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汉忠
(福建医科大学 图书馆,福建 福州 350122)
侨批又称“番批”,是书信和汇款的结合体,是海外侨民沟通情感、汇款养家的原始凭证。2013年6月,侨批档案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遗”产品。侨批是中国近现代史最珍贵的文献资料,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育人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挖掘和探寻侨批文化中的家国思想及其育人价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家国思想源自《礼记·大学》这一儒学经典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先“齐家”,“齐家”是“治国”的关键,“家”是国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侨批档案正是通过融入中国人血脉中的儒学传统文化,凝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华人的力量,而华侨华人又通过侨批为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充分彰显了对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对华人家庭的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百善孝为先”“仁义礼智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传统的儒家思想深深地嵌入人们的脑海,化无形为有形。正是因为受到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人们世界观的深刻影响,早期福建、广东等地侨民远离家乡,抛家弃子,漂洋过海,走上了艰辛的跨国谋生之路,却始终没有忘记以“家”为核心的文化传承。侨批档案正是建立在“家族”“家庭”“家眷”这些基本的血缘、亲缘和家庭伦理元素基础上,较好地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出“孝亲重义”“和睦互助”的良好家风家教,实现家庭伦理和道德情感的跨国传承。
1.传承好家风,滋养家庭血脉亲情。“孝悌”文化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也是一个人立身的基本品德。“善事父母,孝敬老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家庭中子女对长辈的敬重,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描述。每一个离开父母,远离他乡的海外华侨,都是父母妻儿牵挂的根源,“家”始终萦绕在游子心头,“根”永远扎在生养自己的故土。侨批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好家风。1932年5月30日,旅居新加坡的福建永春籍人士祖树在给其妻子的信中提到,“兹有小女现在年幼,务须小心抚养为要。祖母年近古稀,如风中残烛,在世日短,为下辈者务须敬奉,以享残年,方可无愧于心,家中事亦宜尽力……恪尽妇道,是为至要”[1]。这则批信蕴含了抚幼尊老爱亲和夫妻嘱托等家庭伦理道德的内涵,是海外侨民恪守中华传统家庭伦理的心路历程,更是中华传统好家风的真实流露。
2.传承睦邻友善,滋养着血浓于水的家族亲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身份注定了海外侨民谋生之不易,创业之艰辛。看似滚滚“番银”入账来,无不饱含侨民滴滴血泪和坎坷辛酸的心路历程。侨民为家庭、家族而出国,为生命而奔波,为生计而操劳,为的是能光耀门庭,为家族增光添彩。当他们事业有所起色,抑或是功成名就之时,却展现出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的浓厚的家族宗亲观念,那种血缘相承、血脉相通、心手相依和亲缘相连的家族观念,表露更加细腻、和谐。如旅居新加坡的广东潮安籍人士许名钦寄给家中婶母的侨批内文,“家慈婶亲大人安启:今逢邮局之便奉去港币贰佰陆拾元,至时收下。此次闻说祖祠落成,要添神主入祠,儿想将祖父母并祖叔父母二位神主加入……”[2]又如福建晋江籍旅菲华侨施能杞的侨批书信:“夹汇票伍佰元,拨交四兄一百元,锥嫂三十元,乌钗嫂三十元……郎刺、淑月女婢、笑仔各五元。嫂自己费用外,可主裁酌给邻右贫寒亲众……”[3]这两则批信,一个是关于家族宗祠建设捐款和祖父母并祖叔父母神主归宗的事;另一个是出钱帮助家族成员和救济邻右贫寒亲众,其中涉及家族26口人。由此可见,海外华侨非常注重家族宗亲关系,尊崇家乡特色的宗教文化信仰,这也是海外华侨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借此把家族兴盛和个人荣耀相联系,传承颂扬邻里和睦、互助友善之风。
侨批是以亲情文化为基础而构成的亲缘孝悌文化,具有浓郁的故乡情结[4]。它架起了华侨与侨眷之间双向交流的桥梁,传承和延续了中华文化,同时,吸收和借鉴了侨居国先进的文化理念,促进了现实与情感的融合,滋养出浓厚的故乡情感,并形成了回报家乡、建设家乡、匡正乡风的实际行动。
1.中西合璧,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建筑风格。侨批文化既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又借鉴汲取了侨居国先进的文化理念,因此,又可以把侨批比作“海洋产品”。侨民们成功不忘祖,富贵不忘乡,通过借鉴学习海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帮助家乡建设,改变家乡风貌,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形成中西文化结合又富有侨乡特色的建筑和人文景观,提升了侨乡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他们把自己辛苦劳作赚到的钱寄回家乡,投资实业,开办贸易,帮助造桥修路,建设宗祠,极大提升了侨眷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侨乡精神风貌,特别在推崇海外城市化建设理念方面,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风格和侨乡城市化商业中心的布局,成为闽粤侨乡亮丽的风景。如乡村民居建筑格局、市场发育、流通货币、文化与传统、民俗民风和乡民价值观等都出现了市镇化取向[5]。
2.崇文兴教,促进乡风民风转变。华侨华人对家乡的回馈和奉献,情系桑梓、感恩回报的道德情操,为侨乡民众人文素质的提高带来了示范引领作用,也对侨乡社会风尚的改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陈嘉庚先生先后创立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开创了华侨捐资办学的新风气,闽籍华侨纷纷在家乡兴学,创办的学校遍及福建省的28个市、县。在清末民初,海外华侨对在故乡兴办新学表现出莫大的热情,以兴办教育为契机,推动侨乡教育事业的发展[6]。正是因为华侨前辈心存感恩,胸怀爱国爱乡的朴实情感,耳闻目睹家乡落后的经济社会现状,抱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担当,决心改变家乡风貌,促进民风转变和社会进步。如开设“夜学”,就可以使青年人有“补习之业”、有事可为,从而避免或减少族人子弟误入歧途,陷入赌博、偷盗之是非[7]。
自古以来,个人的前途命运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福建、广东是著名的侨乡,有大批海外华侨移民。侨批是维系家庭亲情、爱情、友情、乡情的主要手段,是他们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他们想念家乡、思念亲人和维系亲情的重要信物。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悲情年代,海外侨民同仇敌忾,前赴后继,积极投身到爱国报国的洪流之中,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和民族救亡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1.汇聚侨民力量,支持革命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在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华侨就积极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建立革命组织、宣传革命思想、参加武装起义、支持新生革命,推动着革命大潮奔涌向前。抗战期间,菲律宾爱国华侨通过侨批或批封的戳印,宣扬抗战精神。身在异域,心系祖国,侨批家书围绕家庭,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谈。在侨批书信中,有联合抗匪的批信,如菲律宾华侨起明在写给朋友联芬的倡议书写道:“在此战乱之秋,患于兵匪,敢怨而不敢言,有理而无处伸,意欲成立‘平民友联协进社’,以保护会员之安全。”[7]也有借助批封宣传抗日,如1931年11月由菲律宾马尼拉寄晋江金井刘宅的侨批封背面加盖抗日口号“抵制日货,坚持到底;卧薪尝胆,誓雪国耻”[8]。民族心、中国志,同胞相救、同仇敌忾,彰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与责任担当。
抗战期间,南侨总会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带领下,闽籍华侨缩衣节食,购公债、义演、义卖,捐款捐物捐飞机,创造了惊人的成绩。福建同安华侨叶玉堆先生自动义捐国币十万元,陈嘉庚自己带头认捐,至抗战结束,每月捐国币二千元[5]。在国内如火如荼的革命大潮和风云变幻的国际战争中,体悟出海外侨胞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蕴含着华侨拳拳民族心,表达了他们救国家于危亡,为社稷成仁,为民族取义的家国情怀和牺牲奉献精神。
2.牺牲报国,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献身。从海外华侨来往的侨批书信中,记载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众多华侨身在异国他乡、心系家国的可歌可泣的事迹。1911年10月28日,菲律宾华侨郭曲沃、林仰理寄往龙海锦宅黄开物(同盟会员)的批信写道:“昨天闻电,北京已破矣,垊(菲律宾)中革命军二三百人,接香港电邀往,云欲在厦门乎,未知本省如何动静,示知……”[2]写这封批信时,武昌起义爆发只过了18天。华侨华人积极投身革命表现出极大的民族情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侨批见证了亲情,也见证了历史,是极具时代意义的鲜活的历史教材。华侨华人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建立了辉煌的功绩,可以说辛亥革命是“孕育在海外,革命在本土”。“兴中会”“光复会”和“同兴会”等早期革命组织都是在海外成立,由海外华侨或旅居海外的华人组成。孙中山直接或间接发动的10多次武装起义,其牺牲的骨干成员大部分是海外华侨,起义经费均来自华侨的筹集捐助[9]。华侨为支援祖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抗战爆发后,华侨心系祖国安危,不畏艰险,投身抗日救国第一线,参加防空队、运输队、救护队和救国义勇队等战时服务团体。这也是华侨爱国情感的空前大爆发[10]。据统计,抗战期间南洋华侨成立的救国团体就有703个,占华侨救国团体的80%[11]。海外华侨抗日救国组织在支援祖国抗战、踊跃归国参战、开展抗日宣传和促成国共合作抗日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当数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及在1938年10月成立的南侨总会,他们支持祖国抗战的爱国行动,可歌可泣,感天动地,彪炳史册,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的功绩,祖国人民将永远铭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12],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侨批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载体,以其丰富具体的实物展示,使受教育者通过直观感受和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产生心灵震撼与共鸣,受到的教育和启发,既直观又潜隐,润物无声,发挥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
道德教化是对人的心灵、精神的整体塑造,使人的心灵和精神从自然状态向普遍性状态的提升,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变[13]。通过对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受到感化,进而自觉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和善行。侨批档案作为鲜活的教育载体,记载了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史,也记载了海外华侨为民族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辛亥革命的推翻封建王朝到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斗争以及争取民族解放事业,海外华侨出钱出力、捐款捐物,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投身革命洪流,不惜牺牲生命回国支援抗战,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除此之外,他们积极办实业、兴教育,匡正民风、热心公益,以“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的赤子之心,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侨批档案中记录的华侨实业救国、建设家乡的故事,既蕴含了华侨对国家的大德,也蕴含了社会的公德和个人的私德,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升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用“扣子论”和“拔节孕穗期”诠释了青少年在成长阶段的关键性,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培育好或引导好,未来的人生之路就可能走偏,就像扣扣子一样,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后边的扣子就不可避免地会跟着出错。因此,“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4],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市场化竞争压力和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就要以崇高科学的信仰和革命先辈的优秀品质,来指引人生前进的道路,使自己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华侨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外侨胞心系家国故土,为祖国建设和开展国际交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科技报国,投资报国,积极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据统计,改革开放40年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向国内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累计已超过1 000亿元人民币[15]。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评价华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15]。华侨华人身上互助拼搏、敬祖奉亲、爱国爱乡和重信明义等传统美德[8],为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它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未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榜样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经组织认定、公众舆论认可和公共传媒广泛传播,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意愿,值得公众效仿和学习的先进典型[16]。榜样之所以可以起到激励和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正面榜样代表了人们预期的发展状态与方向;另一方面是榜样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动力,实现了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17]。在侨批故事中涌现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和英雄事迹。其中,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认为“华侨是革命之母”。抗战胜利后,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被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等。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汕头市考察开埠侨批文物馆,深情感言:“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15]这些历史人物及其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使其成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激励大学生继承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和奋斗精神,明白幸福的生活唯有通过奋斗才能换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更应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
在全球资讯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复杂化的社会环境,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对高校“课程思政”“全员育人”大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侨批是深藏在民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最真实、最平凡和最朴实的“世界记忆遗产”,其蕴含的家国情怀思想及其蕴含的道德教化、人生指引、榜样示范等育人价值,对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素材和现实体验。
侨批是中华民族文化沃土培育出来的“文化瑰宝”,其蕴含的家国情感是华侨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阐释,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厚植家国情怀最真实最具体的教育载体。
1.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8]。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浓厚的感情[19]。爱国主义是对祖国、对民族浓厚感情的体现,包含思想、情感和行为。而每一封侨批,无不包含华侨爱国爱乡爱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华侨华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就是这种乡土之爱、民族之情积淀而成的一种深厚的爱国情感和道德观念,也是平凡生活中的一种思念或者牵挂。
2.心怀家国,感恩回报。爱乡是爱国的基础,爱国是爱乡的升华。对自己出生过、生活过的家乡故土的热爱,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眷恋已成为海外华侨馈赠宗亲、建设家乡和回报桑梓的实际行动。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兴办教育、创办实业、支持革命;爱国华侨王兆松创办实业、热心公益和捐资抗日等,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家乡的思想情感。心中有家,胸怀祖国。爱国就是要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始终把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同个人的理想和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悠久的华侨华人历史中,正是因为有“爱国爱乡”这种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时刻眷恋的故乡情愫,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升华和传承。
3.坚守信仰,维护国家尊严。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爱国主义思想迷失、数典忘祖和信仰迷茫的现象,做出一些有辱国格人格的事情,愧对国家与家庭的培养。爱国就是希望国家一切都美好,看到社会上一些黑暗的现象,就会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正是因为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才需要奉献自己,使之变得更加美好。因此,高校在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教育实践中,应当把侨批档案作为鲜活的教材渗入日常教育活动,唱响爱国爱家的主旋律,坚定理想信念,激发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人生正确的航向。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18]。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滋养民族文化内涵,秉承中华文化基因,让流淌在我们鲜活血液里的中华文化基因永续传承,引领我们坚定前行。
1.要学会“理解”和“认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浸润民族内心的思想源泉和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激发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在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深藏民间的文化瑰宝魅力的展现。
2.要学会“弘扬”和“扬弃”。侨批文化的实质就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华侨华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领悟。华侨盼望家书,眷属祈盼平安批信,指望批银孝亲养家,恪守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这一立身做人的道德准则,传承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海外华侨以儒家文化这个民族的“根”为情结,把中华传统文化引向海外,在侨居地弘扬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家乡的习俗,形成具有中国传统和习俗的地域文化。同时,海外华侨汲取侨居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理念,坚持“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在经历中西文化持续不断的交融、碰撞、吸收和融合后引入侨乡,形成具有侨乡文化特色,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华侨文化,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家乡教育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3.要学会“传承”和“厚植”。侨批文化所具有的丰富的“家”“国”文化内涵,是不可多得的人文品质教科书,既蕴含了福建、广东地域文化特质和文化内涵,也表现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继承,对先祖的怀念,对家庭的关怀,对左右邻里的协调,延续并传承了好家风、好家教。侨批是特殊历史时代的产物,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文化是根、是魂,是维系亲缘、地缘的灵魂和根基,这是侨批作为“世遗”文化的无穷魅力,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影响海内外的意义所在。要使侨批蕴含的文化内涵浸润高校大学生心中,必须厚植文化根基,建立与校园文化相适应、时代精神相协调的方式,多措并举,多点实施,结合教学实践、教材改革,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进校园、进教材等多种形式,宣扬侨批文化,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切实担负起文化传播者的使命和职责。
侨批文化的“家”“国”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华侨、侨胞和侨乡们,他们用自己的艰辛创业和中华美德铸造了影响一个时代的华侨精神,其深刻内涵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1.传承华侨精神,勇于开拓进取。华侨文化在全世界尤其在东南亚国家,已经具有几百年历史。华侨华人身上互助拼搏、敬祖奉亲、爱国爱乡、重信明义等传统美德,伴随着华侨华人的发展轨迹,薪火相传,生生不息[8]。以“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诚信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勤劳简朴精神、改革创新精神”[20]为内容的“嘉庚精神”,也是华侨精神的缩影,充分体现了海外侨民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艰辛创业的奋斗精神,是侨批文化的精华和浓缩。
2.传承华侨精神,感恩回报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16]。侨批文化体现了海外华侨乐善好施的博大胸怀,诚信自律的立业根本。侨民惦记家乡的发展,做到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反哺家乡的桑梓情怀,积极投入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在捐资办学、修桥造路和赈济灾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3.传承华侨精神,服务祖国建设。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同侨民息息相关,强大的祖国,就是海外华侨的靠山,这是广大侨民民族自豪感的由来,也是历代海外华侨发自内心的感慨。正是因为华侨华人这种心系“家”与“国”的情怀,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心手相连、抱团发展、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得海外华侨在长期不懈的交流、交融和碰撞中形成独特的华侨文化,并将此文化思想、创业理念,通过兴办教育或者通过建筑语言进行演绎和诠释,传递回祖国和家乡,形成了具有侨乡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和城市文化风貌。华侨华人用他们炽热的心、真诚的爱,为祖国、为家乡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也正是因为有许多爱国爱乡、心系家国的华侨同胞,使得中华民族的血脉延伸到世界各地。华侨精神深刻地教育和激励着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立志有为,奋发前行,努力践行。
侨批是闽粤两地儿女漂洋过海、艰辛创业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碰撞的结合体,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
1.大力弘扬侨批文化。通过侨批文化的宣传,以侨批档案资源为纽带,教育引导新生代华侨不忘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真正架设起沟通海内外华侨、侨胞、侨眷交流交往的连心桥,以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深入开展侨批文献研究。高校要结合办学特色、结合乡土教材开发和选修课程开发,做好侨批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和宣传推广工作,深入挖掘侨批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发挥侨批档案育人作用,宣扬华侨爱国爱家思想,传承华侨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广泛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团结一心,为民族复兴、祖国强盛贡献青春和力量。
3.新时期打好“侨”牌。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海外校友和留学人才已成为高校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宝贵资源,他们拥有广泛的人才、技术和科技优势。高校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华侨与海外校友的积极性,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产业,扬长避短,久久为功,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共同实现中国梦[15]。海外华侨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是何国籍,其不变的是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祖先在自己身上烙下的“中国印”,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体现一点“中国情”,葆有一颗“中国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瑰宝数不胜数。侨批档案正是一种深藏在民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的“文化瑰宝”,是极其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高校图书馆应当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契合高校“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要求,紧贴时代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爱国爱家思想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统一起来,争做时代精神和时代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