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雪丽
(玉林市玉州区妇幼保健院,广西 玉林,537000)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在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中具有疗效快、给药迅速等特点,是临床最基本的一项护理操作[1]。头皮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治疗儿科疾病的常见输液方式,同时在儿科疾病抢救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但由于患儿静脉血管较细,在开展穿刺工作中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又常因患儿存在循环障碍、血容量不足以及脱水等现象,进一步增加注射难度;加之患儿在就医过程中极易哭闹乱动,对持续输液治疗带来一定不利影响,故在对其开展输液治疗时,需要求护理人员准确快速完成穿刺工作,保障输液治疗顺利完成[3]。随着临床不断深入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相关研究,对输液治疗中的护理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就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内容如下。
在为患儿实施输液治疗时,应当结合输注药物、固定操作的困难程度以及患儿自身血管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穿刺静脉[4]。临床目前常选用耳后静脉、两颞部浅静脉以及额前静脉作为最佳穿刺部位,判断血管走向,将需要进行穿刺的部位周围毛发进行剔除,将穿刺部位暴露,便于输液时固定。学者认为[5],对于血管较细的新生儿,应当选择颞浅静脉为宜,对于因腹泻导致血管不充盈的患儿,应当选择粗大的浅静脉,如耳后静脉或正中静脉等。对于治疗时间较长的患者,如肺炎患儿,需保护好血管,在初次进行穿刺时应当从其静脉远端选择适宜血管,在予以刺激性强的药物时,需选择粗直血管,避免疼痛导致患者出现哭闹现象。与此同时,尽量避开存在骨隆突情况或局部头皮表面受损、感染者,防止穿刺成功后出现无法固定或固定困难等情况。对于血管不清晰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当在穿刺前判断适宜静脉;对于静脉治疗时间过长患儿,护理人员可在输液过程中有计划地为其更换静脉输注,进而减少药物刺激静脉,对患儿静脉起到保护作用[5]。而对于家属原因无法抉择适宜静脉或哭闹不止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当详细与家属进行解释,待患儿情绪稳定后开展穿刺工作。
在开展输液治疗时,护理人员可根据患儿血管不同,予以不同穿刺方式[6]。大部分患儿头皮静脉较浅,一般会存在骨隆突的现象,在开展穿刺输液时,需将针头与患儿头皮呈15°角,在见血后向下缓慢移动1cm,切勿进针过深,避免刺破血管。因此,血管与针头之间角度应当大于10°;在见回血后轻轻推入药液,观察患儿局部皮肤情况;对于血管细小患儿,应当将其血管挑起后再进针少许,以此提高穿刺成功率;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皮下静脉血管深度选择合适进针角度,在刺入血管时应适当将药物滴注速度调节至最小滴速,避免药物滴速过快对患儿血管造成刺激感,导致不良反应发生[7]。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可根据患儿体位,评估耳后浅静脉、颞静脉、静脉高度以及针头角度,评估血管柔韧性、血管壁厚度以及活动性,减少血管受损风险,提高穿刺成功率。
头皮针的固定好坏直接决定静脉穿刺是否能够成功。临床绝大多数患儿因年龄尚小、好动,无法配合护理人员开展相应输液治疗,导致输液过程中出现血肿、渗液、血管穿破或针头脱落等现象[8]。临床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种改良后的头皮针固定方式。在针头穿刺成功后,使用医用胶布进行传统固定方法,在完成固定后,使用棉签将针柄垫高,保持针梗与血管平行;随后再使用一条胶布交叉固定棉签头和针柄,最后对穿刺部位及耳后再次进行传统胶布固定。另有学者通过采用“三保险”固定方式提高头皮针穿刺成功率,将患儿置于输液台中,头部垫以软垫,选择适宜血管,双手固定其头部,嘱另一名护士或家长固定患儿双手,实施常规静脉穿刺与固定,使用棉球垫于针柄下,将4-6cm胶布贴于两边皮肤和针柄处,反折胶布头端,将胶布尾端沿枕骨后绕一圈半,随后使用短胶布一并将输液管贴于耳后3cm处[9]。相关文献表明[10],对针柄前半部位使用较长的医用胶布加以固定,当静脉输注不畅或针柄悬空时,护理人员可适当在针柄下放置一棉;此后,可对针柄两侧使用第二条医用胶布进行固定;再使用第三条胶布将输液器固定于耳廓部位,尽量避免输液中发生针头拔出事件。临床通过实践证实[11],对于头皮针正确固定方式应当如下:将带有棉垫的针头贴固定针头后方,在针柄下方垫一个大小合适的棉垫,在纸胶帮助下穿过针管,并作C形固定,注意避开血管走向和针头走向,沿头皮针弯曲方向进行固定,并将患儿耳廓部位选为输液管固定位,切勿用力粘贴胶布。与此同时,在为患儿进行输液治疗时,需使用长度适宜的长条胶布、医用弹性绷带以及松紧带,另可使用一次性口罩对头皮针加以固定。研究证实[12],对患儿实施有效的固定措施,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穿刺成功率,降低患儿疼痛程度,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
护理人员在实施拔针前,应当确定输液壶内药液全部输注完,输液管中液面减缓或下降,随后关闭输液阀,轻轻按压针眼处并快速拔出针头,减少药液浪费,避免在患者回血时拔针,护理人员可使用乙醇湿润后的棉签润湿胶布周围头发,防止胶布粘于头发上引起患儿疼痛;嘱患儿家属在拔针后可使用医用棉球对针眼处用力按压,缓解疼痛;撕掉患儿头皮胶布时,应当顺应头皮外周,切勿顺着患儿头顶,避免牵扯头发,导致患儿出现疼痛感,护理人员在拔针后,需指导患儿家属正确使用止血棉球按压针眼,告知其需沿血管方向纵向按压,切勿在按压过程中揉压针眼,防止头部静脉出现皮下青紫或淤血的情况,按压时间需>5min[13]。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在临床的重要性直接决定其实际应用价值。在实施患儿头皮静脉穿刺时,无论是持针手法或是血管选择,均有着一定技巧,通过临床护理人员不断深入探讨与研究,通过相应的改进方法,不仅能够缩短穿刺时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护理人员日常工作难度和提高穿刺成功率。另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在穿刺过程中尽量要求护理人员使用无痛技术开展输液治疗,通过无痛技术操作,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输液过程中发生哭闹的次数,缓解患儿躁动现象,对临床输液治疗提供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