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奕国 廖文端 王晓兰 李承儒 唐楚洁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0)
贵州省成为我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点之后,在2016年率先提出发展区块链,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民生领域。贵阳市冲在了全国各大省会城市的最前面,于2016年12月正式对外公布了白皮书——《贵阳区块链发展和应用》。该白皮书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精准扶贫,开创了“区块链+精准扶贫”的先例,应用区块链技术独有的特性解决了精准扶贫工作中很多棘手的问题[1]。例如,应用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全程记录数据,而且每个记录点都是可追溯的,加之数据防伪造和不可篡改,使得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每项措施均可被记录下来,进而实现全程有效监管,杜绝了人为因素导致的国家帮扶资金流失问题,真正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脱贫。
为使区块链技术在扶贫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贵阳市政府于2017年5月,将白云区的红云社区作为“区块链+精准扶贫”项目首个实施地。该社区与网录科技公司共建区块链助困系统,从困难群众身份信息采集、识别、最终录入,到后续扶贫工作具体实施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再到退出机制的构建、基础平台的构建,将整个扶贫工作与区块链有机结合,做到身份唯一化、账户唯一化、资金规范化、监督多方化等,让每一个困难群众均得到精准帮扶,实现助困帮扶效用最大化,最终实现扶贫工作精准化、透明化和高效化,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性[2]。截至2019年,红云社区对全社区低保对象190人,包括残疾人83人、重病9人、70岁以上老年人6人、在校学生33人、其他人员59人均提供了低保金,而且对33个因家庭生活发生变化或死亡的、超过低保标准的居民办理了退出手续,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而且全年应保尽保率为100%。
“区块链+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说明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产物,其应用仍停留在探索阶段,是否真正适用于精准扶贫,还需经过长时间的检验。目前,要想将区块链技术成功应用于精准扶贫,还需要突破以下几个维度的挑战。
2.1.1 基础设施难以建成,初期需要大规模的成本投入。贵州省初建大数据时的第一批发展工程共投入518.20亿元,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投资58.1亿元、大数据生产流通领域投资53.3亿元、大数据创新应用领域投资356.8亿元、大数据端产品制造领域投资50.0亿元,在后期的不断扩张中又先后投入了数百亿元用于发展建设。相比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对于数据处理的基础设备要求更高,包括正常的网络通信保障、具有强大信息处理能力的计算机设备以及能够保障所有设备时刻正常工作的电力系统等[3]。构建有关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加之绝大多数地区偏向于选择成本较低的产业扶贫、民生扶贫等传统扶贫方式,使得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前期基础建设陷入资金不足的困境,这也是贵阳市多选择在市区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主要原因之一。
2.1.2 后期需要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和强大的压缩技术。为了保障区块链技术能在贵阳市精准扶贫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做到识别、脱贫、退出精准化、动态化,需要建立一个巨大的数据链,将每个扶贫对象的信息串接在一起,同时连接并记录政府、金融、监管等部门相关的信息,使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形成一个数据模块。要想保证每一个节点的信息传输、下载、存储和更新都实时同步,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和强大的压缩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以太坊为例,将1 MB数据写入区块链需要超过132个区块,并且需要0.0254364以太网,如果目前以太网的价格是439.96美元,那么以太网存储1 MB数据的价格大约是11.19美元。随着未来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成本会越来越高。同时,资料显示以太网一个月的交易费为53.00万美元,而运行成本高达1.16亿美元。对于贵阳市政府来说,后期的数据存储成为另一大挑战。
2.2.1 参与者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困难。目前,区块链技术在贵阳市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范围较窄,参与方不多,各方所共享的数据只包含片区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形成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未构建一个能把各参与者多维度信息资料集中起来的数据系统。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共享系统,需要把政府部门、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及扶贫对象等多方主体连接起来,并有效对接他们形成的每一个节点。这就必须解决当前各部门普遍存在的信息区域化、零碎化问题,同时需要攻克由于参与者各自的利益和数据标准不同而带来的两大难题[4]。一方面,各部门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甚至有些部门担心自己数据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他们不愿意把自己手中的信息共享出来;另一方面,每个地方数据源不同,要想连接起来,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在不断完善系统的同时需要建立能实现数据共享的激励、协调机制和统一的数据标准。
2.2.2 技术和法律上缺乏安全保障。通过查阅资料可得,近年来有关区块链的司法案例中民事裁判文书有512件、刑事裁判文书有34件。其中,关于合同类的有326件,劳动、人事争议的有80件,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的有75件,人格权纠纷有13件,侵权责任纠纷的有9件,其他案件有9件,其中发生在贵阳市的有数十起。发生最多的合同类纠纷中相当一部分为数字货币投资纠纷引发的,此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块链行业的发展现状,区块链技术在保证数据真实的同时存在诸多隐患[5]。
一是由于数据不可篡改,如果最开始录入了错误的信息或者密钥丢失,后期是无法更改的,整个项目可能需要从头再来;二是由于数据具有可追溯性,导致精准扶贫工作全部过程的数据可被每一个参与者查询,造成了贫困户的个人隐私和政府机密被泄露,使很多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三是智能合约在不需要双方建立信用关系、无须额外担保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交易,增加了交易风险,同时并不能接受抽象条款,一旦生效不可毁约,出现代码错误或漏洞时仍然执行,给用户造成较大损失,引发民事纠纷。
此外,监管部门由于欠缺区块链专业知识,导致区块链技术应用在精准扶贫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难以被快速识别,无法及时进行处理。加之法律存在滞后性,难以界定数据的保存与共享是否违反相关规定,造成难以追究责任。
2.2.3 研发与应用人才缺乏。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发展比较晚,相应的人才也就相对较少。据统计,我国区块链公有链开发者不足5000人[6],基本集中在北上广等比较发达的地区,贵阳市很少。同时,贵阳市对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培养十分欠缺。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和部分培训机构开设了有关大数据技术的专业课程,并未开设有关区块链普及、应用的专业课程。
另一方面,目前贵阳市很多从事区块链工作的人员都是毕业于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专业,并且大多数人才是从外省引进的。其中,优秀的区块链技术人才基本上都聚集于金融行业,留在公共事业管理和民生应用领域的技术人才少之又少[7]。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普及,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所需的人才越来越多。截至2019年,贵州省注册的区块链企业有100余家,但是人才供应量一直不足。对于精准扶贫领域来说,寻找既有丰富的扶贫经验,又具有一定的金融、法律、互联网等多个方面专业知识和区块链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难度更大。
一方面,主要是对县级及其以下组织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对于一些特别贫困的乡村提供智能手机、计算机等设备,确保区块链技术能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完善基层资源配置机制。首先,成立专门的区块链精准扶贫资源配置部门,明确有关资源的配备原则,制定合理的分配方式,保证合理利用资金;其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所需的基础设备纳入政府采购列表,同时下放一定的基层组织采购权利;再者,将一些有关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精准扶贫中所产生的费用纳入特殊办公经费中,由上级政府转移支付,并对采购和使用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披露;最后,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提供部分设施或者资金支持。
建立由各参与方的高层为主体的数据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等工作,从前期的数据共享到后期的整理汇集成统一标准再到最后的数据运用,对整个过程进行共同筹划、相互监督,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协商解决。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主动参与数据共享的部门提出表扬和给予奖励,工作突出的部门还会获得额外的奖励,让各部门不再因为自身利益而不愿意共享数据[8]。更重要的是实行分段负责法,明确规定各部门负责的范围,杜绝出现问题互相推卸。
对于扶贫对象,定期开设区块链和精准扶贫相关的知识培训课程,使其掌握必要的应用技能;对于现有扶贫主体,政府统一组织培训。同时,政府与高校合作,开设有关区块链技术的专业,企业等社会组织加大对区块链技术人才的挖掘、培养力度,鼓励其投身公共服务、民生领域,特别是那些掌握区块链技术又懂金融、法律等知识的年轻大学生,派往各地学习经验,作为未来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储备复合型人才。此外,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各部门及时上报区块链技术应用遇到的问题,为出台新的政策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