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与铸魂:潍坊市文旅融合特色扶贫模式探究

2021-12-02 18:57徐艳秋
乡村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潍坊市乡风文旅

许 明 徐艳秋 郭 冕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41)

自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以来,山东省潍坊市政府以向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扶贫发展领域探索了一条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将产业扶贫与文化扶智紧密衔接、将经济发展与乡风重塑紧密衔接的具有潍坊特色的文化旅游扶贫模式。消除贫困,既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塑形,即实实在在的经济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长,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铸魂,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实现贫困群众脱贫智力和致富能力提升,才能最终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1 潍坊市文旅融合特色扶贫模式的内涵

旅游扶贫是潍坊市产业扶贫战略中的关键一环。2016年以来,为促进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实现增收脱贫目标,潍坊市因地制宜地立足贫困村旅游资源优势,建设了一批旅游乡镇、旅游特色村,推出一系列形式多样、民俗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推动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快速高质量发展,帮助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潍坊市旅游扶贫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同步推进、相互补充的系统关系,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升级。文旅融合特色扶贫模式在“三农”问题解决方面突出农业发展的内生性,政府和市场分工明确、衔接有力,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局面。通过乡村文化保护鲜明地保留潍坊市乡村特色,守住了魂,同时发展了乡村经济,实现了乡村振兴的部分目标。

潍坊市文旅融合特色扶贫模式注重乡村文化基因的传承与保护,将保护优秀的农耕民俗同发展文化产业融合起来,将塑造淳朴的乡风同保护生态环境融合起来,实现了农民富裕与乡村文化基因保护开发的完美结合。潍坊市通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围绕产业做文章,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贫困乡村文化资源并不贫瘠,关键缺失的是人才、技术和发展模式。文旅融合特色扶贫充分挖掘贫困村镇的传统文化资源,培养致富人才,嫁接致富模式,通过乡村文化基因的传承与保护,提升民智,同时端正乡风民俗,引导村民走劳动致富、共同富裕的道路,巩固扶贫成果。

2 旅游扶贫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系统要求,同样也是脱贫攻坚的使命和责任。2016年,文化和旅游部等12个部门共同制定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将潍坊市岞山街道颜家庄村、昌乐县鄌郚镇响水崖村等68个村庄列为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对象,潍坊市扶贫部门和文旅主管机构立刻吹响脱贫攻坚的集结号。

2.1 塑形:发展文旅产业,塑造脱贫致富物质支撑

文旅产业是农村的富民产业之一,部分贫困村庄没有发展文旅产业的症结在于启动资金缺乏、带头人缺乏以及交通不便。潍坊市文旅部门扶贫工作人员迎难而上,在贫困乡村培育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进而开办作坊,再引入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从业人员扩大产品销路,增加农民收入。潍坊市最为出名的风筝、年画技艺带动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村镇,共发展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小型作坊1957个,年产值280多亿元,安排就业近6万人。潍坊市从改变贫困村庄的交通条件和生态条件入手,打造特色文旅小镇、生态观光村、民俗休闲旅游村等各种乡村文旅目的地。藏在大山深处的临朐县五井镇依托“隐士人家”乡村旅游,建立了“扶贫车间”。该村创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文旅扶贫发展模式:党员干部深入扶贫一线,积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合作社统一流转承包群众闲置房屋和土地,建设乡村休闲旅游民宿,种植柿子、谷子等地方特产;贫困群众拿到承包费,同时在合作社打工,建设家乡的同时提高了自身收入。

昌乐县引进投资5亿元的山东城市园丁园艺综合体项目,打造红河镇集珍稀苗木繁育、农村电商、农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园艺综合体;利用梁家官庄村自然景观资源和台东官庄木梁台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吃住游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建设生态与效益并举的凤凰岭田园综合体。该县通过保护开发农村文化基因,加大投入真金白银,为农村文化振兴留住形、提升魂、富了人。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是实现潍坊市脱贫攻坚富民的关键。潍坊市通过文旅产业移植,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环境;通过对乡村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开发,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引导群众参与文旅市场活动,帮助他们成为文旅产业市场主体的一部分,提高他们的市场运作能力和竞争力,把文旅扶贫成果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引入贫困村;再通过塑造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焕发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完成文化富民的重要使命。

2.2 铸魂:传承乡村文化基因,铸造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1]。脱贫攻坚既要实现人民富裕,也要注重提高人们的精神品质。潍坊市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先进文化,着力树立文明乡风、建设文明乡村。只有通过产业扶贫让村民生活富起来,通过文化传承保护让村民精神乐起来,通过生态建设让乡村美起来,脱贫攻坚成果才能保得住,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

乡村文化基因是指我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思想表达和技艺技能。潍坊市拥有悠久的齐鲁文化、醇厚的平原民俗文化、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潍坊市风筝、剪纸、古琴艺术、木版年画和高密茂腔等多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潍坊市贫困村文化遗产丰富,为特色扶贫模式运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

在乡村文化基因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潍坊市从制度入手,通过坚实举措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潍坊市通过乡村治理打造了先进的自上而下的网格化文化管理体系,每个基层乡村社区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单元,同时注重培养典型,打造样板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潍坊市文化管理部门在每个县(市、区)每年培养1个以上示范镇街,每个镇(街)每年培养2个以上示范社区或村居;在每个社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传播社会新风尚,同时收集整理族谱家训等传统道德资源,培育既具有社会主义文化普遍价值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走巷入户的宣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月选取一个宣讲主体,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农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文化引领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

2.3 乡风淳、乡村兴:焕发乡村风尚的蓬勃活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17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调研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2]。潍坊市在文旅融合特色扶贫模式探索中,逐渐找到了一条既能保护乡土文明记忆,又能实现文化惠民的路子:一方面传承当地优秀文化遗产,传播卓越乡贤文化,焕发乡村风尚的蓬勃活力;另一方面实施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三风”工程,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广泛培育农民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通过正确理论引领和筑基,实现乡风淳向乡村兴的转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潍坊市采用制定政策和加大投入的方式,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多年来,潍坊市持续加大乡村“儒学讲堂”“潍水讲坛”建设力度,依托镇街综合文化站、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常态化地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潍坊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面向全市、重点面向乡村进行非遗免费传习;分门别类地建设传播新时代农村文化的传习所、传习中心、传习广场、传习基地和传习网上课堂等;通过各类传播平台建设打通文化基因传承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将镇街基层平台建成农村文化新地标;实施潍水记忆工程,开展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培育23处省级乡村记忆工程遗产展示点。

潍坊市制定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和《潍坊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开展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服务,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开创性地树立民俗民风新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来增强乡村振兴的影响力,形成合力群力;重视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在乡村两级实现了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全覆盖;通过百姓舞台提升工程,建设了一批受到农民群众欢迎且实用性很强的农村文化广场,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在村镇基层设立分馆,以供农民群众经常性开展书画等学习交流活动。

潍坊市通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实施乡风文明“十百千工程”,培育文明乡风,不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打造了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和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3],引导广大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和勤俭持家。2019年,潍坊市开展文艺小分队下基层惠民演出300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8万余场,累计观众700余万人次;投入财政资金3000余万元,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镇(街道)、村(社区)创建”活动;对潍坊市337个省定贫困村文化活动室进行“地毯式”排查整改,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3 持续加强潍坊市乡村文化基因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村振兴,优良乡村文化是其中最为稳定的基因。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潍坊市要打造文旅融合特色扶贫模式的升级版。

3.1 提高保护乡村文化基因的战略定位

要继续下大力气保护潍坊市的乡村文化基因。在保护乡村文化基因、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乡风民风方面,继续强化政策支持、组织推动和投入保障,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产业扶持发展过程中,加大文化活动资金支持力度,文旅主管部门和扶贫责任单位设置专门资金支持贫困乡村文化振兴。

3.2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的各种形态

未来,潍坊市要积极发展乡村文化+全域旅游、乡村文化产品+电商、乡村文化+生态保护、乡村文化+科学技术等多种形态,让脱贫群众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和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成长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筑牢乡村文化发展基础。同时,要持续改善交通条件,积极融入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联合高等院校培养文化人才,引进高端创意人才,引入产业资本,内外结合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开展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十佳村庄、文旅融合脱贫致富先进个人评选,坚持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打造潍坊市乡村文旅融合脱贫攻坚样板。

3.3 创新打造潍坊文旅融合特色扶贫模式升级版

刘家义指出,“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区别,但其本质是推动农业生产要素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优化配置;方向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4]。未来,潍坊市不仅要更加重视新技术对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促进作用,而且要重视新技术对于文化保护和乡风文明传播的作用,注重发挥新媒体优势,打造高科技的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集群,全力发展“文化+”的各种形式载体,提升乡村文化基因保护发展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潍坊市乡风文旅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明乡风聚人心
潍坊市“互联网+制造业”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山东省潍坊市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