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中的植物景观营造策略

2021-12-02 20:36周雨辰凌芬艳杨理勤吕长平
乡村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乡村规划景观植物

周雨辰 凌芬艳 杨理勤 吕长平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强力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在乡村规划中,植物景观作为乡村景观塑造中的基础景观,肩负着生态、美观、保健、社会、经济等多种功能。植物景观是指自然生长或由人工栽植的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组成的不同植物群落景色[1]。但在多数乡村规划中,更多的是重视乡村公共空间的激活、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乡村建筑的更新利用,导致乡村植物景观塑造被忽视,只是简单的栽植行道树、灌木等,或是照搬城市植物景观的营造方式,使乡村植物景观失去乡土特色。本文从乡村景观规划的角度,探讨植物景观的重要性和营造手法,以促使乡村植物生命力的激活和乡村景观价值的提升。

2 植物景观概述

2.1 乡村植物景观特性

植物是塑造景观的一种核心材料。植物景观的塑造需从植物自身特性及其与建筑、山水、道路等场所空间的相互协调搭配出发[2]。在乡村景观建设中,植物景观是一项基本要素,有着改善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功能。相较于城市植物景观而言,乡村植物景观更贴近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并与村民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乡村植物景观中,栽植的植物不仅要满足景观美化、生态净化功能,更多的是要展现出地域性、历史性、人文性、适应性、经济性等特点。通过这些特性,使乡村景观保存乡村原有风貌,传承乡村文化特色,优化乡村居住体验。近些年来,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逐渐兴起。因此,乡村景观建设在服务于村民需求的同时,也需要满足外来游客的欣赏体验需求,以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2 乡村植物景观的表现形式

2.2.1 田野植物景观。田野景观的营造是结合当地村民农耕方式,利用村落丰富多彩的农作物,在田野空间内通过一定的设计塑造的景观效果,是促使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一种重要手段[3]。田野植物景观通常以农田景观为本底,以农田防护林、田间植物等为廊道。塑造田野景观,有利于促进乡村网络化生态景观体系更新。

2.2.2 森林植物景观。森林景观资源是由林木、林地、森林环境、林中动物和微生物、林区各种自然与人文景观等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体[4]。森林景观是乡村景观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如多数丘陵地区乡村被森林所包围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并由此形成当地特有的文化习俗和景观风貌。在乡村森林景观规划中,需要重视对原有森林景观的保留和再利用,利用当地特色林业(如茶园、果园等),更新林业景观和提升经济价值,激活乡村产业发展。

2.2.3 建筑附属植物景观。乡村植物生态体系中的斑块主要来源于乡村建筑民居附属植物景观。尽管它们相对于本底而言,较为零散、随意,但也是乡村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注重乡村庭院绿化,同时要提升村民们的景观美学素养,鼓励其尝试自主打造庭院植物景观,可种植低成本、易养护的乡土经济树种,或是利用攀缘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大力开展庭院绿化,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自然屏障,另一方面有利于乡村景观立体绿化,促进经济性、景观性有机融合,保证乡村景观生态的稳定性。

2.2.4 公共场所植物景观。乡村公共场所是村民日常休憩、举办重大活动、集聚或外来游客首要停留的空间。因此,乡村公共场所景观的打造显得尤为重要。相较于其他植物景观表现形式,公共场所的植物景观需将设计与自然结合,通过植物造景,形成开放、自由、有仪式感的景观印象。可以将不同植物种植手法运用于不同功能空间,利用植物复合性功能,营造合理、美观的公共场所景观。

2.3 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优势

乡村景观的活态体现为乡村植物景观的打造[5]。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中,植物景观的营造是极为重要的。

乡土植物是在没有人为影响下,自然发生、自然生长在特定区域或特定生态系统内的植物[5]。我国乡村幅员辽阔,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植物群落稳定。纵向来看,每个乡村都有适合当地且生长良好、适应性强、具有特色地域文化的植物种类。横向来看,乡村植物景观不仅仅限定在乔木、灌木等基本植物元素,可拓展为乡村农田景观,也可发展药用植物、特色经济作物等,并利用植物文化普及、习俗的传承、产品的销售等方式实现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等多元化、立体化发展。

3 乡村植物景观现存问题

3.1 栽植植物种类单一

根据对果园镇、开慧村、光明村等湖南省长沙市近郊型新农村调研发现,乡村内栽植植物种类趋单一化,并与城市社区植物景观建设类似。当地多以香樟、桂花、银杏等乔木为基调树或主要造景材料;灌木以山茶、红花檵木等植物为主,主要用作道路两旁绿篱和公共空间绿篱,但这些植物的修剪规则化明显;经济林等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栽植较少,导致经济效益低,缺乏乡村特色。此外,这些村庄都没有对乡村丰富的森林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乡村植物与乡村风貌割离,脱离乡村绿化的初衷,失去原有乡土气息。

3.2 乡村植物景观趋同

经过对上述村庄的走访调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发现多数乡村规划模式趋同化严重,多是打着“乡土人情、古色古香”的名义将乡村内建筑、广场、告示牌等基础设施进行简单的修缮,打造白墙青瓦的古风效果,但缺少植物修饰,只注重表面的乡村化,失去传统乡村自然风貌。另外,乡村内没有利用特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植物造景,导致乡村植物景观失去灵魂。

3.3 植物文化体现不足

传统乡村植物景观的形成,受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由于地形地貌、降雨条件等不同,导致每个乡村的风俗文化、传统习俗、景观特性、植物种类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在村口、寺庙、祠堂这些被赋予特殊功能或特殊文化的地点,其植物景观往往具有当地独有的植物种植特征,多以庄严、古朴的景观效果呈现。但在目前的乡村规划中,并不太注重此方面的景观营造,而大多是以大广场的形式为造景手段,或是引种外来树种,未保留原有树木。另外,部分地区在乡村规划中并未对植物历史进行深入挖掘,只在意一时的色叶景观效果,忽视植物文化内涵,使村落植物文化难以延续。

3.4 资源利用意识欠缺

乡村景观规划在满足村民人居环境需求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形象,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可以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并能以此吸引游客,促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在部分地区,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发展与原住村民的意识产生割裂。在经济方面,部分乡村在开发旅游经济时未重视产业链的打造,没有很好地利用乡村特有农业、林业资源优势,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经济产业链。在社会方面,部分村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甚至对原有植物景观或森林资源进行恶意砍伐,使乡村内生态系统失调。此外,还有部分地区的基层部门忽视对植物景观的后期养护,缺乏合理系统的管理体制,导致植物的原有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也无法保证乡村经济或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 植物景观在乡村规划中的营造策略

4.1 保护植物群落,恢复生态环境

保护乡村植物群落是建设乡村植物景观的重要前提。从功能上分,植物群落包括观赏型植物群落、保健型植物群落、科普型植物群落、文化型植物群落、保育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6]。乡村植物群落还可分为原有自然生长型群落和人工塑造型群落。在自然群落方面,乡村植物本已有一定数量的原生植被,相比“引种”和“栽植”,更多的是将植物进行梳理即可[7]。在人工群落方面,我们在塑造植物景观时需充分利用其观赏特性和功能特性,在有利于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基础上,从水平空间或垂直空间上搭配出合理的植物群落,在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目的的同时,促进植物景观的形成和展示。

4.2 激活植物功能,完善人居环境

乡村植物拥有文化性、适应性、实用性、经济性、动态性、教育性等多种特点[2]。在乡村植物景观的建设中,要依据乡村植物原有特性,激活并充分利用其功能。例如:可以利用驳岸植物景观的重塑,达到利用植物净化能力处理水污染的目的[8];梳理并广泛应用乡土植物,充分发挥其造景功能和经济价值,服务于村民生活,或形成一定规模后产生经济效益;也可利用植物文化,进行植物的科普教育,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激活乡村植物的这些功能,有利于建设复合型乡村旅游体系,促进乡村旅游业的更新和发展。但根据调查情况,乡村植物的功能大多都被忽视,村民趋向于注重自家楼房的建设风格和楼层高度,仅少数存在庭院景观建设。所以,在乡村规划中,植物景观的营造不仅要提高乡村美观度,吸引游客观赏,还要提升村民的景观意识。从乡村振兴的主体——村民做起,从自家植物景观的塑造拓展到乡村植物景观的建设,发动各方力量一同打造美丽乡村。

4.3 更新植物景观,丰富乡村风貌

在乡村景观的构建中,更新乡村植物景观是丰富乡村风貌的重要手段。不仅是浅显的乡土植物的种植,还要利用乡村原生植物打造富有乡村特色的田野景观、梯田景观、森林景观、茶园景观、果林景观、菜地景观等,最大化利用生态资源[9]。将这些乡村内本已存在但被忽视的景色更新再利用,是再造乡村景观的关键。同时,关注建筑附属绿地和开放公共场所的植物造景,通过人们接近的尺度和清晰的结构质感丰富人们的行走体验[10],使乡村植物景观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另外,也可以在物种资源丰富的乡村打造植物专类园,能够在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基础上开展特有植物科学研究。因地制宜更新植物景观,能实现乡村植物景观的有机循环,形成良性生态产业链[9]。

4.4 传承植物文化,展现地域特色

乡村植物区别于城市植物的关键一点在于乡村植物往往种植历史悠久,见证了乡村古往今来的变化传承,一些植物被赋予了特定的历史意义以及民风民俗。例如,村庄的风俗林,寺庙、宗祠旁的古朴大树,村庄内的传统经济作物等。在乡村植物景观规划时,应重视对以上各方面的植物进行梳理,在了解村庄植物背景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原有植物特性、历史文化进行造景,如可将风水林布局作相应的展示与科普,在城市规划趋于模块化发展的背景下,使游人能够了解乡村民俗。另外,要注重对乡村古树名木的保护,并利用古树营造公共空间,唤醒村民对乡村的记忆。总之,应将乡土植物充分利用于植物景观规划中,利用乡土植物的适应力强、成本低的特点,达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融合,并传承乡村地域文化。

5 结语

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是乡村规划中不可欠缺的部分,而植物景观的保护、利用与更新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中,一方面需根据乡村特色打造具有乡土风貌和适应乡村发展的植物景观;另一方面要挖掘乡村植物文化、经济、社会价值,促进乡村植物景观的多元化发展。概括来说,乡村植物景观营造要在发挥其优化生态环境中核心作用的基础上,提升乡村整体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未来乡村发展向新的方向前进。

猜你喜欢
乡村规划景观植物
景观别墅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乡村规划专家研讨会
《景观平面图》
哦,不怕,不怕
别让乡村规划变成简单的山寨城市规划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