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新河校区 倪建妹
学生在进入新的一轮学习时,总会依赖之前的认知和生活经验进行类比迁移,尝试用已知的策略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智慧地引领他们合理转化,发展类比思想,同时注意克服惯性思维,方能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类比思想往往能够给他们新一轮的学习搭建可靠的、便利的支架,在这个基础上顺利完成新的认知建构。如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时,很多学生都被长长的算式所困囿,一门心思想早点完成这些任务,因此,他们常常在一味地追求简便计算中忽视了运算的必然顺序,忘记了基本的算理。这样的机械计算,完全背离了我们教学的初衷。
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之后,笔者以极精简的练习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如在进行减法的简便运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87.5+39.9+12.5= 87.5+39.9+60.1=
87.5-39.9-47.5= 87.5-39.9-10.1=
在学生动笔之前,笔者请他们先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很快就有学生看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减法中也可以使用。
上面的教学,笔者借助正向类比的思想,让学生静下心来,通过冷静地分析、思考,得出了属于自己的运算规律。这样的典型题目精练,既减负,又增效。
在学习中,有些数学活动经验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正确思维,将他们引入错误的认知中去。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学生习惯性的“凑整”意识也会将他们引入计算的误区。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通过故意设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并严格遵守计算的基本原则。
在课堂预热环节,笔者出示计算题:
63.2+38.5+36.8=
8.72-3.26-4.72=
9.83-2.68+3.32=
8.72-3.26-1.26=
因为受前两题的影响,很多学生将第三题“9.83-2.68+3.32”也自动凑整,写成了“9.83-2.68+3.32=9.83-(2.68+3.32)”;将第四题“8.72-3.26-1.26”算成“8.72-(3.26-1.26)”。一味地追求简便,见到可以“凑整”的就忘记了运算法则,这是典型的惯性思维的负面影响。笔者引导学生再次审题,讨论问题出在哪里,今后在简便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而后再完成一些巩固正确计算顺序的练习题,如:
82×5+30= 82+5×30= (82+5)×30=
由此,学生充分认识到运算顺序在四则混合计算中的重要性,在后面的计算中格外重视。
研究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是数学学科的两大主题。很多时候,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为学生的思维打开另一扇窗,将他们引领向豁然开朗般的喜悦之中。这样综合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能激发学生多角度思维,发展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灵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很多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应各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更不能发现隐藏的“中间问题”,因此,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常一筹莫展。教学中,笔者提示学生将文字表述转换成图形表示,这样数形结合,往往能够很快疏通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找到对应的数量关系。如:“小明正在读一本120页的课外书,已经读了40页。如果他平均每天读8页,那么剩下的还需要多少天才能读完?”
学生在数形转化中,结合分析法与综合法,很快厘清了题目中给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剩下多少页没读完。如此,学生通过用总页数减去已经读了的页数,得到剩下没读的页数,然后通过“总量÷速度=天数”求出答案。
在这样的计算后,又有学生发现,根据已经读完的页数和平均每天读的页数这两个条件,可以得出小明已经读了多少天。根据总页数和平均每天读的页数,可以得出小明读完这本书一共需要多少天。这样,用读这本书的总天数减去已经读的天数,也能求得还要读多少天。
如此,综合学生的多种活动经验,借助数形转化,将他们的眼、手、心等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对于发展学生综合思维、灵动思维以及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学生活动经验的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类比迁移的正面影响,也要帮助他们克服惯性思维的负面影响。如此,在数学学习中架起多方联系的桥梁,以助力学生的思维在真实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加以澄清、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