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纯
【摘要】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传播思想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在为大众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的同时,也会带来网络风险。本文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策略,以期为加強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策略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因此,只有提升网络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概述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在网络应用较为广泛的今天,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指的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领域中占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对其他意识形态渗透具有一定抵抗能力,以对网民的思想理念提供正确引导。
网络作为规模庞大的信息平台,任何人均可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从中接收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鱼龙混杂,会对网民的认知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网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
(一)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度、力度在不断加大,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与考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严峻,特别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一情形更加显著。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加强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干扰。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对其他国家予以打压,以保证自身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在网络意识形态输出方面,这些西方国家也如法炮制,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侵蚀。二是意识形态渗透更加复杂。信息化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必然趋势,这给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家安全稳定。
(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存在诸多隐患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新特点。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更加激烈。随着网络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更加重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另一方面,数字空间更加复杂。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人们经常将一些信息上传到网络空间,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整合,可准确掌握网民的思想动态,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提供支持。
(三)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较弱
我国早期的网络是在商业与资本双重作用下形成的,由于对网络的认知并不完善,未能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与此相关的治理工作缺失,导致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目前,我国已经加强了对网络的安全治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面,依然存在较多风险隐患。相关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网络安全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个人信息APT(定向威胁攻击)攻击、拒接服务器攻击等问题,不利于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与治理。同时,在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方面,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了全部责任,缺少其他主体的参与,很难全面对网络予以监控,无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从而给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诸多隐患。
三、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扩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统领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将人民的利益置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心地位,增强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使得个人、社会与国家产生紧密关联性。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要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隐性的意识形态教育。另一方面,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时,厘清“在场空间”与“缺少空间”的实践逻辑至关重要。要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要掌握网络空间的更替与发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符合实际的虚实连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空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提升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首先,梳理话语权与意识形态间的关联性。任何意识形态当中,均包含适用于自身的话语权。所以,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时,也应针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特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加强对外部意识形态的抵制,在网络意识形态多元化发展的同时,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依然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其次,将意识形态覆盖到现实生活当中。不论是理想信念,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只有将意识形态融入现实生活,才更符合人民的要求,具备更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才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增强人民的凝聚力。最后,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对现代社会环境的分析,了解人们获取主流意识形态的途径,并以此为基础,搭建起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纽带,由双方共同对舆论予以监管,从而构建完善的“话语空间”。
(三)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系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还应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系。一方面,我国应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予以更高的重视,相关人员应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学习与网络意识形态相关的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网络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御力。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多方协调,加强联动。处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时,要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方合力,不断改进和加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明确监管主体责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以保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思潮多元化、复杂化的大环境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与风险。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郝保权.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新趋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1):127-135+156.
[2]侯欣,谢成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19,2(7):6.
[3]程军年.基于文化主权视角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11(06):99-103.
[4]唐庆鹏.政治认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J].探索,2021(02):177-188.
[5]史献芝.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现实路径[J].探索,2018(04):172-178.
[6]朱箭容.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发展逻辑和新动能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32-39.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