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策研究

2021-12-02 18:57谢景景
乡村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成果攻坚生态

谢景景

(中国共产党洛阳市委员会党校,河南 洛阳 471000)

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开局、起步、打基础阶段,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双向任务的特殊交汇点。步入2021年,如何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衔接点,协调两大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同时让乡村振兴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是现阶段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虽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任务,但是二者关系密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脱贫攻坚消除贫困,解决了乡村振兴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的最佳手段,乡村振兴相关支持政策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助力产业脱贫和精神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反贫困从运动性治理转向常规性治理提供了条件,对于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提升脱贫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一方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时间上存在重叠时期(2018—2020年);在战略目标上契合一致,都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在具体目标上交织共融,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和近期目标要求;在方略和总要求上具有相同的抓手,包括产业、生态、教育等;服务对象都在农村;支撑系统相似,包括政策、人才、党的领导等方面,并且工作机制一致。所以,依据战略的整体性要求,在实践中应注重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继续做好量变发展工作。

另一方面,两者在时间上存在错位关系,脱贫攻坚于2020年完成,而此时乡村振兴处于起步阶段;在战略目标上相互承接,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战略地位上逐步递进,脱贫攻坚打基础,乡村振兴促提升[2];具体目标上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乡村振兴的近期目标包括完成脱贫攻坚,解决绝对贫困,中期目标包含缓解相对贫困,长期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方略和总要求上优化升级,在脱贫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范围上逐步扩大,由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扩展至全部的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解决问题的侧重有所调整,从绝对贫困、发展不平衡问题转向解决相对贫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特点上差异明显,脱贫攻坚具有紧迫性、突击性、局部性、特殊性和阶段性,乡村振兴则具有渐近性、持久性、整体性、综合性和长期性。所以,依据战略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实践中应明确二者之间的递进性和继起性,梯度推进,实现量变向质变的转化。

切实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连续性和继起性,坚持远近结合、整体谋划、协调促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明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要想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必要明确二者之间的衔接重点,有的放矢。

2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点内容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相连相续,脱贫攻坚主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收入增长和脱贫摘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保障脱贫人口收入进一步增长和脱贫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又要提高发展质量,丰富发展内容,拓宽发展领域,推进农村发展优化升级。通过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重点,主要从内容上的高度统一性实现经济水平、生态环境、文化水平、乡村治理和生活水平5个方面重点任务衔接;从支撑系统的协调一致性实现政策、人才、投入、领导等方面支撑体系衔接;从工作机制的统一稳定性实现主体责任衔接。

在明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重点的前提下,在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二者衔接的方式,突出二者之间连续性和继起性的关系,注意既不能简单地将脱贫攻坚期内的政策制度扩大保障范围直接照搬照抄,也不能忽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延续性,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断层,需要在充分考虑乡村振兴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对相关政策措施做出调整,将经过实践检验的一部分有效政策为乡村振兴吸纳借鉴、改造借鉴,将不适宜的政策逐渐退出,并根据新的发展需要提出新的政策、采用新的方式和思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

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关键交汇点,许多地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要保持现有帮扶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首先抓好梯度跟进,保持连续性;其次做好优化升级,注重继起性,助力乡村振兴,形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补短”与乡村振兴“扬长”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长效机制,使脱贫成果“稳得住”“行得远”。

3.1 优化发展扶贫产业,助力实现产业兴旺

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能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受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禀赋的影响,主要依靠发展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产业兴旺作为“后脱贫时代”产业发展的升级版,需要在沿袭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产业提质,进一步把扶贫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要重点关注农业中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融合形式,探索把旅游扶贫作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打造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民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主动提高自身能力,补齐并强化自身“技术链”,以适应产业链延长的需要。二是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目前,小农户占农业主体的绝大多数,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型经营主体是引领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具有农业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有效纽带,对小农户发展起到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注重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降低政策资源依赖。政策性脱贫必然存在政策性返贫的风险,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来看,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政府恰当作为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切忌只关注政策导向。

3.2 持续推进扶志行动,增强振兴内生动力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但要想真正实现脱贫增收奔小康、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其内生动力[3]。立志是脱贫攻坚的动力之源,脱贫攻坚中注重扶贫先扶智、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但是,面对脱贫攻坚的刚性约束,脱贫倾向于更有力的政府推动、更高的资源投入强度、更刚性的考核监督,使得脱贫人员习惯于依赖政府帮扶,缺乏追求自身发展的能动性,脱贫成果具有很强的外生性和脆弱性。如何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是急需补齐的短板,是贫困地区脱贫后面临的重要课题。

针对农民适应生产力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努力实现开发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振兴,要相应调整党和政府的职责,侧重引导和保障作用,脱贫人口进一步参与并融入市场机制中,积极从事相关的生产、劳务和学习培训等工作,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培养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技能,激发和涵养自身内生动力。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调动农民的自发性和自觉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完善培训体系,充分吸取不同地方农民对培训内容的不同需求,按照当地产业发展内容进行针对性培训。同时,应加强对培训农民的成效奖励,以奖代补,对消极应付的农民主体采取负向激励,从而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和能动性,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要求,为农村发展奠定精神基础。

3.3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方面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对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各地认真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并选派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优秀干部队伍长期深入一线贫困村,各方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接下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借鉴并完善脱贫攻坚的治理办法。

一方面,要继续吸取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方法,将选派优秀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方式制度化、常态化。由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大量人才流入城市,农村缺乏承接乡村振兴任务的人才保障,所以补充第一书记这类人才资源对乡村振兴尤为关键。建立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长效机制,派驻专业精干人员紧密配合村委会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党建等议题,提高村两委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并节省重新构建组织所需的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作为末端治理主体,村级组织建设对提升扶贫脱贫效能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各地结合新一届选举选出带动有力的好“头雁”、团结务实的好“两委”,形成干事创业的好氛围,提升基层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及发展带动力。

3.4 坚持经济生态协同发展,衔接融合生态振兴

“坚持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原则,要求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提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实现生态宜居。生态资源是乡村特有的优势资源和先天发展条件,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意识到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性,但贫困村和偏远地区普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存在良性互动和相互冲突两种状态,需要对存在冲突的产业做出前瞻性安排,注重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乡村绿色生产,实施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加强乡村生态保护,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建立有机农业示范区,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改进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生态和经济和谐共生;三是遵守法律法规,采取法治化的方式保护农村环境,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并根据不同地区实行不同层次的环境保护标准;四是创新制定环保政策,如对生态农户设定扶持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和考核机制,结合乡村振兴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协调设定环境治理与改善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有计划地落实环保政策,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路径[5]。

猜你喜欢
成果攻坚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验收成果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