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建,田丽莹**,周凡琦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东北农业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国民对健康饮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用菌具备保健、医药等多种功能价值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产业扶贫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引下,黑龙江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草腐菌与木腐菌协同发展,食用菌产业取得显著成效[1]。为了打造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格局,应当深刻剖析产业发展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对策,为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提供重要支撑。
近五年来,黑龙江省食用菌产量在320万吨左右。2019年全省食用菌产量为320.59万吨,占全国食用菌生产总量8.7%,已成为继河南、山东、福建之后的食用菌生产大省[2]。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黑龙江省食用菌栽培品种愈加丰富。以黑木耳、香菇等的传统食用菌发展平稳;以双孢菇、大球盖菇等的草腐菌逐渐兴起;以秀珍菇等的新兴食用菌占有一定的栽培面积;以羊肚菌、蜜环菌、猴头菇等的珍稀品种栽培与运用获得初步成功[3]。
黑龙江省食用菌栽培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可有效提高栽培水平与产量。全省食用菌栽培主要以室内栽培为主,农作物套种、半地下模式等也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3]。积极推广食用菌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升生产技术研发能力,为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黑木耳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等先进生产技术;黑龙江省科学院等致力于农作物下脚料栽培食用菌的开发,围绕草菇、大球盖菇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东北农业大学研发出北方寒地隧道发酵、智能菇房建造等成熟的实用新技术[4]。
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链初步形成,原料供应、菌种研发、菌包制作、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已实现专业化分工。全省广泛应用“菌包厂+农户”的生产模式,菌包厂的生产规模与数量不断增加。全省菌包年生产能力可达17亿袋,黑龙江亮子奔腾、汤原波巴布、黑尊、绥阳佰盛等企业菌包日生产10万袋以上[5]。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食用菌反季节栽培,引领食用菌实现从田间到车间、从农艺到工艺的转变,推动食用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冰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杏鲍菇工厂化、穆棱市鑫北农业科技公司双孢菇工厂化基地逐步建成投产。食用菌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市场供应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省主要以食用菌罐头、盐渍品、干制品等加工产品为主,远销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十多个国家[1]。
黑龙江省积极开展食用菌产品标志认证,产品知名度与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东宁木耳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及首批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产品之一;尚志黑木耳、嘉荫黑木耳、呼玛黑木耳等8个地区食用菌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1]。积极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食用菌品质不断提升。全省打造东宁佰盛黑木耳全自动智能温室基地等一批示范生产基地,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精准栽培。黑龙江省食用菌品质优良,以牡丹江市黑木耳为例,多糖含量高于国内其他产区平均水平10%以上,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产区[6]。
黑龙江省食用菌销售渠道日趋完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渠道。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统计,全省食用菌流通主要以东宁雨润、苇河批发市场为主,两大市场年交易黑木耳鲜品量可达200万吨,占总交易量的60%以上。通过京东商城等途径实现食用菌线上销售,黑龙江木耳的商家占70%以上。在食用菌最终消费领域方面,全省10%~20%的食用菌进入超市环节,80%的食用菌进入餐饮行业。食用菌产品迈进优质优价阶段,据惠农网统计资料显示,品质较优的黑木耳价格可达70元/kg~80元/kg,质量普通的黑木耳价格可达40元/kg~44元/kg[7]。
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存在品种选育不科学,菌种市场混乱等现象,影响食用菌产量与品质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专用菌种栽培率不高,认定与登记菌种在生产活动中使用范围有限、栽培规模小。食用菌品种创新意识薄弱,专用菌种研发培育不足,主要栽培的“黑29”等黑木耳品种已有10多年历史。食用菌企业缺乏稳定的使用品种,工厂化企业没有固定的自有品种,直接购买原种、母种进行培育栽培生产,造成菌种市场鱼龙混杂[8],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黑龙江省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品种为黑木耳,形成“一耳独大”的生产格局。不均衡的栽培结构导致菌林矛盾日益突出,造成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木屑是黑木耳生产重要的栽培原料,木屑原料日益匮乏,每个栽培袋成本上涨0.2元以上,农户栽培成本急剧上升。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食用菌栽培用工成本增加。黑龙江省农村在201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9],同时食用菌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传统栽培方式需要较高强度的劳动力,导致用工成本在食用菌生产中占较大比例。
黑龙江省食用菌栽培基地建设投入资金数量有限,产业基础设施薄弱,影响食用菌产出效率与质量水平。食用菌生产基地标准化与规模化水平不高,质量控制、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营主体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精细化与科学化管理。菇农习惯于传统栽培方式,不易接受食用菌良种良法与高效栽培技术。滥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影响食用菌品质与食品安全;同时,施用农药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农药残留问题依然存在。食用菌网络销售等服务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产业发展水平提升。
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缺乏大型龙头加工企业,食用菌加工水平不高。黑龙江嘉峰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尚志珍珠山自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型企业数量有限,企业带动能力不足。食用菌精深加工水平低,同质化低端产品竞争严重。食用菌加工多采用简单的分拣、包装等方式,以盐渍品、干制品等原字号产品为主,产业链短,缺乏功能性、保健型及休闲食品研发,食用菌整体产业化水平不高[1]。
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相对匮乏,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与农业、工业相比,林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相对较少,部分以食用菌、林果栽培为主导产业的合作社未能得到有效支持。食用菌重点产业与优势项目也缺乏政策推动,产业发展速度较慢。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扶持资金有限,与山东、福建等省份每年3亿元资金的扶持政策相距甚远[10]。同时食用菌研发与市场营销等环节也缺乏政府资金支持,严重影响食用菌产业长远发展。
加强食用菌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重点依托黑龙江省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与东北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菌种提纯复壮、野生食用菌驯化、高效栽培、绿色防控等技术研发[11]。树立创新意识,提升菌种创新能力。通过科研院所选育一批适宜寒地气候、具有特色的食用菌新品种,实施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工作。发挥机构引领作用,推广科学菌种。借助黑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等机构,宣传鼓励农户、合作社等栽培认定菌种与优势菌种。规范工厂化企业生产行为,鼓励企业关注食用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积极生产国家登记与认定品种,从供给端规范菌种市场秩序。
食用菌是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可以将农业废弃物作为栽培基质完成生产。贯彻绿色兴农发展理念,推广栽培代用料使用。黑龙江省秸秆资源丰富,2019年秸秆产量高达1.3亿吨,可收集量为1亿吨[12]。因此积极运用秸秆、松衫等作为栽培代用料,通过减少木屑料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缓解菌林矛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推广食用菌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根据食用菌生产各阶段特性,引进与应用涵盖食用菌栽培、加工、拌料、装袋、扎口、灭菌、接种、烘干等成套自动化生产设备[11],提高工厂化生产效率,最终实现降低菌类生产成本的目的。
加强食用菌栽培基地建设,提高生产标准化与集约化水平。积极推广标准化栽培生产技术与“集中制袋、分散出菇”的分工生产模式,完善水利设施、质量安全控制、采后处理与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带动菇农食用菌栽培技术提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菇农加入合作社等食用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扩大食用菌栽培规模,提升食用菌栽培技能,打通食用菌产品销售渠道。加强食用菌技术培训,提升菇农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在牡丹江等食用菌生产重点地区实施新型职业培训活动,采用现场指导、专家讲解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指导菇农科学施用农药,转变生产者思想观念,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完善食用菌质量检测体系与网络销售服务体系,提升食用菌质量水平,拓宽食用菌销售渠道,实现食用菌产品优质优价。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企业带动作用。通过兼并、合资等方式培育一批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建设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与原料加工基地,与科研院所展开技术研发合作,深化食用菌栽培与加工技术水平提升。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树立精细加工理念,推动食用菌产业向保健、餐饮及医药领域渗透,努力开发一批即食产品、休闲保健食品等中高端产品,提升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食用菌现代批发企业,实现产品价值。引进一批食用菌批发企业,鼓励批发企业与菇农签订生产订单,拓宽食用菌销售渠道,降低产品交易成本。
加强产业发展政策建设,从宏观角度引领产业健康发展。制定出台《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引领全省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大食用菌产业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13]。安排固定金额的专项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向尚志、宁安、海林等食用菌生产重点地区倾斜,为生产大户与企业提供良种、水电、机械与用地等方面的支持,为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率与质量奠定物质基础。给予食用菌政策补贴,促进草腐菌产业发展。实施秸秆替代木屑菌包生产与秸秆栽培草腐菌二次发酵料配置政策补贴,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的现状进行系统梳理,详细分析食用菌产业在产量、品种、品质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从生产、加工、扶持等角度分析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科研创新、代用料与机械、基地建设、加工能力、政府扶持等角度探索产业发展对策,对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