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中数据使用的价值、问题与规约

2021-12-03 07:16:48王鹏刘骏庆青岛市广播电视台
品牌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数据源受众价值

文/王鹏 刘骏庆(青岛市广播电视台)

当前的新闻媒体传播速度快、更新及时、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承载着庞大的价值不菲的数据[1]。在新闻报道中,数据信息已被广泛使用。而近些年,伴随数据新闻与可视化的飞快发展,数据也不再仅仅是旧媒体传播中信息的一项点缀,而被深入挖掘出更宏大的价值。但是,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数据的权威性却屡遭质疑,并且暴露出新闻传播中在数据使用方面的问题。所以,针对新闻中所使用的数据,便需要有效的规约[2]。

一、新闻传播中的数据价值分析

众所周知,新闻价值主要源自事实。而在新闻传播中,所用到的数据价值十分突出。虽然数据并不会构成新闻事实,但是却属于形成新闻事实价值链的关键性来源[3]。在数字化新时代下,互联网广泛兴起,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更多地涉及数字信息。在新闻传播质量上讲,基于对新闻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将会开拓出更大的新闻传播空间。而广大新闻工作者也需要对新闻数据保留存疑态度,特别是在报道精确新闻并备受瞩目情况下,急需对数据重建传播兴趣及责任。

现阶段,作为当前新闻制作的一大新要素,数据现已涉足内容生产、发布、监测等环节,为创新提供可能性,并且能够直接呈现出相关信息。从叙事新方式出发,以数据来充实新闻报道,并赋予报道更强的感染力。而以可视化连通到抽象数据呈现出的具象意义,让用户可以更轻松地广泛阅读、理解分析数据[4]。同时,数据还充当了产品彰显价值的有效基础配置,人工智能与数据技术可以精准地匹配用户、场景、内容,并符合个性化阅读特点。从当前的数据应用上看,其中的内容往往来源范围更宽广,并结合用户需求选题,还能进一步融入兴趣成分,深挖新闻的垂直化信息内容,揭示更深层的含义,体现数据价值(如图1)。同时,还有交互开发设置数据产品、全面提升视觉效果,让新闻更生动形象、更具可视化,进而强化内容的说服力,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新闻并予以有效反馈。

图1 多维度深挖数据价值

二、新闻传播中常见数据使用问题

(一)未充分提炼冗杂数据而掩盖关键信息

在新闻传播中,数据的应用意义就是数据中存在关乎公众利益的信息。所以,收集、播报原始存在的数据、控制真实性也是现代媒体的发展目标。然而,消费阅读信息只是广大受众的一项生活内容。所以,对数据展开的跟踪与解读,还需要交由媒体来实施。在传播新闻中,对数据的直接展示似乎就是展示出原始信息,但这却会提升受众心智成本,而降低新闻可读性。考虑到受众的差异,仅简单地面向受众呈现原始冗杂的数据,而让受众来提炼信息,便会从一定程度上显示媒体对数据不够审慎甚至失职。而太简单地处理数据,则意味着传播者未认清数据本质、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数据资源。结合报道选题、数据种类,选出合适的数据分析手段方法,有效处理完备的数据,提炼出与新闻价值判断相符的信息,以方便受众更深入的理解、掌握。

(二)未深刻认知数据内涵及运算科学性

基于数据,能够很直观地体现出现实情况。而以上体现则需要充分、深刻认知数据内涵和运算科学性。否则,从数据中获得的结论,便极有可能会与现实不符。首先,媒体、公众均应认知“数据”有欺骗性。针对同组原始存在的数据,如若对应使用的计量公式、算法不同,所得结果、形成的结论也会不一样。其次,原始数据信息一般有着不小的体量,直接从中得出结论并不容易。为此,有关数据源主体便时常会加以梳理解释或做出二次运算,并提供给受众最后的结论。所以,会导致以下可能:在不改变原始数据真实情况下,以最具说服力类型的数据算法、计量模式来展示成果。例如,以统计学指标如众数、平均数等尽管能够有所传达信息,但却不能够全方位地体现出具体的情况。如果只是公布这类数据,则极有可能会掩饰数据原本可展现的别的事实。所以,经由新闻媒体来展现数据方面的结论时,便应注意考虑清楚数据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体现事实的局限性,以避免在数据认知或算法不够全面时而缺失关键信息,让受众曲解数据。

(三)数据解读明显不足带来真实有效性方面的影响

在现阶段国内的众多媒体中,虽然大部分新闻报道切实开始投入使用各式各样的统计数据,但是往往还停留在简单的披露、摘引,而甚少深入分析、全面解读统计数据。在新闻媒体中,应主动建构真实的新闻。但是,如果只是对统计数字单纯的传声,就会影响新闻信息传播过程的真实有效性。加之数据还蕴含着数字意义以外的其他信息,且在极具专业性的领域所关联数据对应的价值还大多有着各自的解读方式。此外,背景存在差异的一般受众群体,经常会在面对专业数据时很容易各自形成差异明显的意义理解。所以,在投入使用很专业的数据时,媒体必须对这些数据或有关专业名词加以解释,不然就会引起人们对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产生怀疑。

三、新闻传播中数据使用规约

(一)对数据提炼并公开处理数据的方法

现阶段,基于数据信息,媒体来体现事物变动时,罗列数据的方法很常用。该方式相对直观简洁,如果更新时间较短,受众还可接受。然而,如果更新时间太长,且加以冗杂、堆砌呈现,则会让受众很难找出价值大的信息,并且更难发现差异。所以,在使用数据时,新闻媒体应注意受众的观感及接收效率,提炼出意义最大的数据。先对原数据实施梳理工作,然后媒体从图表、附件等方面加以分析。特别是大体量、无对比的数据,应适当加工、处理,显化隐藏的关键信息。同时,媒体还应注意二次处理时用到的筛选数据、算法有无倾向性,数据处理后的结论有无和数据源主体具有的利益相关性。通过对数据处理方法的公开,可以降低结果的倾向性,让质疑受众能独立判断,并体现媒体“免责”性。

(二)公开数据源并细说数据属性

通过优质的数据源,既可保障新闻品质,又可判断数据可信性。通过明确数据源,除了能体现报道、揭示的内容有理有据外,还能促进受众结合数据源明辨新闻价值,并提供给受众质疑核验的机会,赋予受众知情权,还能体现媒体、数据源的公开性、透明化。所以,在实际公布数据源时,应注意清晰、明确描述。同时,还要注意公布数据来源,这并不代表数据的真实、准确与否,仅代表报道数据并非自主编造。所以,数据可靠度和明确公布数据的链接、来源间没有正相关关系。所以,就此还要细说一下数据与之不一样的属性,如收到数据的有效时间点、所属范畴、形成数据的时间点、完好情况、搜索手法、适用范围等。同时,对可以帮助理解的一些对比性数据,也应注意附在后面。

(三)深入解读数据

在传播新闻中,对客观数据加以准确的披露,仅代表媒体履行了秉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对数据展开解读,并找出数据中隐含着的内容,让广大受众可以进一步了解有关联的故事信息。正确解码统计数据就是媒体行业的一类常见职业要求。所以,在发布数据后,媒体人需要做到深入加以分析。尤其是对专业数据及其专业词语,更加需要提供必要的说明。在现代科普专业涉及的数据,往往在体量、单位方面,极有可能会不被普通人所了解和熟悉。这样一来,受众在不甚了解时,便极易误解数据原本传达的意思。为此,新闻媒体在着手传播信息时,对所引用数据的具体专业性以及一般受众所具备的理解能力都需要做出科学、有效的预判。如果数据专业性超出常识范畴,则需要及时辅以基础的补充或者说明,同时还有必要做好科普,以辅助受众正确理解数据信息。就高频出现系列的专业内容,宜在维持科学的前提下普及基本的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闻传播中,所使用到的数据往往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当前在新闻制作、传播中,却存在一定的数据使用问题,而需要实施有效的规约,更客观、高效地报道新闻,用数据说话来帮助受众斩获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推动新闻传播事业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数据源受众价值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Web 大数据系统数据源选择*
基于不同网络数据源的期刊评价研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基于真值发现的冲突数据源质量评价算法
分布式异构数据源标准化查询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