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英俊,孙 璐,韩 琳,王虹玲,王家庆
(沈阳工学院 生命工程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伴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深入,农林院校在“三农”建设中的育人需求和服务作用更加明显,农林院校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应该更加注重适应新时代“三农”建设需求,积极推进新农科全面建设,深入剖析现实状况,加快新农科知识体系升级、新兴学科交融、专业共建,调整师资力量,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持续强化服务能力。
一直以来,在传统观念的持续作用下,人们对农林专业以及行业认可度和重视程度不够高,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以及其父母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对就业前景、行业需求、就业待遇等因素考虑较多,因此对农林专业认可度不高,直接导致涉农院校生源质量与同级别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本次研究选取植物生产类专业2021届毕业生,对其就业意向进行调查问卷,从数据统计中发现,37.19%的毕业生倾向于考研深造,倾向于到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就职的毕业生分别占比14.88%和9.92%,农学、园艺、园林等专业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本专业的就业倾向比例为32.23%。由此可见,农林专业学生扎根“三农”就业率不高。
除此以外,一方面,农林院校自身培养存在不足。在新农科建设前提下,如何把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有机融合,建设好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农林学科,成为当前农林院校面临的重点难题。高等教育中的农林专业,不能局限于狭隘的传统专业,必须做到4个结合,即农工结合、农理结合、农医结合、农文结合,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形成理念百花齐放、学科互相融合、模式科学规范、质效精益求精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不够紧密也是大多数高校现实状况。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把课堂教学、实践生产、技能训练等多方面技能融合,是培养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在实际中不难发现,高校教师由于到企业挂职锻炼少,引进的具备行业丰富从业经验的教师少等因素,直接造成农林院校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队伍结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由于校园专业实训基地的数量不足,加之以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衔接不够紧密,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实践少、到兄弟院校学习机会少,学生实训效果与产业衔接不够紧密、与实际生产衔接不够紧密、培养技能与岗位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够,培养的农林人才与企业生产、研发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不仅没有发挥出企业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的管理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经验优势;高校也缺少对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输出的技术优势,达不到校企联合育人的优势互补作用。
鉴于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瞄准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结合新农科建设理念和政策措施,将传统的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转变为专通融合的多元化教育方式,要从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学科专业融合、优化师资力量、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高等院校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样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与荣誉感。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把爱岗敬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学习、管理和生活中。院校要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日常教育引导,用先进典型事迹引导,靠“课堂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点燃农林专业学生投身农林行业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同时,各地方政府也要结合新农科现状,因地制宜制定相关专业建设以及农林人才培育的激励政策,尤其是针对农林专业学生,适当增设实训奖学金、提供相关企业定向就业岗位等利好政策,解决农林专业学生在就业以及待遇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在制度上帮助农林专业学生培塑“好学有技术、学好有岗位”意识。
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农林专业人才培养已不能拘泥于传统学科的培养模式,要从优化农林产业升级、营销体系创新、现代化技术转型的角度,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专业技能提升,让专业建设涵养以及质量得到质的飞跃。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5G 网络等高科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让新农科未来发展的速度、深度以及广度变得越来越难以预见,甚至将颠覆人类对农业发展的传统认识。处于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方案难以满足高科技发展需求,在办好传统课程的前提下,找到新技术与新农科的融汇点,就能在学科建设上抢占“制高点”。
农林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保障,应该把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作为整合的“一”突出出来。一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一批具有行业背景、从业经验的高学历人才。做好新教师上岗前和轮岗前培训工作,对于实训经验不够丰富的专任教师和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要鼓励其到企业生产一线积极参与管理、科研、生产工作,鼓励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对于实训经验丰富的教师,要鼓励其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考取更高学历,让他们在“回炉淬火”中增强理论功底,便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尽快搭建起一支能够适应农林专业建设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要强化校企共建师资力量,即邀请企业中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实践课程兼职教师;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挂职到企业学习生产实践技术,强化教师实践应用水平。三是要强化校校合作,专家学者、教学名师、技术能手是农林院校优势专业的支柱,要通过举办学术讲堂、技术研讨等方式,邀请兄弟院校在农林应用技术上成绩突出的专家和学者到学校讲学,鼓励教师到农林院校学习前沿技术开拓视野,将教学和科研以及横向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互相交流、互相研讨、互相学习中碰撞火花,汲取经验,提升素质。
农林院校由于所属地域差别,实训基地大多依靠校内以及周边企业,资源有限,类型单一。由此可见,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具备的条件,做好实训设计和规划工作。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校园,带着理论知识参加实践,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实用技能的培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作经验,提升综合素质,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企业实训能够让学生近距离参加生产,零距离感受专业知识的运用。因此,要强化与大型企业的科研合作,农林院校通过组织科研团队,将学生作为投入科学研究的力量,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帮助企业进一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同时,由于大型企业产业结构合理、生产规模较大,所以更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岗位,学生可以在不同岗位之间进行轮换,强化业务素养。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小型企业公司工作节奏比较快,职能分工细致度不够,但是机动灵活,工作效率较高,自主性也相对较高,所以学生在中小型企业中实训见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锤炼综合素质。
此外,在学校层面,应当进一步完善实训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要突出农林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的充分结合,充分体现理论教学到科学研究再到实践应用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以期实现联合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操作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从日常教育引导培养爱岗敬业精神、课堂教学改革促动学科专业融合、优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协调育人、完善实训评估体系等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扎深“知农、爱农、兴农”意识,进一步开拓视野,现地实训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强化综合素质,为新农科建设切实培养优秀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