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
春秋时期,诸侯并起,战乱不断,偏居东南一隅的吴越两国虽远离中原,却凭借雄厚的国力跻身诸侯争霸的行列。数百年间,吴越两国不仅逐鹿中原,鏖战群雄,而且相互征伐不断,结怨日深,由此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今人除了从“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等文献典故中寻迹一二之外,还能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古迹中了解当年的历史。
吴越两国素有渊源。吴国源出于中原姬姓周人,殷商时,周人首领古公亶父育有三子,即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之子姬昌素有圣德,古公亶父欲立季历而传位于姬昌。为了避免兄弟之间因王权相争而手足相残,泰伯和仲雍甘愿放弃王位继承权,决意离开王都,南下奔吴。泰伯与仲雍颇显忠义与高洁之风,他们率“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在江南一带创建吴国。吴国传至19世寿梦时,国力十分强盛,置兵车,习武备,成为显赫一时的强国,此后吴王威名传扬天下。
越国源出于夏朝君主少康一脉,是华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后裔。少康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拱卫朝廷,遂封其庶子无余,是为越国之始。春秋时期,越国专擅征伐,国力强大,“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也感慨道:“天下之国,莫强于越。”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吴王寿梦在晋国的支持下与楚国对抗,为了牵制吴国,楚国则大力支持越国,吴越争霸自此开始。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吴,夫差不敌,吴国灭亡。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东伐,杀死越王无彊,越国灭亡。吴越两国的恩怨情仇,就此落下帷幕。
为有效应对敌国的侵扰,吴越两国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修筑城池,在原本荒蛮的江南一带修筑起众多城市,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吴王阖闾即位后志存高远,他虚心向伍子胥请教“强国争霸”之道。在伍子胥的劝导下,吴王阖闾采取了修筑城池、立仓储粮的战略。无独有偶,越王勾践即位后,也满怀兼并天下之心,遂与士大夫范蠡商讨称霸之策。范蠡通过审视夏商两代兴衰的规律,强调图霸业者,唯在广修城池,以定国本。他劝谏勾践,只有迁居择地、建城,方能徐图自强。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兴建不少规模宏大的城池,如吴国的吴大城和吴小城,越国的越城和埤中城等。
随着历史变迁,古城早已毁于战火,人们只能从历史文献中的只言片语中想象当时的古城面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古城遗迹逐渐出现在世人眼前。2009——2011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苏州西郊木渎镇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包括城墙、城壕、水门、石器作坊、陶窑、高等级墓葬等遗存 240余处,其极有可能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整座城址规模宏大,依自然地势而建,呈山环水绕之态,充分展现出吴人因地制宜的建城理念。从城址的布局和规模来看,已达到当时都城的级别。
木渎古城的发现为人们揭开吴国神秘的面纱提供了实物范本。2010年,木渎古城遗址被选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据考古工作者勘查,木渎古城遗址包括一座大城、一座小城和五座小型城址,整个城址呈大城、小城及郭城三重套叠的格局。
大城的整体布局略呈马鞍形,四周环绕着灵岩山、五峰山、穹隆山、胥山、尧峰山、姑苏山等。残存城墙沿山麓和山口断断续续分布,在大城西北隅的五峰村和东南隅的河头村附近,分别发现两处约30米宽的城门遗址,在五峰村城墙的外侧还发现了护城河遗迹。小城的南面与大城相接,两城连接处以弧形城墙间隔,西面以山峦为天然屏障。据勘测,小城城墙内侧有宽约25米的河道。郭城部分由大城和小城之外的山岭,以及山与山之间的城垣所构成。此外,还分布有五座小型城址,其中大小城内的社光村、廖里村和惠家场村各有一座小型城址,均呈方形布局,边长约200米。大城外的清明山南麓和七子山东南麓,分别建有千年寺和长头村两座小型城址,这些小型城址主要起到拱卫大小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考古工作者还在浙江安吉发现了安吉古城遗址,这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越国城址,也是太湖流域乃至浙江省所发现的同时期规格最高的城址。该遗址位于安吉中部偏北,地处丘陵平原地区。整个城址呈方形布局,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城内面积约33万平方米,城外有护城河。城墙由平地堆土筑成,保存较好,墻基宽24米,现残存部分高6米左右。古城遗址背靠九龙山,面向笔架山,山水交错,占据地利。城址内出土文物众多,尤其是出土了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瓦当类建筑构件,为人们了解当时的城市建设与手工业发展情况提供了实物证据。
古城遗址周围还分布有大量同时期的土墩墓,其中不少墓冢的封土颇为高大,墓群呈较集中的状态。古城遗址共有两处城门,一处是南城门,在南城墙偏东的位置,是为陆门;一处是在东城墙偏北的东城门,是为水门。古城遗址分为多级遗址,如古城中心遗址、外围附属小城、三大墓葬群遗址及其他军事设施遗址等,共同构成了复杂的遗址群。古城遗址内出土有春秋晚期至魏晋时期近2万件珍贵文物,出土器物包括釉陶器、泥质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