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民乐县丰乐学区 杨琮
行为习惯主要是指个体在某些事情或者活动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由个体的思想来支撑身体的外在表现,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行为。对于行为习惯来说,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长期性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这种生活方式一旦养成往往不容易被取代,并且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自然流露。目前来看,我国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可以大体分为两种,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不良行为习惯。对于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说,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使学生养成目无尊长、自以为是的性格。不良行为一旦养成,往往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对其进行纠正,这也使得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具有持续性的,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加会影响到身边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目前来看,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是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要因素,很多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程度较差,这样的家长往往知识储备较为少,思想高度也很难达到育人的标准。同时,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也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其处理家庭事务的能力,因此,家长的文化水平会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并且这种影响是常态化的、长期性的,孩子一旦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很难改变。在现阶段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家长应该注意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通过这种方式来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这也使得孩子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有正面的参考对象,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以及行为习惯,有利于孩子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生活环境势必会对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很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势必会对其产生长期性的影响,这是因为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但是分辨力以及判断力较差。
首先,家庭经济状况会对学生行为习惯产生影响。现阶段,小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已经成为对其行为习惯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不同家庭可能会在经济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而对于家庭一般的小学生来说,往往会将自己看作是家庭中的小主人,一种荣辱感油然而生。为了减少家庭经济因素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家长可以与孩子一同进行家庭经济管理,让小学生逐渐习惯现阶段的家庭经济状况,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小学生对自己进行约束,这样一来,也使得小学生的社会意识得到了逐渐的培养,有利于进一步开阔学生眼界。
其次,家庭结构会对学生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小学生的家庭架构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两类,即单亲家庭以及非单亲家庭。经过调查之后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单亲家庭往往存在生活不如意的现象,很多家长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工作压力,同时还承担着教育以及管理孩子的重任,这些家长往往很难有空余时间对孩子行为习惯进行指导以及培养,这也就导致了一部分小学生出现了行为习惯不规范的现象。此外,在农村地区依然有较大一部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是由祖辈对其进行监护。由于很多祖辈文化水平非常有限,没有主动关注留守儿童现阶段的心理状态以及学习状态的意识,觉得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孩子非常可怜,于是便对孩子过度溺爱,尽自己最大能力来满足孩子的种种需求,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关注极为有限,这也很可能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最后,家庭生活方式会对学生行为习惯产生影响。无论是家庭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还是家庭成员的日常交流对话,都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具有持续性的,例如家庭成员是否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按时运动等,都会对为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家庭成员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势必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小学生变得懒散、生活没有规律,这也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今后的生活。因此,家庭成员应该注意严格要求自己,首先保证自身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对小学生产生引导以及熏陶的作用。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其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家庭这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良好日常习惯的长期性培养。学校的教育使得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社会规范等,而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应该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家庭成员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习惯,从而使得小学生可以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生活,这也是学生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