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蒙阴县科技局,山东 蒙阴 276200)
黑莓,素有“生命之果”与“黑钻石”的美誉,营养丰富且风味醇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第3代浆果,成为欧美及澳洲的时尚消费果品。黑莓富含原花青素、SOD、硒、鞣花酸和类黄酮、氨基酸、以及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其中抗氧化物是我们所熟知的蓝莓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黑莓对种植环境适应性强,较耐低温和高温,耐干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易丰产,花果期集中,病虫害较轻,田间管理相对简单,生产的重点是抓好夏秋季节的生产管理,也就是果实的采收及采收之后的管理。
在山东地区,黑莓一般5月底、6月初开花,花期1个多月,从开花授粉到果实成熟大约需30~35 d,露天栽培一般成熟期在6-8月份。黑莓果实为多汁浆果,极不耐运输与保存,采摘后4~5 h内必须清洗杀菌速冻保存,否则营养物质就会流失,因而目前黑莓种植多数加工成速冻果,来进行保存或者运输。但由于黑莓浆果成熟期不一致,必须分批采收,一般间隔1~2 d采收1次,而且要注意在早晨采收,雨天不采收,露水不干不采收。采收后应及时分类包装,进行速冻或其他处理。黑莓果实成熟的最显著特征是浆果表面变色,果皮表面由最初的绿色,逐渐转红,最后变成黑色,并且有光泽。黑莓采收的成熟度因用途、运输距离及贮存条件不同有异,通常作鲜果销售的,掌握在九成熟时采收;运输距离远或做速冻原料的可在八成熟时采收;用于加工果酒、果汁、果酱时要充分成熟时采收。
结果后的修剪,在8-9月份主要是剪除结过果的果茎,剪刀要紧贴地面不留残桩,主是为了降低初生茎的着生部位,使之长势壮,结果好,并注意将剪下的枝条清理出果园。另外在12月落叶后或早春发芽前,本着轻剪原则,将病虫枝和受冻枝全部剪除,并疏去细弱枝和过密枝,再对余下的枝条进行短截,然后均匀地绑缚在支架上。每株可留健壮的侧枝10~15个,枝长1.2~1.5 m。如需繁殖,可将冬季剪下的枝条选其强壮者截短埋入土中,将来用做插条。
果实采收之后进行追肥浇水,增加树体养分积累,提高黑莓树的越冬抗寒能力,为次年的高产优质打好基础,按照每667 m2追施腐熟的有机肥2 000 kg,并与复合肥配合使用,追肥时可以采取沟施或穴施的方法,施入肥料之后要进行覆土,并适当的浇水。
因为黑莓属于浆果,柔软多汁,清洗不便,加上病虫危害较轻,因此生产上尽量少用药。为促进黑莓更好的生长,改善黑莓园内的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在种植黑莓时要注意天敌的保护,充分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另外选择高效的生物制剂农药进行防治,并注意轮换使用药物,以降低农药的用量,减少对黑莓品质的影响和农药残留。地老虎、赤毛虫、金龟子等虫害对黑莓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种植过程中,掌握地老虎等虫害的发生规律,利用毒饵对其进行诱杀,还可以利用它们的趋光性采取措施进行诱杀,还可以用高效低毒的农药来防止毛虫、刺蛾等害虫,在种植过程中要掌握好害虫的发生规律,及早预防,以减少损失。
2.3.1 金龟子的防治
以成虫为害取食嫩叶、花蕾,幼虫为害茎基部的幼芽及韧皮部。防治时可根据成虫喜欢群集于枝条上为害花、叶的特性,进行人工捕捉;采果前20~25 d,用25 %的甲虫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喷雾。
2.3.2 茎腐病的防治
茎腐病易从初生茎的伤口感染,茎感病后,木质部变成水渍状、暗褐色,表皮翘起脱落,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防治方法:生长期防止初生茎受伤;采果后清除病枝、病叶等;开花初期喷0.3~0.4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春季上架前喷4~5 波美度石硫合剂。
冬季极端气温低于- 17 ℃的地区应采取埋土防寒措施。防寒时间不宜过早,一般在完全封冻前进行。埋土时先将黑莓枝条按要求剪截,然后沿行向朝一个方向压倒,枝条弯曲处堆好枕土,以防压断枝条,埋土要拍实。取土要在植株1 m 以外,以防伤根。撤土在春季10 cm地温稳定在3~5 ℃时进行,先撤两边土,再撤上边土,以防碰伤幼芽,撤土后要及时将枝条绑缚在铁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