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甜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近年来,金融支农工作面临一定的挑战,尤其是疫情背景下,再次增加了金融支农压力。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应把握时代发展机遇,为抗疫实践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基于此,针对该论题展开探究,希望研究结论能为金融工作者的抗疫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取得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
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是典型的农业产业,受疫情影响,各产业发展速度减慢,并且产业经济效益呈下滑趋势,使得农业经济水平大幅降低[1]。
1.1.1 种植业
春耕农资供应不及时,并且农资数量不足,易错失春耕时间,影响农作物长势及产量,导致农产品市场供需失衡,不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健发展。究其原因,疫情导致部分农资生产厂商无法正常营业,农资不能及时、足量供应。对于农业大户而言,会因缺少人手,部分生产实践受阻,进而农业生产效率大幅降低。在疫情背景下,土地租金、用工成本、物料费用上涨,这无疑会削弱种植户的积极性,难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
1.1.2 养殖业
养殖业受疫情冲击的表现与上述种植业受疫情冲击表现,可谓是大同小异。养殖户在养殖环节面临饲料供应不及时、出售渠道狭窄、水产品滞销等问题,这既会加剧市场供需不平衡状态,又会使各类养殖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居家隔离模式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养殖业发展。
1.1.3 加工业
疫情突发,部分加工企业产能萎靡不振,对于未享受到政策支持的加工业来说,无疑会受到较大影响。对于观光型农业、采摘型农业来说,会因游客量锐减而处于停业状态,既会减少农民收入,又会降低农业企业品牌效应。对于木材加工业来说,近1/2 的企业受疫情冲击,表现为原材料短缺、工人匮乏、资金不足、成本上涨,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农民收入随之减少[2]。
生产环节由生产主体、流通主体、消费主体组成,疫情背景下,各主体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并加剧了各行业不稳定状态,使农业经济效益整体降低。其中,生产主体受冲击表现如上述介绍,对于流通主体,主要在疫情期无法正常通车,道路受阻的同时,销售速度减慢,销售量减少,尤其是冷藏、保鲜类产品,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对于消费端,被动接受疫情期物价上涨这一现象,还会因个别冷冻食品检测出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而放弃购买,因部分商品处于囤货期无法成功购买,使原本稳定的生活秩序和消费模式被打乱。
经营主体主要指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普通农户等,因疫情阴霾笼罩,经营主体的资金回笼速度相应减慢,并且农事活动、经营活动被迫中止。简言之,各类经营主体既面临生产压力,又面临生活压力,其经济收入均会受到影响,整体工作状态、生活状态不够积极,导致后续生产、经营因动力缺失而处于被动局面,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
疫情为农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还会为新事物滋生提供机会。在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科学技术在动力支撑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线上交易渠道扩大化,契机表现介绍如下。
2.1.1 科学技术提供动力
网络信息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联用为生产、管理给予辅助,同时生产质量、服务效能大幅提高。正是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多样化科技的重要性自此突显,人们足不出户的交流、网上办公,既能减少成本,又能为新型服务模式产生提供机会。农业生产环节,信息化生产模式获得广阔发展空间,从科学育苗、数据信息获取与共享、病虫害综合化防控等方面能够看出,对于专业管理人员而言,能够据此制定或改进工作方案,为农业信息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3]。不仅如此,农业科技设备大量投用,并且智能化农产品研发活动如火如荼得进行,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疫情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步伐,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农业发展效果。同时,农产品质量大大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1.2 线上销售拓展渠道
疫情突发无疑对线下销售造成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线上消费模式顺势而生。随着线上交易活跃度的增加,电商用户相应增多、移动电商平台大量构建,对于消费用户来说,会潜移默化接受线上消费形式,进而掀起网购热潮,并带动快递物流业发展。对于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将农贸市场由实体场景转移到到网上,这无疑调动线上交易活力,使农业经济逐渐复苏,通过扩大线上销量,大大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当农业农产品走进城市社区,意味着线上交易渠道拓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种植户持续生产的自信心,对于社区居民来说,能够借此方式购买到绿色农产品,最终买卖双方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2.2.1 制定普惠金融政策
疫情的出现对农业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当地金融机构面对这一现象,适当推行金融政策,为受影响的企业带来温暖,使其在本行业持续发展中获得资金方面的动力。具体来说,在原有基础上降低贷款利率,并提供稳贷增贷、灵活还贷、延展保期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疫情危机。与此同时,面向疫情防控企业、物资保障企业给予手续、政策利率优惠,以此调动这类企业的积极性,在疫情防控期间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取得农业经济常态化发展的良好效果。金融服务方面,考虑到疫情期间用户多元化金融需求处理的复杂度,在原有基础上改进服务模式,通过开通线上服务模式来优化金融服务质量,满足小微企业足不出户享受金融机构高效金融服务的需求,这既能增强客户黏性,又能为金融机构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2 加大科技赋能力度
农村机构推行线上营销业务,为用户开通线上服务,以此缓解线下实体服务受限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安抚客户情绪,避免客户流失。实际管理中,推行智能化管理模式,即借助先进技术联防联控,将金融风险最小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为了让客户尽快熟知线上服务,金融机构扩大宣传范围,即借助新媒体技术传播线上服务内容,以期吸引客户关注,满足客户线上服务需求。
2.2.3 创新金融机构经营理念
一方面,树立主动服务理念。正是因为疫情的出现,使农村金融机构专项攻克不足之处,如增强内部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有效处理危机等,一定程度上缩小与城市金融发展的差距[4]。当主动服务意识强化,则服务工作实质性推进,进而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变革的内动力,进而加快金融机构全面转型速度。另一方面,提供人性化服务。在疫情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要想平稳发展,并在同行中占据主动竞争地位,势必要在服务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即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如推广优惠政策、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等,只有让客户体会到金融机构的用心,才能赢得客户信赖,成功在农民群体中树立良好的金融机构形象,最终拓宽农村金融进步空间。
2.2.4 增强金融服务力度
农村金融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务必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真正以农民为中心,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并且服务质量得到可靠保障。面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进行服务时,尽可能多地提供金融资源,帮助企业渡过生存危机,让企业感受到金融机构的用心服务。除此之外,构建有农业特色的管理服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来拓展业务空间,扩大客户群体。
综上所述,疫情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与机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要想有效应对疫情,应对金融机构帮扶工作寄予希望。同时,大力支持金融机构的决策,共同克服疫情难关,使农业经济尽快复苏,真正增加农民收入。金融机构应对的过程中,通过制定普惠金融政策、加大科技赋能力度、创新金融机构经营理念、增强金融服务力度等措施提高金融服务效能,将疫情在农业中的危害最小化,为农民重振旗鼓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