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汉忠
(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福建福州3501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工作方向。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人类文明的殿堂,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2]。笔者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从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工作实际出发,探析医学院校图书馆文化育人的实践机制,如何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和文化引领的重任,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铸魂育人的重要精神,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等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认为,“文”的本意是“纹理”,引申为条理、秩序、美感的意思,而“化”字在甲骨文中是人的直立与倒立,象征着人的变化。“文化”就是人类原本的自然世界经过重大变化后而成为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人文世界。从词源上分析,“文化”二字是“人文化成”的缩写[3]。“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指以人文精神来引领社会,促进文明。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以文化人。文化者,用人文去化成天下也,“化”既是手段,又是目的[4]。文化育人的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的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十大”育人体系[5]。其中,“文化育人”体系为高校图书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供了实践指南。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6]。福建医科大学作为医学院校图书馆,要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标准,结合医学人文、健康人文的特色资源,深入挖掘文化育人要素,丰富图书馆文化育人实践,充分发挥图书馆得天独厚的文献信息资源、温馨和谐的阅读环境、高素质的服务团队、健康有趣的文化活动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育才实践。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和文化信息中心,职责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图书馆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7]。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是学校文化、学术交流和研究的中心,肩负着文化传承、培育、融合、守正和创新的重任,在传播先进文化、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校园、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和引领社会文化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大学生由于思想不够成熟,心理状态不够稳定,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利用图书馆开设的课程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和文化实践教育,以及有形的图书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熏陶,有利于大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感知文化潮流的前沿窗口。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文化的缩影与积淀,是大学软实力的象征,是学生获取人类文明成果的知识殿堂。其具有馆藏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知识的系统性和厚重性、文献信息的可储存性和可检索性等诸多优势,是师生治学研究的中心[8]。图书馆对弘扬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起着教育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繁荣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新时代新思想为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提出了新的思维模式,赋予了新的功能和特点。
文化与价值取向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决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反过来能丰富文化的发展[9]。价值观的形成是经过判定和选择的。学习过程也是世界观形成的过程,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10]。高校图书馆通过“文化育人”体系,突出图书馆文化育人的阵地建设,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文化传统,培育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品格,从而塑造或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好地发挥其导向作用。
图书馆是大学教育的支柱和大学文化的标志,也是大学文献中心、学习中心、文化中心和交流中心。现在的图书馆已然不是传统认知上的“图书馆”,其功能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和号召力,可以影响学生的习性、习惯、气度、品质和素养,促进其成长成才。学生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感悟文化传统的魅力,培育对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图书馆完成文化育人的使命。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时代在变,世界在变,大学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也必须改变。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机制对图书馆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建立一支具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的师资队伍,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1],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12]。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影响下,移动阅读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追捧,信息资源阅读方式呈现“便捷式”“快餐化”,纸质图书借阅率呈逐年下降态势,数字资源整体利用率低,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办学功利性影响,资源建设通常以保障学科发展为主,重学科轻人文思想;二是缺乏深入调研,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师生实际需求情况掌握滞后,影响“以文化人”的效果。
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辅助单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其自身作用发挥不明显。这主要体现在新生入学教育、文化氛围营造和信息素养培训等育人实践方面,机制不够完善,素质教育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方式简单、形式老套,创新意识不强。
面对科技日新月异、文化多元的发展趋势,图书馆文化创新受到各种不同的条件和环境制约,阅读推广方式方法缺乏创新,通常以讲座、征文、读书月和文化节等常见活动为主,新媒体手段运用不熟练,文化传承形式单一,先进文化引导机制不够成熟。同时,受图书馆馆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影响,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措施和方法不够多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3]。这对高校图书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素质教育平台、营造阅读环境氛围以及服务创新实践和体验提供了思路和方向。笔者基于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文化育人的实践,分析图书馆文化育人机制,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图书馆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文献信息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内容丰富,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为读者获取文献资源或科技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应立足实际,以馆藏资源建设为载体,通过提供优质的图书资源和教学资料等知识服务,为教育教学、主题教育和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促进学生成才立德。
1.多样化需求服务,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强大的专业服务团队,建立起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知识服务平台,拓展馆藏图书和数字资源服务内涵和互动合作平台,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如导读需求、空间环境需求、图书资源需求、科技信息需求和个性化的阅读需求等,提升以文化人的效果。
2.多渠道选购荐购,提升人文素质。针对新书采购,开发多种荐购和选书渠道,广泛征求师生建议需求,及时关注“光明书榜”“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榜”“《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榜”等图书排行榜,定期推出“一周一书”“借阅排行榜”“十大好书”“茅盾文学奖图书”“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图书”“诺贝尔奖获得者图书”等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文社科著作,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奉上文化“大餐”。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为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针对医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多渠道、多途径和多形式的素质教育服务平台,较好地践行了文化育人实践。
1.从新生入馆教育入手,搭建素质教育平台。通过新生入馆教育和文献信息专题讲座,对大学生进行图书馆利用常识培养、阅读习惯培养及文化素养培育,实现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2.从文化氛围入手,营造人文阅读环境。注重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建设,在阅览室、门厅或转角等处张贴“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朗朗上口的诗词、警句,潜移默化激励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培养读书的好习惯。
3.从活动推广入手,增强人文内涵建设。通过举办中外名人学者讲座,利用新媒体资源开设与名师相约、与好书同行、诵读经典诗词等系列阅读推广和文化沙龙活动,把探索真知、培养习惯和拓宽视野的育人举措融入日常活动中,让图书馆成为学生思考、探讨、交流、互动和分享的平台和载体。
4.从信息素养教育入手,拓展提升能力素质。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便捷、优质和富有内涵的文献信息服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知识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师生的求知需求和未来发展所必备的信息素养需求,提升了他们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4]。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馆员应在实践中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优势,积极营造文化活动空间,构建思想交流平台,以先进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担当优秀文化传承和育人育才使命。
1.营造文化氛围,构建学习平台。通过拓展文化活动空间,丰富馆藏资源,引进智能图书设备,开展富有特色的读书活动,努力探索把图书馆建成集阅读学习、信息查询、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和创意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校园文化活动场所。根据学校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办好特色讲座讲堂,传承福医文化基因,打造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2.融合主题教育,开展专项服务。针对时代主题、时事需求,建立“红色经典图书”“中国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好书联展,把“红色经典”图书文献和实物史料转化为第二课堂的鲜活教材,进行宣传引导,通过学习感悟,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结合学校主题教育,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教育辅导,举办时事专题讲座。通过专家学者生动形象的故事,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从而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实践和文化体验为图书馆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应突出医学生专业特点,体现医学文化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不断增强图书馆的鲜活力、吸引力、凝聚力,使图书馆文化育人实践活动绽放异彩。
1.在阅读推广上,创造出更加新鲜、新颖和新奇的阅读书目。例如,以“书香润心”“与名家谈心”“阅读慰藉心灵”为主题开展“微笑启动令”“有点用诊座”“心上书展”“心理讲堂”等系列阅读推广活动。
2.在服务特色上,针对医学生专业特点和师生实际需求,强化特色服务。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打造有特色、有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不断推动服务品质的提升,如采取阅读疗法、心灵诊疗等,帮助读者纾解负面情绪困扰,进而达到身心平衡。
3.在服务空间上,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空间。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特色,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教学、科研和学习信息服务,改善师生体验,营造智能、开放共享的校园信息化服务环境。例如,设立“头脑风暴厅”“思想辩论厅”“休闲阅读厅”“个性化朗读亭”等校园文化空间。
4.在活动形式上,努力拓展交流合作和文化体验空间。从关注文化内容到关注文化体验,增强文化体验的内涵和魅力,积极发挥高校图书馆自身平台优势,发挥学生社团、校友会、社会组织和数据库商等多方资源和力量,促进交流合作;发挥不同学科、不同专长、不同爱好学生之间的文化合作与碰撞,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通过体验合作,形成内容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的活动主题,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文明以止,化成天下。大学教学的本质就是启智和教化。高校图书馆依托其丰富多元的育人资源,为文化育人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通过发挥第二课堂教育与文化育人实践融合,形成常态化的育人机制,构建启智育人工作格局,实现立德树人,书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