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锋 张光恒 宋粼静 吴玉昕
摘要:清代黄元御的“一气周流”思想阐释了气机运动的基本规律,在现代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并且他进一步阐明了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气机运动的关系,在临床用药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而腧穴在《内经》中又叫“气府”,是脏腑经络之气出入的特殊部位,笔者写该文章是想在该理论的基础上,试从针灸经典有关针刺调气理论的分析研究,与临床病例进行联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针刺调气理论体系。
关键词:黄元御 一气周流 针刺调气 临床应用
1.黄元御简介
黄元御,为清代道光年间医生,名玉路,号研农。年轻时曾遇到庸医治疗使他眼部留有疾患,从此他立志学医,深入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黄元御生前将医学经典著作的研究和临床经验结合,对四大经典进行了总结和纠错,最后总结写出了多种有独特见解的经典之作,他对岐黄学说的认识很有深度,作品里所传达的思想影响比较深远。尤其是《四圣心源》对“一气周流”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其理论核心就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后世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临床治疗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1]。
2.“一气周流”理论
2.1气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的气是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气是客观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如果气的运动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从中可以看出,气的升降出入既是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2.2“一气周流”理论模型
“一气周流”遵从天人一体的观念,黄元御提出“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理论模型,是一个全身气机整体运动的过程。“中气”是阴阳变化的动力,即为脾胃之气,脾气上升,胃气下降,通过升降运动推动阴阳化生为四象,五脏一体,一气周流,即阴阳之气含抱中气,中气上升化阳,阳气左升,化生为肝木之气,肝木之气升发为心火,心火下行,肾水上行,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肺主金则肺气右降,形成一个以中气为中心的循环周流的气机动态变化过程,中气升降起到的土枢作用是这种气机变化过程的关键,正是这种土枢四象才形成了左升右降的一气周流,即达到人体内气机升降协调,阴阳和合,从而使机体内部五脏阴阳平衡,外部肌肤腠理得以温养。
2.3“一气周流”与古代针灸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可见针刺与气机的密切关系,历代针灸大家利用经络中的穴位对于气机的调动大多都是符合“一气周流”理论的,黄元御的这种强调土枢作用的思想使古代医生更加明白人体得病的机理,也开拓了针灸调气治疗疾病的新思路[2],與诸多医家针灸治疗的方法不谋而合。许多经典和医案表明,无论是从十二经络的循行上,还是从经络脏腑的特性上,黄元御这种土枢四象的思想与前两者都是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3],希望这个思想能在现代临床上继续发挥它治疗疾病的广泛性与良好效果。
3.临床针刺治疗探索
3.1针刺治疗鼻鼽
鼻鼽是以突发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部疾病,中医分型主要有脾气虚弱和肾阳亏虚证。脾气虚弱为鼻窍有所失养,清阳不升,气血不能充养于鼻,按照黄元御的理论,脾气虚弱是由于气机升降的枢纽运转无力所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因中土不能斡旋枢转,脾失健运,气血不能化生,从而虚而生邪,进而气机郁结。可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四穴。四总穴里说“肚腹三里留”,足三里可以治疗肚腹里面的病症[4]。用中脘和足三里和中,治在脾胃虚弱,可以助其气机升降,合谷穴是理气要穴,常常和三阴交同用,用来调养气血。
肾阳亏虚导致的鼻鼽,肾阳不充足,温煦失职,阳气下陷,体内气机升降不能协调,精亏血虚,阴阳失调,肝木之气不能升发,肺气不能肃降而气机郁滞,外界邪气侵入,肺的通调水道作用不行,津液停聚,邪正相博,发展成鼻鼽。治法上应该温壮肾阳,固肾纳气。针刺时可选用风池、迎香、禾髎以通调阻滞经气,升降气机,其中风池还有助阳益气的功效,再配伍肾俞,调节脏腑阴阳,振奋阳气。
3.2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风病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本病病因较多,主要为气血、阴阳、脏腑失调所致,根据黄元御在《四圣心源》的描述,中风的根本原因是脾气因水湿阻滞,健运作用不行,易感受外邪。中气是全身气机升降的动力,脾土喜燥恶湿,土被水寒所困,四象气机升降失常,心火不收,肾水寒凉,脾土之湿气更加严重。肝主筋,气血生化乏源,筋骨失于濡养,则中风后生瘫痪。黄氏意在温补渗水以干燥脾土、滋养肝木以清疏肺风治疗中风后导致的半身不遂。
用温针灸来治疗中风后遗症常常选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丰隆、风市、合谷、太冲[5]。关元为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玄之又玄,先天之气海,可固本培元;足三里,四总穴歌中论述为“肚腹三里留”,可补益气血,通调气机;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行气活血,醒脑开窍;合谷太冲合并为四关穴,上下配伍,调畅全身气机。诸穴相配,内外兼治,阴阳通调,解除病邪对机体的禁锢。
3.3针刺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老年人,本病病位在筋骨,与肝肾两脏的关系非常密切,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肝在体合筋,肾在体合骨生髓,肾藏精,精化气,肾精充足则肾气充沛,肾气充沛则气机升降调和,肾阴与肾阳协调共济,“一气周流”运转动力充足,摄纳有权,骨髓得以充养,筋骨劲强,肝脏在颈椎病的辩证中可以分为虚实两个方面。实者多为气机郁滞、气郁化火导致阳气升发太过;肝阴亏虚,阴不敛阳,虚阳外越而致气机逆乱。
若为肝木升发太过导致的颈椎病,应选用太冲、风池、阿是穴,以疏肝降气,上清下达。若为肝肾之阴不足导致的颈椎病,应针刺太溪、肾俞、三阴交等穴位来补肝肾之阴,使阴阳升降协调,一气顺行[6]。肾虚导致颈椎病,应该温肾阳而且还要固肾纳气,常常用补法针刺命门、关元二穴,可以前后相应,以达到助阳化气行水的效果。
4.小结
一气周流阐述了气机运动的原理,是古代医家构建出来的一种模型,虽然抽象,但却详细地阐述了这种中医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对于人体的病证来说,黄元御认为人体内的正气才是人体防御疾病的根本,外邪入侵只是诱因,只有气机升降自如,脏腑功能正常运行,才能做到邪不可干。而气机升降自如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一气周流”,故黄氏特别注重气机的调节。“一气周流”理论可以看成是一种气机变化的圆周运动,在这个模型中,脾胃是其动力源泉、枢纽,中土之气推动阴阳化生,人体之气皆围绕其升降出入。腧穴为人体气机出入的特殊部位,当人体气机受邪紊乱时,通过针灸调气,来改变这种因为气机失调所导致的阴阳不相顺接的现象,可以得到明显的临床疗效。二者的有机结合,开拓了针灸临床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书坤,李志刚,林磊,田丽芳.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的针灸临床探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9):4061-4063.
[2]贵襄平.李杲的脾胃学说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114-115.
[3]杨际凤,林超.“一气周流”理论与针灸补泻手法思路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04):6-7.
[4]邵素菊.“异病同治”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6(09):1817-1818.
[5]焦珂,苏同生.黄元御论治中风对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主穴选择之启示[J/OL].中医学报,2020(05):956-959[2020-05-20].
[6]安帅,白荣闯,朱龙,杨英昕.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颈椎病的辩证论治[J/OL].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7[20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