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伟 靳祥鹏 陈泽曼
摘 要:高校思政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但目前人才培养体系的部分问题制约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提升和优化。文章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提出的“全周期管理”理念和管理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念,从高校育人与学生成长双周期的视角,创新性地提出了高校育人体系的五点延伸,并提供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案。通过探索建立由点到面、层层递进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周期育人体系,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经验,以期构筑高校育人大格局。
关键词:全周期管理;思政体系;实践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62-04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刻回答了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始终,综合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多个系统,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目前人才培养体系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高校思政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高校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当前,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主体、培养客体和培养模式上均存在部分问题。从培养主体上看,专职思政辅导员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琐碎的日常事务管理中,而相对忽视了思政教育工作;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践相对较少,仍需长期实践并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相对容易的责任分工与难以实现的绩效评价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消减了不同主体的育人自觉,也阻碍了各育人要素合力育人内在动力的生成[1]。从培养客体上看,部分大学生存在信念不坚定、思想迷茫、社会压力较大等问题,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坚定其思想信念;并且近来娱乐化氛围过重和仅以升学就业为目标的导向易使部分学生忽视思政教育,进一步加剧了思政教育的难度。从培养模式上看,目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存在培养体系割裂、教育效果短效等问题,要求高校思政工作队伍转变思维。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育人,既包括方向上的同向,也包括行动上的同行[2]。在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政教育体系和教学体系相互独立,各培养主体缺乏统筹协调,导致各培养体系割裂,未能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在思政教育模式中往往通过单一举措来进行教育,育人举措缺乏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效果不显著,未能达到全程长效育人效果。各高校可以通过机制融通、内容融入、方法融合和平台融合贯通思政教育[3],有文献指出也可以创造介入式协同发展路径[4]。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提出的“全周期管理”理念和管理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念,从高校育人与学生成长双周期的视角,创新性地提出了“高校育人体系的五点延伸”,让思政教育体系贯穿育人体系全过程和学生成长周期,推动育人体系各类子系统相协调,形成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全周期管理体系,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突破瓶颈和优化成效提供可借鉴经验,构筑中国高校育人大格局。
二、“双周期视角下高校育人体系五点延伸”的设计思路
(一)理论来源
1.“全周期管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中谈到如何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时,提出了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高校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涉及思政、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自成社会生态系统。因此,高校的发展也应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结合学生成长周期,实现全周期的动态管理、闭环管理。
2.“产品生命周期”理念。“产品生命周期”理念是管理学中广泛运用的概念,是指将产品从投入到成熟的时期划分为多个阶段。对于高校而言,育人体系是高校的“产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不同阶段采取多样化举措,其发展阶段可分为植入期、深化期和成熟期;学生是高校育人体系的“产品”,有其独特的成长周期和明显的阶段特征。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学习期、内化期和升华期。
(二)模型构建
如图1,该模型突出“双周期”特点,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进行全周期管理。相较于以往的模型,该模型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将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相融合。在时间维度上,针对高校育人周期和学生成长周期进行“双周期”综合考量,以阶段为划分提出不同举措;在空间维度上,突出“五点延伸”,即从聚焦学生到全员行动、从第二课堂回归第一课堂、从点到面、从教学到科研和从主题教育向日常行为,可概括为群体全员化、范围全面化、体系联动化、教研深入化和机制长效化。“五点延伸”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思维进行突破,从培养主体、培养客体和培养模式上定点解决问题,贯穿于“双周期”,相互联系和贯通,共同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
1.时间维度描述。(1)高校育人体系周期:植入期 深化期 成熟期。植入期:该时期注重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将思政因素植入针对群体,探索育人体系发展路径。深化期:该时期应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扩展延伸,建章立制以深化育人体系效果。成熟期:该时期注重构建平台,为育人体系后续发力提供指导和保障,形成闭环管理。(2)学生成长周期:学习期 内化期 升华期。学习期:该时期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学习。内化期:该时期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感悟,在思想层面实现升华。升华期:该时期应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以行动展现成长、成才,以自身经历感染身边人。
2.空间维度描述。(1)从聚焦学生到全员行动——群体全员化。在培养群体上,要实现从聚焦学生到全员行动的转变,即包含培养主体和培养客体,将红色基因注入师生全体,提升一线思政工作队伍的水平。(2)从第二课堂回归第一课堂——范围全面化。在覆盖范围上,要从第二课堂回归第一课堂,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每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从点到面——体系联动化。在体系建设上,要从点到面进行体系化、模式化提升,摆脱原有单一、孤立模式,构建全周期、全方位紅色文化培养体系,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管理三大系统联动并有机结合。(4)从教学到科研——教研深入化。在教学科研上,要从课堂教学走进实验室、融入大团队,将课程之“盐”散播到科研的土壤,探索把支部建在实验室、建在科研团队的新模式。(5)从主题教育向日常行为——机制长效化。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从主题教育向日常行为和日常工作的延伸,在日常工作中借鉴主题教育的做法经验,通过建章立制使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
三、 具体实践方案
基于前文所述的“双周期视角下高校育人体系的五点延伸”,本文第三部分将为该模型的具体实践提供可行方案。
(一)从聚焦学生到全员行动——群体全员化
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学习中可以更深入的思考,起到共同促进发展的良性交互作用。因此,思政教育的培养对象应覆盖全体师生,从理论学习到感悟深化,再到实践育人,将红色基因注入师生全体。
1.育人体系植入期与学生学习期。这一阶段着重引导师生积极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思政水平。高校应在人才引进初期重视人才的思政水平,并推动师风师德建设工作。引进之后进行系统化的思政理论培养。运用行动学习法,以学习原著、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研讨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同时让学院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与到学习研讨中来,师生同步学习,全面加强师生的理论学习工作。
2.育人体系深化期与学生内化期。这一阶段鼓励师生在红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可采用案例分析式教学和现场体验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鼓励师生针对国家时事热点进行探讨,以此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执政方针的理解。同时举办主题讨论会、“红色演讲”为师生提供交流平台。现场体验式教学鼓励师生开展参观革命基地等活动,促进实践教学。在此阶段师生共同对所学理论内化感悟,将红色信念根植于心。
3.育人体系成熟期与学生升华期。这一阶段鼓励师生开展“介入式”协同发展,选取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协调能力的教师,与各党支部形成“一对一”指导关系,让教师“引路人”与党政专职辅导员统筹完成党支部指导工作。教师以自身成才经验指导学生发展,实现教学一体、师生互动。在各年级学生中开展网格化管理,由思想政治水平较高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团支部形成指导关系,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亲切感,同时体现育人成效。
(二)从第二课堂回归第一课堂——范围全面化
范围全面化旨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实现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通过有效方式传递,凝练立体化课程资源,将课程思政的成果进行深化。
1.育人体系植入期与学生学习期。在这一阶段,高校应注重课程设置,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深入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的结合点,梳理学科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纳入课程教学大纲,作为课堂讲授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
2.育人体系深化期与学生内化期。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将价值理念潜移默化渗透给学生,将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三者合一,使学生从专业学习中得到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理性思考,深化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课堂,通过行业发展和面临挑战等方面内容的讲授,将学科发展与国家兴盛相结合,鼓勵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激发报效祖国的热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3.育人体系成熟期与学生升华期。要建立“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家独唱的角色转换为哲学社会科学课和专业课程与其合力育人的立体化育人格局,需要协调专职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合作机制,也要建立各类专业课教师的对话机制。在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上,要根据各类课程的特点凝练思政教育资源,让各类资源既互有特色又相互补充。在具体实践方面,可让学生具体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付诸实践,实现从教学到科研的转变,将爱国报国情怀转化成研究热情。
(三)从点到面——体系联动化
高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系的联动化需要高效的组织建设、体系设计和多维联动机制相结合,从联动的组织建设到联动的活动项目,再到联动的子体系逐步提升。
1.育人体系植入期与学生学习期。在育人体系初期,学院应注重建设结构精简、功能完备、一体贯通的有效系统。学院应注意统筹党建、团建和班级集体建设,从学生工作的宏观布局与微观设计着眼,构建党—团—班—宿舍—学习小组五位一体化工作理念。
2.育人体系深化期与学生内化期。高校在育人体系建设上应以党建引领为出发点,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在具体举措的设计上,应注重多维并举,让各类举措之间具备衔接性。在实践中打造“五维联动”育人计划,即锚定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同时又相互承接和呼应,让学生全方位综合提升思想政治水平、专业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
3.育人体系成熟期与学生升华期。在这一阶段,高校应注重育人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工作管理间同向同行。单一子系统定点精准解决问题,体系内统筹协调,各子系统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以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抗疫时期防控方案作为案例分析,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围绕“红色、专业、高效”三大关键词,统筹联动,全方面利用线上条件开展育人活动。
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疫情防控期间体系联动化案例分析。
学院在疫情防控期间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思政教育工作鼓励学生坚定必胜信心,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认真学习以报效祖国的动力;专业学习工作渗透课程思政意识,将微电子专业学习与大国力量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微电子学术前沿与国内外形势等角度的认识,深化“凝微电力、铸爱国芯”理念;学生工作管理及时掌握和了解师生情况,为思政教育工作和专业学习工作保驾护航。
(1)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红色微电内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疫情防控期间,学院积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在防疫抗疫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助力红色基因在学院传承弘扬与升华。
a.讲好抗疫故事,提振必胜信心。学院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内容覆盖国家重大新闻、正面人物事迹、防护知识以及疫情最新动态等,重点宣传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
b.品读红色经典,内化精神力量。学院直属党支部督促党章学习小组阅读红色经典并提交感悟,党章学习小组通过阅读红色经典,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利用假期以精神力量促进自我成長。
c.唱响青马之声,探索爱国内涵。学院青马学堂开展“微电战‘疫,爱国力行”的活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主题,多角度探讨“爱国”内涵,倡议学生针对疫情中的国家举措、英雄榜样和感人事迹结合自身体验抒发感悟。
(2)专业课程学习——强化专业微电力量,温故知新提升自我。学院制订线上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线上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预习;组建课程学习线上互动小组,鼓励学生主动跟教师、同学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3)学生工作管理——延续微电高效作风,推进网格化管理。学院定期联络师生,推进网格化管理,在班级内,党员、积极分子、班长直接对接全体学生,实现全覆盖,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心理、身体状况。
(四)从教学到科研——教研深入化
在教学科研上,要坚持学科与专业一体两面建设。兴趣拓展横向形成基础知识面,实验室和科研团队纵向延伸知识面,并提供实践指导提升学生能力。探索将党支部建在实验室、建在科研团队的新模式,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术精英和行业领袖。
1.育人体系植入期与学生学习期。兴趣是推动学生投身科研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难以形成对本专业知识的全面理解,可将专业知识分解成易于学生理解的内容。如通过将专业热点与名词以趣味化的故事形式加以包装,提升专业知识的趣味性;通过分享学习资料的形式为学生补充课堂之外的知识。横向延伸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降低学生对科研的“畏惧感”。
2.育人体系深化期与学生内化期。内化是推动学生投身科研的动力。在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之后,应组织更加具有感染力的活动,促进学生找到坚持科研的动力。高校可通过开展以“科学与科学家的精神”为主题的党日团日活动,重点介绍行业内具有榜样意义的科学家故事。同时可组织专业程度较高的论坛,就特定专业话题进行深入分享,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内容纵向延伸。通过精神上的内化和知识上的深化勉励学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3.育人体系成熟期与学生升华期。实践是推动学生投身科研的核心。在实践中学生近距离接触科研,全方面了解过程,并切身感受参与感和获得感。高校应加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学科专业竞赛等实践环节的培养力度,提供经费等相关保障,促进师生更加高效地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在这一阶段,可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入教师科研实验室,做到“三早”,即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五)从主题教育向日常行为——机制长效化
机制长效化建设以主题教育为新起点,把主题教育向日常行为和日常工作进行延伸,持续推动成果转化,在日常工作中借鉴主题教育的做法经验,通过建章立制使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通过新媒体宣传的“润物细无声”渗透成果,多样化平台和特色制度巩固成果,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升,让主题教育扩大影响范围。
1.育人体系植入期与学生学习期。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新媒体具有生动灵活、媒介丰富、传播高效等多个优点,符合师生获取信息偏好。在这一阶段,高校可采用新媒体加强红色宣传,占领网络新媒体的思政阵地,创新思政工作平台,在长期的红色宣传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使主题教育成果常态化、长效化。
2.育人体系深化期与学生内化期。在主题教育检视问题和落实整改之后,应聚焦问题所在,进行建章立制。在理论学习上建立常态化定期学习教育、研讨交流、成效检测的长效制度。结合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生活制度,定期开展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定期检视、工作提醒反馈制度,通过群众议查、检视自查、会议评查、工作倒查、上级点查等形式,确保问题查准、查实、查透。
3.育人体系成熟期与学生升华期。成熟期旨在以高效组织结构的明晰职能为扩展力量将主题教育的影响范围扩大。积极构建党委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通过思政组织大格局的平稳运行,将主题教育的成果延伸。以党建带团建,党委为团员开展入党宣讲大会与主题党课等相关工作。以团建促党建,青马工程为党组织培育有生力量。学生会开展一系列学术、实践、体育及文娱活动,着力打造符合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优秀学生文化。各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扩大辐射范围。
四、总结与展望
总体上看,基于双周期视角的“高校育人体系的五点延伸”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都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举措。在时间维度上深刻把握高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各个重要节点,遵循阶段特征;在空间维度上从五个延伸进行探讨,结合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举措。其中部分举措也已被实践证明其可行性,可为高校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新时代要求高校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可以尽快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构筑中国高校育人大格局。
参考文献:
[1]刘志.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需突破三方面关键瓶颈[J].思想教育研究,2019(6).
[2]燕连福,温海霞.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7(4).
[3]闫丽莉,邵莉莉.试论高校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
[4]黄铭心.高校思政“介入式”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