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推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文件,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然而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使得我国高校在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诸多漏洞,需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地解决策略,以提高我国高校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课程的培养水平,为祖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大数据技术人才。
目前大数据技术已经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金融领域和互联网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和发展。不仅如此,根据当下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趋势,大数据技术将会在政府管理、医疗管理的等其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现有的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十分短缺,无法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我国大数据技术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妨害作用。而高校在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数据技术相关行业人才的缺乏也反映了我国高校在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课程的培养和优化上存在着短板和不足,因此改善和优化我国高校大数据技术专业的课程实践具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目前,虽然我国各高校均设置了大数据技术专业,但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仍以基础知识和理论讲解为主,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和操作教学。使得我国高校学生对大数据技术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刻理解大数据对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的底层逻辑。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需我国高校提供更多的大数据技术人才。目前,我国大数据技术相关行业的人才严重缺乏,具有大数据思维和革新观念的人才十分稀少,而高职院校和高等学校在开展大数据课程的培养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课程体系设置的更新不及时,多数课程还是在大数据产生时设置的,未能根据当下情况及时对课本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培养出来的大数据技术人才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对我国大数据行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妨害作用。
当下我国高等院校在大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能合理的把控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使理论课程在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则被很多高校教师所忽略。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自身存在的不足和优势,以此为基数进行改革和调整。而实践课程的缺乏使得学生无法从实践中获得提升,也使得我国多数高校的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的效果无法达到合理的水平,使得我国高校学生对大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十分低下。部分高校在大数据技术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上存在诸多的缺陷和漏洞,实践环节不能与真实的实践项目对接,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适应性的大技术人才[1]。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招聘网站的相关资料,我国多数高校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师多数是从计算机、统计学和数学专业的教师挑选而来的,这些教师缺乏对大数据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和感悟,在进行大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时只能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形式上的教学工作,无法将大数据技术的要领传授给学生,不仅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大技术,而且还无法使学生对大技术进行深刻透彻的理解,导致我国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难以适应岗位的需求,使大技术行业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也间接加剧了我国高校大技术师资力量的短缺和教学水平的低下,不仅对我国高校大技术专业课程水平的提高和模式的优化造成妨害作用,也对我国科技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大技术专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大体来说大技术专业需要以下三种人才:
①为大技术提供技术支持的人才,这类人才一般需要有很强的编程能力,尤其是在数据的存储协调以及管理平台等方面需要有很强的水平。
②善于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的专业人才。
③善于应用大数据技术专业理论知识的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借助高校大数据课程体系来实现的。
大数据相关行业需要综合能力很强的人才,因此,我国高校在开展大数据技术相关课程时应加大对大技术相关教师的招聘程度和培训力度,及时根据我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及时更新本校的大数据技术专业教材和课程体系,使我国高校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此外,还应对我国大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师予以及时的激励,使他们提高对大数据技术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自身在大技术方面的优势,为学生大数据技术素养的提升和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的优化打下扎实的根基,也为我国大数据技术行业和科技领域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高校教师在开展大数据技术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科的均衡发展,将大数据技术课程体系模块化和体系化,优化大数据技术教学手段。围绕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强化和调整教育理念,合理科学地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优化,将实践教学从第一课堂延伸到课下和企业,为学生大数据技术能力的全面培养创造绝佳的实践环境,推动学生大数据技术涵养的提升和应用能力的优化。在实践教学手段的优化方面,应借助具体的项目通过实证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合大数据的特点展开实践教学。从大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实验,通过合理的手段研究、分析和展现实验的价值,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大数据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为学生将来在大数据相关岗位上发挥自身价值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
构建大数据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需结合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同时还应注重遵循大数据技术教学规律。首先、学生大数据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通过分步骤、分层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渐提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力,并注重课程设置之间的协调性和相关性,建立大数据技术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大数据实践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教师应该分析和考虑如何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在大数据技术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问题:实践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实践教学和大数据技术之间的关系;学生大技术培养对今后就业的作用。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上,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和导向,避免过多华而不实的理论教学,并注重学生大数据学习兴趣的提高[2]。
分析和评价是任何课程取得良好效果的必备途径。因此,高校教师应在大数据技术实践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环节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评价之前还应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只有学生达到实验要求才给予相应的分数。此外,为了保证课外落实的效果可与NIT签订培训合同,科学分析和制定培训内容,合理开展培训计划,谨慎选择培训教师,在开展人员分组之后严格按照既定标准和环节落实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价工作,确保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水平,为学生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打下扎实的根基和良好的保障,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实操性的大数据技术人才,促进我国大数据技术行业欣荣发展[3]。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得我国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逐渐趋于合理和科学,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校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虽然我国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的培养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各高校应充分认识自身在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主动寻找校企合作的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企业和学校应秉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同开展大技术实践教学活动和工作,在双方的合作下,进一步提高大技术专业对社会和产业的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合作典范,提升我国大数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培养的效果。此外,学校和企业还应对大数据技术培养方案进行阶段性的分析和评价工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调整,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策略。企业和学校还应以就业为目标和导向,合理选择培养的内容和方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大数据技术岗位的适应能力,优化和升级应用型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4]。
我国高校要参考市场对大数据人才的标准,考虑企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大数据技术课程的选择和教学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持续完善大数据技术课程设置。要主动落实大数据技术现状和人才市场调研,明确目前大数据行业人才的供需状态,在这个前提下明确本校大数据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实践方向等。借助不断改良的课程体系,帮助大数据技术实践课程体系能与岗位的对接不脱节,进一步改良和升级我国高校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课程的培养水平,改良和优化我国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模式[5]。
随着我国高科技手段的优化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而由于发展时间的问题,我国高校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高校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我国大数据技术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希望本文提出的大数据技术实践
教学对策能为我国高校教师在开展大数据技术实践课程时提供帮助和参考,也为我国大数据技术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