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网络流行语读懂年轻人的期许

2021-12-03 01:39李思辉
初中生世界 2021年33期
关键词:名媛流行语语言文字

文/李思辉

“nsdd”是“你说得对”,“xswl”是“笑死我了”,“ssfd”是“瑟瑟发抖”……一些难以理解的汉语拼音缩写以及其他网络流行语,正在形成一种人为制造的社交屏障,将网络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在我国9亿网民中,10至29岁群体超过三成,他们既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又是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主力。有人担心网络流行语会影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正性;也有人担心流行语的晦涩难懂可能造成交流障碍,导致文化割裂。这些担忧不无道理。

时下,一些自作聪明的生硬造词,一些随心所欲的缩写简写,特别是一些粗俗言语,影响了人际交流,造成了圈层割裂,影响了社会运转效率。去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发布,指出要加大对“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理力度,为网络流行语划定了底线。

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流行语未必都是消极的。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背后往往有其现实的成因、流行的逻辑。比如2020 年某机构评选的年度流行语榜单中,“爷青回”“上海名媛”“打工人”“突击式尽孝”“七夕蛤蟆”等成为网民搜索热度最高的十大流行语。“爷青回”表现的是一种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上海名媛”和“突击式尽孝”充满了讽刺意味。至于时下流行的“内卷”等词则体现了年轻人直面现实,对从机制上改革积弊的期许。

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存在,网络流行语打开的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往往能看到年轻人在网络社交中“求省求简”的“手聊”习惯,看到他们赋予文字符号的娱乐意味,看到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对社会改革的期盼……年长者不妨以年轻人的视角,深入研究流行文化的变迁、社会心态的走向、民众焦虑的根源,继而努力促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寻求解决办法。

随着潮起潮落,绝大多数网络流行语都会很快“褪去”、了无踪迹。那些词能达意、深受欢迎、得以普遍使用的流行语,则会沉淀下来,融入现代语言文字体系,具备长久生命力,成为线上线下社交的“硬通货”。

猜你喜欢
名媛流行语语言文字
The Price of Beauty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流行语,考试作文中可用否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巧借 流行语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名媛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