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爱,张小苑,丘伟生,林桂英
(中共河源市委党校,广东 河源 517000)
农村发展关系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然而,我国农村人才缺乏,严重制约着农村发展的进程。如何培养更多乡土人才,充分挖掘更多乡村振兴方面的人才,成为解决目前农村发展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作为融历史传统和当代新型精英于一身的乡贤资源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批新乡贤已经成长起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活力与新动能。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新乡贤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进一步发挥新乡贤推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就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广东河源依托新乡贤促进农村发展的实践探索为例,总结河源依托新乡贤促进农村发展取得的实践经验与成效,探讨破解农村人才发展困境的思路,寻找新乡贤推进当前乡村振兴与农村发展的可行路径。
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人才振兴是关键。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社会日渐衰落,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导致乡村发展人才不足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发掘更多合适、可用的乡村振兴人才,成为当下促进农村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广东河源自成立市以来,经济取得较快发展,GDP从1988年的16.7亿元增长到2019年1 080.03亿元,增长了64.67倍。但农村发展滞后仍然是河源发展的一块“短板”。河源全市总面积1.57万km2,其中耕地总面积14.35万hm2,人均占有耕地约0.04 hm2,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区[2]。近年来,河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推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人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农村主体缺失、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人才队伍层次低等,农村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近年来,尽管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在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但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相比农村,城市相对优势明显,当下依然吸引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单向流出,导致农村主体缺失、人才匮乏、人口“空心化”等问题日益严重。根据河源202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市现有乡村户数747 385户,乡村人口300.40万人,但真正在农村常住的人口很少。如东源县曾田镇银坑村户籍人口1 000多人,但实际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人,占总人口10%左右。全市除源城区外,东源、和平、龙川、紫金、连平等五个县存在“空心化”现象的村有351个,占全市乡村总数的28 %[3]34。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人才大量流失,导致在村庄管理、经营等方面无人可用,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
由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剩下的多是老弱妇孺,这使得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更大。同时,现在已经进入城市的年轻人大部分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导致老年人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缺失,人才年龄结构失衡问题日益凸显。调查数据显示,在河源市农村60至64岁的老人中,有61.2 %的人仍在从事农业生产;在65至69岁的老人中,有43.6%的人依然从事农业生产[3]34。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进一步影响农村劳动效益和收入的提高。目前,无论是农业总产值还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河源都远低于广东省农业发达市。2019年河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9.44亿元,对比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 175.89亿元,仅占全省的2.6 %;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030.30元,对比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188.40元,也有不小的差距[4]。对比工业、服务业,较低的农村劳动效益和收入进一步制约了农村人才的引进与培育。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大量具备现代化素质的人才是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够加快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当前,河源农业农村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农村人才整体学历偏低,接受教育年限较短。如在连平县农村实用人才中,大多数都是经过自身探索和积累经验,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很少有村民受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7.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5%,文化层次和整体素质较低,对新理念、新技能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不足, 各级农村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稀缺。当前河源的农村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基础加工业当中,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严重不足。如拥有50多万人口的和平县,目前全县农业技术人员不到百人;龙川县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3名农业一线科技人员。
在乡村发展“后继乏人”的背景下,乡村对乡贤资源呼唤日益急迫,也为新乡贤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新乡贤成为了农村精英人才的重要补充。河源作为广东欠发达地区之一,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河源发展的短板,但同时也是河源的发展潜力。现阶段,河源实现乡村振兴的任务很重,在人才发展面临困境的当下,河源尤其重视发挥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振兴、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方面的作用。近年来,河源积极行动、多措并举,鼓励、引导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在河源的新乡贤群体中,有较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拥有普通农民所缺乏的经济实力、经营经验、娴熟技能和开阔视野,能够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新思路,带来更多资源。他们通过技术返乡、资金返乡等各种方式,助推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有的企业家利用当地资源直接开办企业改造当地农村产业结构。如原本在山东做陶瓷生意的新乡贤骆东梅,2015年回到家乡赤光开办龙川绿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当地生产优质山茶油的优势,建成年产1 000 t的压榨茶油生产线,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有的企业家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手段,更多输出本地特色产品,提升本地农产品品牌价值。如新乡贤刘伟雄,2017年带领源城铺前镇双头村村委积极发展农村电商,通过与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联合共建电子商务创业园,以签订收购协议的方式保障农特产品的销路,促进本地农特产品走出去,1年多的时间就吸引了17名村民从事电商创业,园区产值超过500万元,成为农村电商发展带头人。近年来,河源各级政府部门也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搭建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乡贤反哺工程”“乡贤回归工程”等,积极引进乡贤投资项目。据统计,近年来河源共引进乡贤投资项目155个,合同投资总额449.51亿元,已投产项目70个,带动就业2.43万人,其中,乡村产业项目表现尤为突出[5]。
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方面,河源新乡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乡贤的文明意识、绿色发展理念较强。他们一方面通过参与建设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断优化原有的乡村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如在新乡贤的积极投资下,当前各县区茶产业、现代农业等不断壮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资源,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同时带动群众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热爱乡土的氛围。如在黄布镇宦境村,广大外出乡贤踊跃捐款,募集资金800多万元用于修建村内道路、桥梁、小公园等,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和3A风景区,使村庄呈现出小桥流水、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象。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社会原有的传统优秀乡土文化正逐渐地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侵蚀。在河源的农村,封建迷信、赌博及陈规陋习等现象依然存在。一些村民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了乡村的文明风气。新乡贤作为有道德、有威望的精英,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他们引领向善、树立榜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乡民,促进乡风文明的改善。如2017年度“河源市道德模范”江运连,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一直扎根农村教育,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立德树人,用自身的高尚品德影响着学生和村民。新乡贤也通过自身的进取精神间接激励着群众勤劳致富,增强村民的进取心,如前文所述的骆东梅、刘伟雄等人。另外,新乡贤熟悉农村社会人文底蕴,又具有现代的文明理念,在推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既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又能把现代文明新风气融入农村发展建设中。新乡贤罗元,主动担任家乡梅径新农村建设的总设计师,筹集资金120多万元重建梅径村径背围龙屋,在恢复传统舞龙、舞狮、拳术演练等民间传统习俗的同时,也带动了村庄土法制茶文化展示、榨油工艺展示、土陶工艺制作展示、客家酿酒等本土文化宣传,体现了新乡贤为传承乡土文化的担当精神。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河源新乡贤作为参与乡村治理的嵌入力量,在促进乡村自治、实现法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新乡贤通过加入村民委员会、协商议事会等机构,直接参与乡村治理,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如曾在外创业的新乡贤吴林新,回到忠信镇司前村担任村主任后,带领村委大力培育家训文化,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建立内容广泛的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自治组织等举措,积极营造传承家训文化、崇尚道德模范的氛围,并通过大力践行家训文化化解乡里矛盾,成为把家训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积极践行者。另一方面,新乡贤通过积极参与乡村公共建设、支持乡村公益活动等,协助基层政府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如新乡贤罗佑文,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资1亿元用于紫金县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并经常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在协同乡村治理方面,河源的新乡贤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现生活富裕,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是关键所在。河源新乡贤来源于乡村、根植于乡村,他们对本乡本土的情况较为熟悉,了解当地的发展优势,能够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资源、技术、人脉,通过创办发展绿色产业、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就地吸纳就业、帮助农民提升劳动技能、提高劳动收入,带领农民走上生活富裕的道路。如回乡创业的“80后”大学生陈凤,积极发展壮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和村民可采取入股的方式参与,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和分红。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3万元的集体收入,为50户贫困户的108万元资金获得本金1%的分红,切实提高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水平。
河源在推动新乡贤发挥作用的实践过程中,引导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为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看,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新乡贤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既有缺乏成熟体制机制保障的软环境问题,又有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发展的硬件环境问题,同时还面临着缺乏文化认可、乡贤参与积极性不够等困境,从而导致新乡贤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应有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配套,搭建更多更优服务平台,培育壮大队伍,进一步推动新乡贤在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1.赋予乡贤新的时代内涵,明确新乡贤的定义和范围
从当前看,新乡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范围。近年来各地都有举办新乡贤评选活动。从评选标准看,主要有良好家风家训、道德威望和文化修养、为本土本乡做贡献等方面,一般都包含了爱国、爱党、爱家乡,有德行、有能力、有正能量几大要素。从中也可以看出,相比以成就为主的传统乡贤,德行和品行成为衡量新乡贤的最重要标尺。因此,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发挥新乡贤助推农村发展的作用,有必要在省级层面上制定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实施办法,明确新时代乡贤的定义和范围[6]。
2.营造崇德尚贤的文化氛围,使新乡贤文化深入人心
当前社会各界关于新乡贤的认知仍较为落后。一些人认为目前农村治理模式已经较为完善,新乡贤在政治空间和思想空间上都较为狭窄;部分村民过分期待新乡贤带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新乡贤会影响自身的权威和利益,对新乡贤相关工作不积极、不配合。因此,需要构建起崇尚新乡贤文化的良好氛围。各地可参考省级层面制定优秀乡贤的评选标准,在县域范围内,每年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先进乡贤评选活动和优秀乡贤表彰工作会等,对于为乡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新乡贤,给予奖励与表彰,同时通过新闻、电视等媒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提高新乡贤的价值感、获得感和归属感,营造“学习新乡贤、崇尚新乡贤”的良好氛围[7]。
3.建立对新乡贤的监督体制
现实中仍然存在少部分新乡贤用自己被赋予的某些权利,以权谋私,大搞团团伙伙,攫取不正当利益,造成贪污腐败。因此要建立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规范有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定新乡贤监督机制。要通过开展民主评议活动、畅通群众举报途径等方式,最大程度做到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8]。同时也要积极接受新闻媒体等外部的监督,从而进一步建立起内有政府干部与村民、外有新闻媒体监督的监督体系。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培育新乡贤文化的关键也在人。要着力营造能吸引新乡贤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扩大新乡贤队伍,让新乡贤愿意服务于农村发展、安心服务于农村发展。
1.建立新乡贤资源网络体系
建立专门的新乡贤引进机构,收集、更新新乡贤信息,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利用微信等自媒体发布乡贤文化信息,定期举办交流活动,积极创造良好交流条件,为新乡贤以各种方式支持家乡建设“搭桥铺路”。同时注重借力社会组织发展,发挥新乡贤作用。推进建立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在资金、政策上对社会组织加大支持,促进社会组织工作与乡贤工作相结合。如可通过与环保组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等联谊合作,创新开展各类乡贤省亲、节日慰问等活动,构建新乡贤网络互动平台,努力发挥“社会组织+新乡贤”的双赢效用。
2.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较差,不够完善健全,与城市相比,其医疗卫生水平较低,交通路况条件较差,从而使新乡贤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新乡贤,在考虑回乡建设时有了“后顾之忧”。因此,为新乡贤创造必要的生活工作环境,成为留住乡贤的重要措施。如可借助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遇,争取更多的资金、政策,努力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同时有关部门也可以探索有偿征收乡村空闲房屋,解决新乡贤住房难问题。
3.不断壮大新乡贤队伍
除了要着力吸引新乡贤的回归外,也要注重培育内在乡贤的队伍。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本乡本土大学生回家乡就业创业。如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政府要对其和家庭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按照本地的实际条件,给予助学补助等。同时,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对本地区的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出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大学生回乡建设,为家乡的振兴发展贡献力量[9]。
1.打造新乡贤成长的平台
支持建立“乡贤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等组织,并强化章程制度建设,为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建设提供成长平台,可以借鉴一些地方发展乡贤组织,将乡贤个体通过纽带组织起来。如江苏丰县成立的“乡贤工作室”,广东云浮发展的“乡贤理事会”,为新乡贤投身农村发展事业起到了穿针引线、提供平台的重要作用[10]。鼓励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拓宽新乡贤来源。同时建立乡贤工作评价体系,对新乡贤实行动态管理,发挥民众评价的作用。
2.创新服务活动形式与载体
目前各地以政府为主导开展的乡贤服务活动,大都是以节日慰问、拜访联谊等传统形式进行,总体参与度较低。近年来河源各地举办的新型活动,如外嫁女集体返乡活动、大型徒步活动等,因其大众化、平民化等特点,在自媒体的宣传下,参与度大大地提高。因此,在服务新乡贤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更多地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可通过举办新乡贤创业大赛、建立乡贤文化馆等载体,进一步弘扬新乡贤精神,激发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
3.注重解决实际利益问题
从各方面尊重和维护新乡贤的基本权利,才能充分调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因此要注重解决新乡贤参与农村发展存在的实际困难,如土地、住房等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化,吸引和鼓励城市精英和外来精英流向农村;另一方面要做好相应配套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工作,为回乡创业人员做好如小额贷款、企业开办、土地征用等各项服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