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科学教育中培植人文底蕴——以上海科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为例

2021-12-02 13:31杨维国
中学生物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选择性生物学人文

杨维国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凤城高级中学 山东济南 271100)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共同构成了文化基础的内涵。为增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上海科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在科学教育中涵养和培植人文底蕴。在5本教材的模块引言、章节引言、正文及学业检测等栏目中共有30处引用诗词、23处引用典籍著作、3处引用谚语、4处引用名家散文、6处采用中国画风格的插图。同时,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简洁舒适的版面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想象,启迪思维,提升了教材的人文气息和人文教育价值。

1 继承传统,弘扬文化,丰富人文积淀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不乏经过实践检验的生物学知识。《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以《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篇,以古人原初的宇宙观从极其宏大的时空视角引出地球生命的演进以及细胞形式生命出现的重要意义。文字与配图相映成趣,自开篇便为这颗蓝色星球上精彩的生命世界拉开一个浩瀚的时空帷幕。这既是地球生命应有的荣耀,也凸显了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的重要意义。

“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导言由《晋书》所记载的成语故事“囊萤夜读”切入,奠定了科学探究的人文基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萤火虫被古代文人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含义,曾无数次被诗人们咏唱。此处引用萤火虫,既与本节正文中萤火虫发光的研究历程相呼应,又极易引发学生的共鸣,能起到较为理想的熏陶和激励作用。

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要求明显提高,专门设置了一个重要概念和三个次位概念,要求“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要严格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就需要在教材中对自我调节的机制加以阐述。经过反复斟酌和讨论,最终确定以《道德经》第77章的相关论述作为《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四章第二节的导言,借用老子对自然平衡之道的生动比喻切入生态系统稳定性调节机制这一主题。“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对天道运行规律的形象比喻说明大自然的平衡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过程,其“抑高”“举下”“损余”“补缺”的调节过程正是负反馈调节机制的体现。此处引用2 500多年前的《道德经》内容,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又增加了教材的人文气息,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第二章的第四节引言部分以《西游记》原文的生动描述为素材贯通古今,引出克隆技术,“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叫一声‘变’!即变做三二百个小猴”生动的语言配以连环画风格的插图并与我国克隆研究的新成就“中中”“华华”的照片拼接,图片中动物的表情、眼神和卡通式对话的加入完美结合古代成果与现代科技。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如选择性必修2的节导言中引用《荀子》“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正文中引用王桢《农书》“夫扫除之秽,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忽,田得之而膏泽……”学业检测中引用《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物多样性意义的阐释引用《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再如,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引言部分由中秋月饼的成分及相关古诗引入,将糖类和脂质知识与传统的节日文化、饮食文化、诗词文化巧妙融合在了一起,将文化元素溶入字里行间,如流淌的血液滋养学子的文化根脉。

2 尊重自然,关切人类,涵养人文情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教材的编写始终贯穿这一思想,遴选与教材主旨高度契合的论述和思想,力图让学生走出书斋,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生态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选择性必修2第五章“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章首图选用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项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以无坝引水为特征,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丰饶的“天府之国”。因此,它首先是一项宏大水利工程。此外,它不破坏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变害为利,实现了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和谐统一,因此它更是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是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典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该引用与第五章的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工程使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等主题高度呼应。

选择性必修2第五章第三节“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二目编排了一个资料探究栏目,最后的分析讨论中引用了《逸周书》中关于封山育林和休渔禁令的记载。《孟子·梁惠王》中也有相近的表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籍有诸多关于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保思想。教材编写者力图通过古人的生态实践服务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助力学生科学自然观和生态意识的形成,从更广阔的视角关切人类与自然,涵养人文情怀。

3 钟爱美好,追逐诗意,培育审美情趣

生物学课程充溢着自然美和科学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彰显出独特的审美育人价值。当科学之美与语言的意蕴之美相遇,理性与诗性的交融将孕育出一种独特的魅力,不仅能激发想象、启迪思维、温暖灵魂、提升素质,也借此创设一种适教、适学的书香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套教材在每个模块的开篇均设置了“致同学们”栏目,均以简短优美古今诗文开篇,字里行间以长者的口吻,向学生阐明生命科学相关领域取得的成果、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模块包含的内容、学习方法建议以及对学习成果的期待。诗意表达,以文载道,有知识、文化传承之责,亦有责任担当的赋予,更有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期望。

必修1第四章章首借古诗和散文中与莲有关的句子将植物的光合作用、选择性吸收和呼吸作用联系起来,进而引发学生对细胞生存与营养和能量关系的思考。

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四节的引言中使用了陆游的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引用,配以场景还原的水墨画,既让人感受盛世农家简朴而富足的生活,又高度契合了课程内容——发酵技术为人类提供多样的生物产品,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享受中学习生物工程如何超越传统的发酵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在对普通高中课程培养目标的阐述中提到,要使学生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人文积淀,发展理性思维,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上海科教版生物学教材在科学课程中适当引入人文素养元素,期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并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增加学生人文思想积淀和成果的积累,引导学生关切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提高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培植学生的人文底蕴,让教材有厚度,有广度,更有温度。

猜你喜欢
选择性生物学人文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选择性听力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选择性应用固定物治疗浮膝损伤的疗效分析
选择性执法的成因及对策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