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范式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讨

2021-12-02 12:04刘福祥亓玉芳刘梦迪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范式应用型课程体系

蔡 平 刘福祥 亓玉芳 刘梦迪

(1.齐鲁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2.齐鲁师范学院 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200;3.山东英才学院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作为支撑,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高等教育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地方本科院校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的主力军。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发展方向有了明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定位、办学方式和教育教学目标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诸多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既是地方本科院校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利用自身特点,打造学科特色,彰显培养优势的重要机会,也是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体现。

二、文献综述

(一)能力范式研究

能力是完成一项任务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关于能力研究的文献较多,但是“能力范式”的相关研究主要从2014年开始,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关“能力范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实践中,如孙洪兆以生物科学本科师范生为样本,以能力范式为导向,在动物生理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表明,PBL教学法以学生能力为重,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26。郑国华(2019)指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遵循“能力本位”原则,进行学生从业必备能力分析,从而构筑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理论实践统一协调,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3]12。魏红,姜文清(2020)将能力范式理念应用到分析化学混合式教学方法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章节内容特点和需要导入现实生活案例[4]195。孟祥英(2021)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就能力范式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研究提出在教学目标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意厘清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确立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跨学科性以及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在教学设计上,突出问题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授和合作探究等的多元整合[5]50。现有的文献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研究,以探讨能力范式下课程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居多,而能力范式下人才培养的宏观层面研究较少。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黄姝敏(2018)以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讲解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广东省独立学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提出优化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策略,包括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特色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体系、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实践教学保障体系[6]60。施梅超、于婷婷(2016)提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7]69。李竹涵(2018)研究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8]251,李伟静(2021)构建协同育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9]56。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但都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等。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是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

上述研究为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但现有研究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第一,将能力范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研究。应用型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将能力范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根据企业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培养,一方面能提升高素质人才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也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还不多,研究还不深入。第二,现有研究多是从微观层面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应从宏观层面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以能力范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为切入点,分析现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能力范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路径,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参考。

三、能力范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能力范式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在高等教育执行中教育工作者共同遵从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开展教学[10]012。能力范式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紧抓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长中,既能系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教学效果。能力范式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11]。能力范式背景下人才培养改革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调整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框架

(一)以能力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能力范式崇尚学生从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理实结合,强调学校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性,这就势必要求基于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学校要与企业部门对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据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从容执业,必须要具备企业要求的四个能力,即基本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如表1所示。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计算、倾听表达等基础能力,也包括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协调沟通、外语、计算机运用和操作的能力;专业知识能力是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技能是核心;环境适应能力是学生很好融入社会并接纳社会,为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不断改变自己的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是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的有机融合所形成的合力,这种合力能激发主体在工作中产生新的成果,做出新的贡献。

表1 应用型人才具备的能力[12]37

(二)以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能力范式认同并推崇OBE教育理念[13]118,“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在人才培养中,基于能力培养目标,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学生的最后学习效果为出发点,分解毕业要求,在此基础上反向设计课程。首先,根据企业要求确定学生能力标准;其次,根据能力标准,反向推出培养既定能力标准所必需的知识和科学技术范畴;最后,确定课程体系。

(三)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能力范式要求在人才培养中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活动的核心不是以教师想教什么内容为主,而是要以学生能够学到什么为主。能力范式强调工作导向、项目贯穿式的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将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四)以能力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人才培养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考量和评测教学效果。在能力范式下,应用型人才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多元的,不再以单一的期末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项目测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综合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评价反馈的信息,教师不断改进不符合产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

四、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不匹配

地方本科院校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供求失衡。一方面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应用型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存在人才供给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创新型高级人才紧缺,存在人才结构性供给不足,人才供求出现结构性错位现象。二是应用型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匹配。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陈旧,专业调整滞后,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做出动态调整,存在专业设置雷同,差异化培养不明显的现象;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所需的专业设置较少,专业设置没有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

(二)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需求不衔接

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社会需求是课程体系发展与改革的第一动力,学科知识是课程体系存在的前提和更新的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课程体系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但现有的课程体系较为陈旧,没有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型课程较多,实践实训课程较少,尤其是与本学科相关知识的课程、技术类课程和体现能力范式的课程较少,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不衔接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一致

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过度强调学生共性的塑造,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挖掘,学生在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方面大同小异,结果导致学生很难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此外,课程目标设定上过于注重传承而忽略了创新,过于注重最终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过于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了态度、情感、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浸润和养成。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理论化和抽象化,缺少应用型、实践性和个性化,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行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国家强调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但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仍较为单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流,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使用较少,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过于简单甚至僵化,由于学生的考试分数在学生评优评奖、保研、工作推荐中影响巨大,大部分学校仍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衡量标准,缺少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养成和提升,导致在进入社会之后,由于能力不足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五、能力范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研究

(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预期达到的效果。知识范式向能力范式的转换,将能力范式嵌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必须要从调整教育目标入手,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高等院校要根据能力范式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应用型人才必要的能力标准出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分为目标定位以及内涵指标的分解。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首先要确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围绕能力标准的要求,分析专业人才未来从事职业的领域,进而分析职业特征,确定培养人才所需的核心素养、专业素养。内涵指标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进一步解释,依据能力标准,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规格。具体包括道德素养、综合素养、学科素养、专业能力和发展定位五个方面。道德素养、学科素养反映人才培养的基本工作能力;综合素养体现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专业能力体现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能力,发展定位聚焦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重构课程体系

在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学生毕业要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是基于能力标准派生出来的,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强调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突破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将相近的学科知识进行重组构建,形成新的创新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分为公共素质模块、专业通用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以及综合实践模块5个模块。其中公共素质模块包括思想政治、英语、数学、人文以及计算机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专用基础模块包括数理统计分析、专业法律法规、专业基本理论与知识,形成初步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模块根据不同就业层面、就业方向或者持续学习等开设相关课程,形成就业执业的专业素质;专业拓展模块包括延伸正规课程和个性化拓展课程,以及涉及新技术的其它学科等课程,培养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拓展专业素养;综合实践模块包括专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实践以及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由简单到复杂,可持续发展,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三)重组教学内容

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标准,逆向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遵循“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原则。教学内容的讲授不可以脱离课程教材的逻辑体系、核心内容和重难点,但是要适当融入与教材内容相关、与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相关、与深入了解原理和对接技术相关、与学生个性化需求和能力提升相关的一些内容。重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更新过时的内容。要更新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内容,增加市场迫切需要的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合企业的要求,防止出现脱离实际和知识陈旧的问题,做到理实结合。二是增加社会热点和学科前沿。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分享最新的研究热点话题,共享研究成果,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探索,尤其是对大一新生,教师要进行学情分析,结合行业发展状况,重构教学内容。三是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思政要素,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14]71。

(四)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先教后练,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翻转教学方法[15]123。“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重在引导点拨,学生的“学”则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先学后练,以学定教”的翻转教学法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是知识传递阶段,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由教师发布学习任务,学生根据网络或电子资源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标记问题,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课中是知识吸收内化阶段,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并提出自己的疑惑问题,教师点评作业质量,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课堂答疑,并组织学生讨论,实现交互式合作学习;课后是知识拓展提升阶段,利用网络资源对课程内容的延伸知识进行补充,学生总结反思,尝试探索新知识。翻转教学的重点在课堂外,在课堂外学生自主学习、自定进度,梳理知识、提出困惑,最后展示交流、协作探究问题,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辅助作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的知识肯定印象更深,理解的更透彻,学生的研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五)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

能力范式要求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强调多元化考核形式,重视过程性考核,增加非标准化考核,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16]27。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将学生最终能力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能力需求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培养效果。首先,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不是直接定好坏,而是持续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看结果,过程性评价重过程。过程性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延缓评价、课堂观察、成长档案袋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学评价要从甄别式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相互评价等,并且将各种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测评。第三,评价对象多元化。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改变分数至上的理论知识考试考核评价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评。可以参照学业结果、实践项目记录、就业反馈等内容,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业能力和执业能力。

猜你喜欢
范式应用型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