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互联网+模式的兴起,教务管理模块在移动设备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展开和深入,师资队伍的提升、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教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和繁重。因此迫切需要对移动端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模块进行现代化高校教务管理,本文将试探讨如何将教务管理系统与移动设备有机结合,在移动端架设教务管理系统模块以满足信息化高校教务管理。
关键词:教务管理;移动端;模块设计
在高校管理中,教务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最重要的部分,教务管理的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学环境是否良好、学生学习氛围是否良好等,都是教务管理职能与成果的重要体现。故信息化教务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必须搭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从而为教师提供平台方便工作,学生拥有更好地学习环境,能够得到良好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务管理信息化
目前我国已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从硬件方面来看,智能手机已经普及,高校师生基本都拥有功能不亚于PC端的智能手机。从软件方面来看,目前智能手机普遍使用的IOS系统或安卓系统早已足够成熟,开发移动教务教学信息系统 APP早已可以实现;而4G移动网络技术的成熟与5G 移动网络技术的推出以及校园 WIFI 的覆盖,为移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性和即时性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移动互联技术与教学信息相互融合,教学的方式变得多样化,各微信公众号、教学APP、微信签到、手机慕课、微课、手机习题库、模拟考试、作业帮、翻转课堂等不同的“移动互联网+教学(学习)”应用与形式层出不穷。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为高等高校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高校教务系统现状
高校教务管理作为高校教学中最核心部分,是组织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部门完成各项事务的枢纽,它关系到高校教学规范、教学水平,影响了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对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务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针对性、计划性很强的工作,既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也是保证高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转的组织保障,经过调查走访,高校教务管理目前现状如下:
1、不能很好的支持高校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的进行因材施教,推动公共教育和专业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和综合能力,充分發挥学生个人的能力和潜力,高校都在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双学位培养、辅修培养、大类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培养等各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而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一般采用专业计划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高校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可扩展、深层次的系统架构来支持高校的教学改革。
2、教学运行环节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和情况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教务管理复杂性变得越来越高,对于教务过程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流程管理和监督,对于教务管理的水平和要求也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学校公共选课期间,常常由于系统的架构问题,因同时选课人数较多,从而导致选课高峰期间,系统响应时间过长甚至系统崩溃,只能通过管理分流的方式,分阶段选课从而减轻各年级的选课压力,增加了选课的组织难度,同时也难以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高校为了优化课程的安排,部分课程会让学生先选课,然后根据选课人数,再进行课程、老师的组织协调,加大了工作流程的繁琐度;同时在学分制下,学生自由选课,自主安排自己的修读路线后,会导致考试安排、成绩目前系统大都按照传统排课、选课、考务的模式进行设计开发的,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学改革的需求。需要提供更加灵活的排课、选课、考务的模式,满足高校多类型的要求。
3、教学信息服务方式单一、内容少、质量低
目前市场上的教务管理系统已经提供了一部分的教学信息服务,但是在教学信息服务的内容上、形式上、终端支持上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首先,教学信息服务的内容上不够丰富,除了传统的教务管理信息服务外,无法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服务和数据挖掘分析服务,比如学术交流、讲座研讨等;再次,教学信息服务在服务形式上还是以被动式服务为主,缺少对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的消息主动推送、待办提醒、信息预警等;最后,终端架设单一,无法快速、高效的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自助终端机器等设施,获取学通知、教学信息等。
4、选课模式落后,无法突破选课性能瓶颈
当前的选课模式选课压力是很多高校的顽疾。多学生觉得系统慢,抢不到课,浪费时间,为了提高选课高峰时段多线处理并发能力,有高校通过采用更多的硬件负载来提高系统并发能力,但是由于系统架构设计缺陷,使得硬件负载的增加并一定能线性提高选课的性能,效果不够理想,同时会导致硬件资源在非选课期间的严重浪费;采用分流选课的模式,每个阶段仅允许部分学生选课,来降低系统并发,但是难以杜绝学生网上频繁刷新,同样也可能使选课系统面临崩溃的风险,而且由于在同一选课阶段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选课,先选课的学生优先抢占了课程资源,从而导致出现课程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情况。可以通过增加预选课和选课数据云端计算等方式,合理化分配。
5、缺乏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数据难以共享
很多高校教务系统建设的较早,随着高等教育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当初的系统架设已经难以满足现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据结构和数据内容都没有标准,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互通性,导致系统之间信息和数据共享困难,难以实现系统的升级和维护。
6、系统设计缺乏一体化顶层建设思想
系统缺乏顶层设计的思想,无法有效兼容系统后续的拓展研发,如:未来可能实现“云端教务”打通各个学校自主管理,实现教务管理的信息一体化。但是当前市场上主流的教务系统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前瞻性,没有考虑或预留相应的服务和接口,难以与其他系统进行对接。
为提升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程度,实现将教务管理相关工作全面深入的纳入系统化管理,目前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不具备的模块主要有: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管理系统、学生项目管理与实践等等模块。
三、高校移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与组织保障
1、系统总体目标及框架
根据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工作特性,高校的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可以从四个层次落实,即核心数据层、职能管理层、用户服务层、集成服务层等四个角度研发,教务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在满足高校基本的教学管理需求外,还能针对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要高效的解决选课业务中高并发下性能瓶颈的问题,能够很好地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另外,还需要提供多样地排课模型,有效提高自动排课的效率。在系统中还应预留部分开放式的接口,能够很好地完成与整体信息化平台的融合,实现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在保证数据共享、一致的前提下,大量减轻的数据维护工作量,满足数据上报和数据深入分析的需求,为日常工作效率提升提供支撑,为校领导的辅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教务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是在满足不同高校对教务系统个性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务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的,在业务上对数据管理范围进行划分,在服务上进行数据关联和统一,在保证信息数据的精简和准确基础上,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一体化。
2、高校教务系统信息化业务构架。
教务系统信息化的业务构架是以日常工作的基础数据为核心展开框架设计,从课程安排、师资管理、学籍管理、教室管理以及其他模块等5个角度切入并互有交叉。
首先从课程安排出发,应具备以下模块:课程大纲设计、课程数据、课程计划安排、选课和排课、选课数据、课表查询、排考及查询、成绩录入和审核、成绩查询
从师资管理出发,应具备以下模块:师资概况查询、教师授课情况。
从学籍管理出发,应具备以下模块:学籍导入、学籍管理、学籍变更、转专业、学籍异动。
从教室管理出发,应具备以下模块:教室课程安排查询→教室使用与借用情况。
其他功能模块具体如下:校历查询、学校通知、学术讲座、图书借阅、培训课程、校园直播、校园新闻、学术交流与申请等
以上的五个模块为基础构建出具体的业务流程,在业务框架内涵盖着相关工作的绝大多数工作内容,通过流程有效落实教务管理工作。
结语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应配合支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公共教育和专业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和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力和潜力。系统架设在管理、职能、需求功能等三个方面应提供灵活多样的模式,满足高校多类型的要求。教务管理系统在教学信息服务的内容上、形式上、终端支持上能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的要求。教务系统的开发使用统一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和规范,实现数据共享。系统未来的开发需要足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假设的同时应考虑或预留相应的服务和接口,以保证与其他系统进行对接。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发展为领导层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数据辅助支撑。进而满足社會发展需要,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后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1)教务管理系统的网络安全需要重视,信息安全和运营稳定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网络安全是教务管理系统运行高效稳定的可靠保障。
(2)构建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贺佳.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42):152-153.
[2]樊怡.浅谈关于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风,2021(25):135-137.
[3]陈林会. 基于B/S模式的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20.
作者简介
刘政(1993—),男,山东蓬莱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