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2.0”背景下纺织工程专业企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2021-12-03 00:51汪泽幸谭冬宜
纺织科技进展 2021年11期
关键词:导师校企考核

汪泽幸,刘 超,何 斌,谭冬宜

(湖南工程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为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的实施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但整体而言,我国工程教育还未发生质的变化[1]。为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2018年9月,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发布文件,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简称“卓越计划2.0”),即新工科建设。

我校(湖南工程学院)纺织工程专业自2011年获批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以来,在企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实践教学效果的达成。

1 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对培养目标认识不足,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将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贯穿始终[2],其中,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工程实践素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重要过程[3],因而,企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调研发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期望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无法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应用理论知识。究其原因,主要是所学知识过于片面化、碎片化,未结合生产实际,解决纺织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4]。由于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不足以及高校投入的不足,对企业实践阶段的改革依然停留在培养计划修订的层次。

1.2 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性差

与其他工科院校专业类似,我校纺织工程专业亦对来校招聘企业进行遴选,共建实践基地。部分企业在学生企业实践期间的配合力度不够,留在实践企业就业的学生少,校企双方期望均难以达成,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还可借助校友、教师个人社会资源,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但缺乏合作共赢的基础,合作周期短,可持续性较差。

1.3 实践企业分散,学生管理难度高

以我校为代表的内地纺织类院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时,面临省内纺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设备与工艺相对落后等难题,学生难以接触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企业多位于广东、江苏等纺织产业聚集的省份,实践企业分散,从而导致学生管理难度较大。虽然采用学分约束,但约束力度依然有限。

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执行机制严格,刚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难以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反感和抗拒。各实践企业在实践内容、实习岗位、住宿条件、实习津贴等方面亦存在差异,学生之间容易相互攀比,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平衡。此外,部分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自制能力弱、不肯吃苦耐劳、无视企业规章制度,增加了管理难度。

1.4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位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纺织工程为代表的传统专业在招生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5],学生调剂比例较高,专业学习兴趣和实践意愿不高。受传统应式教育文化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动力。部分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迷茫、困惑,加剧了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被动性和排斥,影响了培养目标的达成。

学生初入社会,身份转变困难[6],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力不从心,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加了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概率。远离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困难。此外,部分企业的党组织不够完善,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中断,容易造成思想松懈、观念淡泊。

1.5 教师缺乏学生管理经验,师资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校内指导老师多由理论授课教师兼任,专业实践经验和能力相对缺乏,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企业实践学习时亦力不从心。

为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素养,各高校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获取企业工程经历,但时间较短,难以真正介入企业工程项目的实施。此外,现有“双师型”教师遴选注重企业实践经历,缺乏能力认证标准,个体差异依然显著。

校内指导教师除需完成现有的课程教学、科研、教研任务以外,也是学科与平台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力量;同时,青年教师在成家、子女抚养、赡养老人等方面也面临极大的压力,在学生管理和跟踪企业实践教学方面时精力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机制,也导致了教师对企业实践指导的积极性不高。

2 企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密切联系工程实际

以应用为主旨,结合工程案例,校企协同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注重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校内实验、实习和实训环节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并重视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等能力的培养。此外,为贴近工程实际,增加校内授课环节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讲授内容比重。

落实“轮岗制”和“项目制”,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和学习要求,在校企导师的指导下,采用自主式、参与式、互动式等学习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2.2 严格遴选实践企业,校企协同、双赢

从多年“卓越计划”实践来看,大型企业热心公益事业,社会责任感强且经济实力雄厚,为学生实践提供的岗位多且全面,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的开展;此外,成熟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员工培养机制,有利于学生实践的统筹安排。而小型低端企业易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注重生产而较少关注学生工程实践素养的培养。因而,实践企业宜优选有资质、有规模、有技术含量、有发展潜质、社会责任感强的大型企业。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企业面临众多的技术难题攻关,亟需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在此时代背景下,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时,亦以科技服务企业为纽带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也协同达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目标。

2.3 注重过程考核,完善考核机制与主体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考察,力求全面、准确反映企业实践的实施效果。考核评价重在发现问题,查找不足,为持续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为避免实践企业因缺乏学生管理经验、碍于情面等原因放松考核要求,我校逐年完善企业学习指南,为过程考核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优化考核机制,采用校企联合的“双主体”考核制度,增加企业导师考核的比重,其中,“企业安全生产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模块由企业导师考核,“校企联合开发课程”、“企业专业实践(1)、(2)、(3)”、“项目设计”等实践模块中企业导师评价比重提高至40%。此外,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职业修养、实践能力与实践报告等纳入考核范围,力求全面考核。

2.4 完善过程管理,创新鼓励机制

为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校企双方负责人构建领导小组,负责学生的管理、考核制度的制定与运行监控;校企导师与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负责实践指导与考核;学生组建自主管理小组,协助校企导师的指导和监督,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全过程管理。为进一步加强管理,我校严格要求校内导师到企业指导的次数,省外实践企业每学期不少于1次,省内不少于2次,市内不少于3次,与企业导师、管理人员、学生开展座谈,针对企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分析、调整和总结。

除完成预设实践任务外,我校要求学生撰写周记,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树立典型,对企业实践阶段考核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年实践发现,与实践企业联合培养在形式上规模宜小不宜大,每家企业学生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人以内,不仅便于校内外导师指导,确保学生收益最大化,亦可降低实践企业的管理难度。

考虑到考研准备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正处于学生企业实践学习的关键阶段。在确保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安排考研学生到实践时间较为灵活的企业,适当缩短每天的实践时间;此外,在临考前,适当调整实践安排,为考研学生留出约20~30天的冲刺时间。与此同时,我校纺织工程专业要求学生考研分数超过200分时,方认可考研学生的企业实践考核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部分学生以考研为借口,逃避或消极对待企业实践的现象。

2.5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企业实践阶段不仅要求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培养浓厚的爱国情怀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7]。在企业实践阶段,学生分散且距离学校较远,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如何在企业实践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是学生企业实践阶段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校内学习阶段,需做好提前布局,将“课程思政”与各专业课程特色、教学资源以及学生需求相结合,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热爱。

进入企业前,组织开展为期2周的安全生产教育与企业文化学习,开展企业实践阶段的安全生产、学习方法、职业规划、安全保险、心理健康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学习。进入企业后,设置“企业安全生产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模块,由实践企业组织企业导师、管理人员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企业文化学习。在企业实践期间,校企导师言传身教,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实现全过程育人。

为加深学生对“卓越计划”的了解,组织优秀实习生与即将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实践表明,交流活动对学生快速融入企业实践学习具有积极作用。

2.6 整体推进,优化师资队伍

专业知识高、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教师队伍,才能教育出符合实际工程需要的专业人才。针对企业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我校采用“引校入企、引企入校”的方式构建师资队伍。

校内方面,规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认证、管理与考核,要求具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并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职称评定与聘任时,向“双师型”教师适度倾斜。新近教师引进时,亦优先考虑具有企业一线工程经历的人员。采用“老带新”的方式,由企业工程经历丰富的老教师和新进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企业实践,提高新教师企业工程实践能力和学生管理能力。

校外方面,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为兼职教师,各实践企业组建导师团队,不仅从事学生企业实践阶段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以及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同时,不定期为校内学生开设职业规划、纺织前沿等方面的讲座,弥补校内师资不足的缺点。

3 结语

对于工科专业和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而言,“卓越计划2.0”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对于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特色的地方普通高校而言,应立足服务区域经济,面向全国,聚焦产业发展,紧密围绕产业需求,扎实推进企业实践教学,将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为我国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雄厚的工程技术人才储备。

猜你喜欢
导师校企考核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V eraW an g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