新疆 阿克苏 843000;4.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
近年来,随着阿克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特色林果业在阿克苏地区得到良好发展。红枣产业从扩大种植规模,到提升红枣品质、拉伸红枣产业链、构建外销网络体系,一步步使小小的红枣成为农民的“致富果”。但由于市场疲软因素,农民红枣收入逐年下滑,产业面临巨大挑战,红枣产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很多。为此对环塔里木盆地闭环各县(市)的红枣基地建设、政策支持、合作社和企业运营、市场和品牌建设等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现形成红枣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截止2020年底,全疆红枣栽培面积为44.52万hm2、产量达372.7万t,阿克苏红枣种植面积面积4.94万hm2,阿克苏地区红枣面积仅占全疆的11%,产量占全疆的19%。值得关注的是,兵团红枣面积只占全疆总面积的22.6%,但产量却达全疆总产量的53.7%,说明地方单位面积土地的红枣生产效率与兵团存在很大差距,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随着地区红枣面积、产量增加,市场供大于求,地头收购价连续下跌。地区红枣的地头收购价,2010年达到最高峰每1 kg30~40元,2012年,红枣产量大幅增加,每1 kg降至10~16元,2020年灰枣收购均价为2.9元,骏枣收购均价3.4元。
目前,虽然实行红枣托市收购、红枣期货,但依然未改变红枣价格下跌的现状。一大批红枣加工企业、合作社陆续倒闭,许多现存企业、合作社也不再收购红枣,主要开展代加工,以期减少风险。
从总体上看,阿克苏地区红枣种植已成规模,已形成完整的绿色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但与喀什、和田、巴州等红枣产区对比,优劣势还很明显。
气候方面:6月份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阿克苏地区受干热风、浮尘等影响红枣坐果的不利气候发生少,红枣易坐果。9—10月份阿克苏地区日照时数、有效积温相对较低,适度的光热资源,即保证了红枣的品质,又避免出现光照过度造成红枣阴阳脸的现象,在外形颜色上优于其他产区。土质方面:阿克苏地区栽培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极大降低了改土培肥地力的成本,红枣产量高。而和田、巴州、喀什基本种植在沙地或沙性土壤,漏水漏肥严重,需肥水量高,红枣产量低。
阿克苏地区红枣种植散而广,各县市按照六大主栽树种发展林果产业,各乡镇主导产业不明显,力量不集中,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一县一业”或“一乡一品”聚集发展。而喀什、和田地区只有核桃、红枣两个树种,易形成“一乡一品”发展格局,昆玉、若羌、且末等地举全县之力发展红枣,“一县一业”发展格局能形成明显的产业发展聚集效应,较好地汇集了资金、项目以及人力物力资源。
阿克苏地区在发展红枣产业过程中,突破了酸枣直播嫁接建园重大技术问题,总结集成了一系列的技术标准、规程和技术规范,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通过连续多年实施提质增效工程,标准化的疏密、规范化的修剪,4 m×3 m固化模式为今后红枣品质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且农民技术素质高,为生产优质红枣提供了有力支撑。其它红枣产区多种密度模式并存,疏密工作还未全面开展,影响红枣品质提升。
阿克苏地区红枣成熟期光热资源偏低、降水偏多,造成阿克苏地区红枣采收后的枣果含水量高、黑头果、裂果偏高,造成红枣自然商品果率通常在60%~70%,特别是2019年,阿克苏地区红枣品质下降到历史最低点,裂枣、黑头枣、皮皮枣等占比达30%以上,出现了严重的行情差、价格低、卖枣难等情况。而喀什、和田、巴州红枣产区自然商品果率普遍在85%以上,若羌更高达95%以上。以含水量为例,阿克苏地区红枣枣果含水量普遍在30%~38%,后期需通过烘干(20~30 h)使含水量达到标准的22%~23%,喀什、和田红枣枣果采收后含水量普遍在20%~24%,清洗后略微烘干即可达标,很受企业、内地客商欢迎。
阿克苏地区红枣协会对地区整个红枣销售把控力低,行业内自律性差,同质化竞争严重,红枣协会没有发挥出行业监管的作用,打乱仗、乱打仗现象严重。对“阿克苏红枣”地理标志、“阿克苏好果源”公用品牌以及二维码的维护、监管力度不够,造成公用品牌滥用,知名度低。而昆玉、若羌等地红枣协会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严格把控产品销售的准入关,包装箱由协会统一招标采购按需进行分发,各企业、合作社统一分级包装,否则不能进入市场销售,通过协会对统一公用品牌、二维码等维护、监管和使用,保证了枣果品质及品牌公信力。
在红枣购销方面,其他产区政府对红枣品牌推介和宣传力度大,和田玉枣、昆仑玉枣(昆玉市)、若羌灰枣、楼兰大枣等品牌知名度高。麦盖提县每年举办红枣文化旅游节,吸引疆内疆外客商收购,政府根据客商传统收购区域和需求量,制定指导价,分区划片服务指导客商收购,为客商免费提供收购场地、提供住宿,为客商配备干部做好翻译、联系、协调等服务,每日统计客商收购数据,为全县科学分析红枣销售提供第一手资料,这种做法既避免了客商压级压价或哄抬价格,又对客商信用、收购量和全县红枣销售进度进行了详实记录,强化了对红枣销售的统一领导。而阿克苏地区政府对红枣销售的组织力度不够,只提出红枣收购指导价,没有对客商进行跟踪服务,客商联合压级压价现象普遍。
喀什、巴州的红枣主产县市资金投入力度大,如麦盖提全县8 667 hm2红枣实施提质增效项目,其中3 333 hm2用扶贫项目资金,每667 m2500元,其中物化投入每667 m2350元,技术服务费每667 m2150元;5 333 hm2通过土地增减挂费解决,参照扶贫项目执行,解决了全县30%红枣和全部领导干部示范园的投入问题,折合每667 m2地政府投入扶持资金约125元。且末县还增加了疏密改造、托市收购等项目补贴。而阿克苏地区仅有贫困户提质增效项目和示范园建设项目,扶持面积不足2 000 hm2,每667 m2500元,覆盖面仅有4%,折合每667 m2地的扶持资金不到20元。
和田、巴州的企业、合作社充分利用红枣期货来稳定价格和营销,且起到了托市托底的作用。企业、合作社的通常做法是将分选出的特级枣进行小包装、精包装走商超等进行专卖,一二级枣有客商要(价高于期货交割库价),则出售给客商,客商价低则交割给期货交割库。期货交割库最晚交割截止期在7月份,为企业、合作社的红枣销售确定了时间表,且稳定了信心。期货交割的红枣质量标准面向社会公开,任何农户、合作社、企业种植的红枣只要达标,均可向交割库交割。阿克苏地区企业、合作社对红枣期货认识不足,无期货意识和概念,更不会利用期货这一工具组织生产和销售。
目前我国枣总量过剩,预计“十四五”期间红枣种植规模将减少,产量相对稳定,鲜食枣产业将会快速发展。且末县紧紧围绕有机红枣高端市场,地头收购价每1 kg15元;昆玉市、策勒县、若羌县大力发展电商,拉高了红枣地头收购价,实现了企业与基地与农户的双赢。农一师依托塔克拉玛果业公司发展鲜食冬枣833 hm2,其中设施栽培213 hm2,每1 kg销售价在22元以上,每667 m2效益在3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可观。而阿克苏地区虽然开展了“两品一标”认证,但没有发挥出绿色、有机红枣质优价高的作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缓慢。
当前受差异化供给、科技管理、精深加工、创新开发等不到位以及互联网时代营销手段落后等问题影响,阿克苏地区红枣产业效益持续低迷。要坚持“稳定布局、调优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特色、生态、精品、高效”的发展思路,立足市场需求和区位优势,拿出“供给端”好产品,以振兴做强和推进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以着力提升质量为契入点,以品牌建设为助推器,推进红枣产业提质振兴。
建议全地区红枣面积总体稳定在4万hm2左右的合理规模,全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化枣业。将沙雅县、阿瓦提县、库车市南部乡镇确定为骏枣优生区,适度压减灰枣面积,积极发展成1.3万hm2加工枣原料生产基地;将阿克苏市、温宿县、新和县、库车市传统绿洲内确定为灰枣优生区,扩大灰枣面积,积极发展成2.67万hm2期货红枣生产基地。红枣优生区要以现有红枣种植的优势乡镇划定,坚决稳定面积,全力培育600~800 kg稳产优质省力高效枣园。退出的红枣面积,各县市要依据区域优势特色,用3年时间改种其他受市场青睐的小宗时令鲜果。
枣产品多元化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根本路径,利于细分市场和客户群体,扩大消费量,避免价格战。要把培育林果企业(合作社)作为拉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好现有政策,加快规模化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县(市)有龙头企业、乡(镇)有绿色基地的红枣产业发展格局,提高枣产业综合经营效益。建议在确定的优生区县市内,建立一批有规模的枣园,即集中连片的单个枣园面积达333.3 hm2,甚至666.7 hm2以上,形成枣园规模化而不是县市规模化生产格局。同时建议各县市细分市场,改接和发展33.3~66.7 hm2的冬枣、蟠枣、七月鲜等鲜食枣,供应和满足本县市的市场。同时引导企业发展自己独家享有的红枣品种,借鉴和田京港果业专种南疆红红枣(666.7 hm2)、阿拉尔市塔克拉玛果业公司专种冬枣(833.3 hm2)的经验做法,形成一企业一品种,用多元化品种避免同质化的竞争。
要把红枣提质增效工程作为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抓手。严格贯彻落实地区制定下发的《林果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红枣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等,加强管理措施落实力度,全面抓好节水、节肥、节药绿色技术,确保提高果品质量和商品率。在生产端按照“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加快“两品一标”和外向型红枣基地建设。开展标准化“抓点带线扩面”活动,突出“保证投入、强化管理、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作用,建议将规划的红枣示范园区发展成绿色、有机红枣生产,提高果品质量,为开发、创建红枣名牌产品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在市场端扶优扶强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形成知名品牌。建立龙头企业与枣农的合理合作机制,使枣农专心生产,龙头企业专心进行加工和销售,分工合作,规范销售市场,从而带动当地枣产业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企业经营、农民林果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的方式,不断加快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步伐。建议由地区供销社牵头,加快本地红枣交易市场建设,西五县以阿温农产品交易中心为依托,东四县在库车市建立林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示范区、产品聚集园区和林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产销市场信息对接,基本建成现代化营销网络与物流模式,建立起红枣产品外销体系和市场流通新体系,形成规模的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渠道经营模式。在红枣种植大乡镇,建立专业化的红枣集中分级分选和晾晒场,加强红枣的分级分选和分级销售,严禁杜绝不分等级通货销售。
各县(市)要多渠道筹措整合、统筹使用涉农资金、农林项目资金、援疆资金、县级财政资金,加大红枣基地资金投入和物化投入,加大对滴灌设备运行管理的补贴,保证系统运行正常,扩大红枣节水灌溉规模。建立健全红枣产业扶持政策体系,通过完善有效的政策扶持促进红枣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批示范路线,在示范路线上,集中项目、资金、技术、政策等资源,形成联区发展和“一乡(村)一业(红枣)”发展,并将其建成红枣示范园区。对示范园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每年覆盖1.3万hm2,政府资金扶持每667 m2投入达到100元以上,3年做到全覆盖。以政府资金撬动民间社会资本投入红枣产业发展,解决红枣物化投入不足问题。
将红枣提质增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年度绩效考评体系,一月一督导。落实领导干部包联工作机制,实行挂牌建档,定人定责,每个示范园均分别有1名党政干部与技术员负责,党政干部负责生产组织、投入和协调,技术员负责各项技术措施制定落实和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工作,达到“品种纯正、品质最优、技术最精、结构最佳、效益最好”的目标,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采取日常督查和年度考核相结合,从示范园生产投入、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示范带动效应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评比,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各级干部考核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依托中央、自治区财政资金对林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的支持,以经果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工程、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等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切实发挥示范园应有效益和带动作用。
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是主体力量。建议各县市结合“十城百店”工程的实施,确立由“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红枣联合体,连续性进行项目、金融和资金扶持,扶大扶强联合体。四大国有企业在红枣收购与销售中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全国大型林果市场建立营销网点,红枣协会要发挥组织协调的平台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在营销中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加快电商发展步伐,建立可靠的供货渠道,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丰富营销方式,完善供应链,让高质量红枣带动价格逐步回归。
进一步完善四大国有企业包联县市销售红枣的工作机制,推进托底收购的正常运行,确保农民的红枣能卖掉,提振农民管理和发展红枣信心。加强对企业、合作社的红枣期货运营管理的宣传,指导企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期货的特性和准则,建立和完善市场开拓和销售体系,达到稳定红枣市场和价格托底的作用。要尽快解决阿克苏地区红枣协会的交接问题,使红枣协会能正常发挥行业主体作用,发挥协会对现已建成的3个红枣期货交割库的管理作用。要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和与期货交割库接轨的原则,推动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避免恶意竞价,形成共商共赢和期货稳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