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摄影艺术展自2012年起增设多媒体类评比单元,但经过十年发展,该单元的定义、尤其呈现出的样式仍然缺少准绳,给参赛者、观众造成困扰,本文尝试提供一种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多媒体 影像表达 摄影技术
全国摄影艺术展作为我国重要的摄影展览之一,对我国摄影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指导意义 。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参赛作品近三十万幅,投稿人数及作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自2012年起 ,“国展”以带头人的姿态在我国摄影展览比赛中增设了“多媒体”类别,该类别有别于传统摄影 的生产与观看方式,将平面静态影像纳入运动视频影像的范畴,是对摄影人进行影像的表达所提出 的一项艰巨的探索与挑战。
2011年,“荷赛”首次设置多媒体类评比环节,“荷赛”首次定义多媒体类(Multimedia)定 义倾向于“交互”,回首来看,这是对当时“流媒体”发展势态的一个预判,自2012年-2015年,该单元调整为“多媒体”,是尝试与调整的过程,而从2016年至今,该单元一直为“数字故事比 赛”(Digital Storytelling),不难看出,“荷赛”对于该类别的定义已经逐步发生转变,将重点 落在用影像讲述故事上。
2021年的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中该单元的定义为:包括纪录类视频短片和交互式融媒体产品 ,作品中须有照片或视频,与(但不限于)声音、文字、动画、图示、插图等融合。......每部作品 时长不得超过8分钟(含片头片尾字幕),作品分辨率不低于1080P,画幅比例不限。从中“纪录类 短视频”也能看出“国展”对于故事的要求放在首位,并要求作品中必须有照片、视频等。
作者本身从事摄影工作同时也进行纪录片拍摄,但始终对全国摄影艺术展对该类别的要求和定义存有疑惑,这是一个非常籠统的概念,而这种疑惑在观看完入展多媒体作品后更甚。通过对历届多媒体入展的作品大致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是“PPT视频化”,是一种画册式的视频制作,这种样式只是将传统图片(包含文字)的 观看方式结合音乐了和部分转场特效,观看中随时按下暂停,尽管音乐会终止,但不会影响“影片 ”的观看;第二类是“报道式”,通过图、文、音乐再加上旁白解说,对于静态图片的叙事表达 ,这是较好的一种方式,相当于观看照片的同时摄影师在傍边进行图说解读;第三类是影像、视效 化的影片,包括视效的短片、纪录片,这个类型的影片完全趋同于电视栏目、纪录片等成熟的影视 门类的方式,影片中甚至都没有静帧图片。反过来说,如若以“电影”为准绳,以上的所有均可被 “电影”包含,那多媒体单元为何不直接叫“电影”单元呢?以“摄影”为特征的大展,这些入展 影片均对摄影人造成较大的困惑。
一,关于多媒体定义的疑惑:
在数字影像技术的形成初期,乃至上世纪的胶片时期,利用平面影像(使用电影机、电影胶片拍 摄定帧),已经形成图片(单帧画面)连贯性、幻灯片式的“图片电影”,早在2000年初,北京电 影学院图片专业的师生就以此方式制作了图片电影《山西行》并在电影节中获奖,在当时或还有一 定的技术屏障,而在如今的技术条件下这已经是人人触手可得的方式,比如“剪映”app已经可以 导入照片就自动化生成具有一定节奏和视效的短片了。观看28届“国展”中所有多媒体类入围影片 ,大部分影片已经倾向于以视频为主体的影片了,静态平面影像反而只是点缀,甚至完全没有照片 的使用。文字可以叙事,图片可以形象展现,现场声音可以带来真实环境气氛,音乐的加入常常可以突破 文字和影像的叙事束缚,形成一个综合的传播模式。[1]那么,现如今的“多媒体”是否就是纪录类 视频呢?如若这样,那当下流行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文物会说话 》、《本草中华》等等这些现象级的纪录片哪一个又不是“多媒体”呢?诚然这些影片的总时长都 在“8分钟”之外,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影片其每集都是由3-5个5-8分钟内的故事编辑组成 而已,当下行业纪录片中,“7分钟”内完成一个完整故事已是一项人尽遵守的规则,可以想象,当这些带有制作(指有制片、导演、摄影等分工且有资金投入、团队协作)的纪录片如果拆解开 来,作为单独的小短片参投多媒体组,那该如何评断呢?我们都知道摄影与影视在投入阶段就有着 巨大的差距。再者,从故事性上,摄影与影视人的核心区别就在于对故事的追求程度上,摄影凝固 住一个瞬间,可以产生很多意义,有时候这种对影像力量的追求胜过其故事性,而一部纪录片,无 论影像如何,故事性是其首要任务,并且当一部有着大量资金投入、团体制作的影片与单独的个人 摄影一同竞技,是否有可比较性?多媒体短片《中国名片·上海篇》,在六七分钟内,杂糅了静态摄 影、间隔摄影、动态视频、人声、音乐、环境声等多种视听元素,用高超的剪辑和特效,展现了上 海这座城市的性格和文化精神,片中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穿越的片断令人惊奇和难忘。为了这样一 部大制作的短片,有多少人在战斗?它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财力,恐怕局外人是难以想像的。可以 说,本届“国展”的获奖作品,在制作难度上和投入上,还没有一部可以与它比肩。[2]
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王景春是第二届荷赛多媒体比赛唯一的中国评委,他也曾说荷赛入围作品是基于视觉冲击效果、编辑能力、原创性及创新性评选而出,“中国有很多不错的作品,但却缺乏讲故事的技巧。有些更是因为热衷‘抖包袱’,忽略了整个故事的节奏。”而这些对于纪录片的一位成熟的编导来讲,或许只是日常功课,对于一位摄影师来讲,可能就是职责之外甚至另一个领域的事情了。[3]因此,从类别定义到入展影片,均让人产生疑惑,多媒体就是纪实类纪录影片吗?就是 电影吗?摄影人如若制作这样的“多媒体”,是否需要从摄影的身份转换为导演呢。
二,关于技术:
从“多媒体”最初的含义来讲,美国作曲家、艺术家鲍勃德斯坦早在1966年就将灯光和照片投射 在屏幕,并与镜子反射的电影结合起来,再辅以声响、音乐,给现场观看的给观众制造出一种特别 视听感受,这种表演方式便被定义为“多媒体”(multimedia);从传播形式来看,无论影片中混杂什么,摄影图片、声音、电影、视频、特效动画等等,只要是 视频(video)的形式,那就归纳为多媒体,这的多媒体只是从制作体量上与区别与电视和电影 ,如vidoe、movie、film的区别;若笼统的来看,任何时长的、拥有动态(包含静态)影像并具有音响效果的连续影像形式都应该 归纳到电影的范畴,早期电影《火车进站》、《园丁浇水》等只有不到1分钟的影片,仍然是公认 的世界上第一批影片,动画幻灯影片则更早于电影的诞生。结合来看,当下,仅以照片加音乐(也包含文字、特效等)方式,至多只能算是“双重”,而“多媒体 (multimedia)”、“多”及“multi”均有“多重”的含义。作者认为,定义一个适应当下的 “多媒体”应从技术角度出发并充分结合技术的发展。
1,“高像素”:
摄影相机像素的高低对于传统的纸质输出介质上来说,像素抵达一定的程度再多着无益,而如今 ,移动端、电脑平台已经成为静态影像观看的主流的方式,同时观看介质的分辨率已早在2012年就 进入“视网膜时代”,即人眼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很难分辨出屏幕上的矩阵像素点,所以对于图 片的“放大”观看几乎的无尽的,所以高像素(当然配合高解析度镜头)的意义便显得十分重大 ,同时,对于平面静态影像的构图要求随之发生变化,观众自行可以从一幅高分辨率照片中看到 “远取其势,近取其神”了。
2,数字摄影机
如今的摄影机领域已进入8K时代,并趋于应用的成熟。2011年Sony就发布F65电影摄影机,其 可以拍摄分辨率为8192x2160的画面,并以16bit的色彩深度(这一采样能力几乎超过当下所有的 数码照相机)并记录RAW格式的影像序列,这个性能也比现如今很多主流照相机超前,这意味着其 截取其视频段落的任何一帧都足够满足静态影像输出的需求,当然电影摄影机仍然具有較高的价格 门槛,但是如今Canon R5、Sony A1、Nikon Z9这样摄影人常用相机也已经具备了拍摄8K视频的 能力,那么“决定性瞬间”不在是摄影人引以为傲的功力了,摄影人只需要拿起摄影机进入场景 ,任意拍摄,即可以在后期中细致选择“决定性瞬间”,“瞬间”的魅力从前端进入后端。
3,其他
2015年苹果发布的Iphone6s相机中拍摄功能里增加livephotos功能,其可以拍摄“瞬间”的照 片,但是当用户长按画面的时,画面会显示拍照瞬间前后2-3秒的连续动态影像,这对摄影的“瞬 间性”也是一种突破;革新性“光场相机”可在拍摄以后再来选择焦点,这对摄影的构图、甚至艺 术形式都形成巨大冲击;Canon已经推出的RF5.2双鱼眼VR镜头,将二维影像拉入VR三维感官中……等等一系列新鲜技术日新月异,而这些技术都在悄无生息地改变着受众对于影像的观看习惯、 接受程度以及对静态影像的理解定位等。
三,关于多媒体的建议:
全国摄影艺术展的特征是“摄影”,但综合这十年、从24到28届的展览中多媒体作品的表现,不难看出投送作者与评委均在定义与样式上难以决断,尚未能找到一条真真关于摄影“多媒体”评判的准绳,作为我国重要的摄影展览之一,在这一类别上的引导性和指导意义偏弱,甚至造成混乱和误解。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在未来的多媒体类竞赛中,不必完全追随“荷赛”。首先,应该弱化纯粹 对“叙事”追求,即纯视频主体的影片,这样可以摆脱有制作的纪录片甚至电影影片(短片)对于 摄影多媒体的降维打击;其次,应该在叙事的基础上(连续画面本身具有强因果关系)充分提升静 态影像在多媒体中应用的比例,并应结合延时摄影、实验影像等拓展影像表达的技术技巧等。最为 重要者,应结合影像技术发展,比如高像素放大、缩小照片,livephotos、高性能摄影机等,确立 一种可以综合观看影像的平台,比如“杂志app”,将以上种种集合在一个应用软件或者程序里 ,在这里可以有传统的画册式观看,也可以有视频类的流媒体播放,同时高像素可以让受众自行观 看照片的全部和细节;livephotos、高性能摄影机可以让受众自行选择观看事物发生的所有因果瞬 间;同时文字、音乐、旁白解说均可配合在内,如此,既可以打破影视对于摄影多媒体的降维打击 ,又可激发摄影人对于影像的更多尝试与突破,成为一种当下技术条件下不受其它影像门类混淆的、新型的样式,这个样式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应该可以称为“多媒体”。
参考文献
1.朱炯.多媒体作品登场国展竞赛舞台.[J]中国摄影.2012.11.P95
2.张闻兵.捅破瞬间——观24届“国展”多媒体类作品有感.[J]走向世界.2013-14 P41-43
3.荷赛评委谈中国多媒体作品:缺乏讲故事技巧.[EB/OL]中国新闻网:2012.8.13
作者简介:朱宇;男;汉族;甘肃省敦煌人;职称:助教;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摄影,现任华清学院摄影专业专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