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现代双语学校高一(8)班 马天泽
到敦煌的次日,驱车去往剧场,一路上出租车司机都在介绍《又见敦煌》这个剧目。看过《又见平遥》的我,虽已经适应了这种新潮的表演方式,但仍不免对这座酷似水立方的湖蓝色封顶建筑充满了期待——剧场之所以采用湖蓝色为外观主色调,是因为它要着重体现敦煌为古丝绸之路沿线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我觉得,把《又见敦煌》比作沙漠中的一滴水再好不过了。进入剧场途中,你会发现它的内部结构是下沉的,从地平面看去只有一层,实际上却是三层,有两层在地下。
抵达剧场时,夜幕降临,整个建筑在一片黄沙中闪烁着宝蓝色的光芒。
顺着沙砾斜道走向昏暗甬道,下沉至黄沙尽头,后一转弯,毯铺甬道,至底入厅,眼前一片漆黑。突然,灯光亮起,人头攒动,不久,演出便开始了。
再次熄灭的灯光,为远处抒情的音乐渐渐飘来做了铺垫。开始时有灯亮,由弱变强,渐至整个剧场。高出观众的通道上走来不同年代的人,各式服饰表示他们都是古代人——莫非窟埋千年的人儿转世?
一瞬穿越!
两千年后的我们,竟看到曾经鲜活的人物面容……眼前,向我们走来的他们,各色面貌,风尘仆仆:西域张骞、相夫公主、索靖、张议潮、玄奘、鸠摩罗什、异商、土著民……画外音念其姓名,听着听着,我在观众群里情不自禁地回答:“在。”我本加速的心跳又被扯了一下,历史不经意地回归。
序结束,灯熄灭,接着往里走。借微弱光,场景展开,1000多名观众自由地行走,并置身于剧情之中。突然,一束聚光灯打过来,转过身,贩卖莫高窟文物的王道士一脸痛苦地蹲在我身边——最早对他的印象来自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文章中的他,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千古罪人,憎恶啊!
但是,站我眼前的,却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他。他诉说,发现了藏经洞的他无一日安宁,他也知为先人留宝,于是当天就报府,却无人理睬,不甘心啊。眼睁睁地看着国宝在风沙中被毁弃的他报到县、省,并奉经书为证,可惜,千年经书成了接待他的官员们私下相互馈赠、贿赂之用品。
他在呻吟,为了莫高窟,不惜贿官、求人写告急文书,费尽周折,递交皇宫,整整七年啊……屡屡奔走,次次失意,风沙无情,填埋着洞窟。洋人到来,愿花钱买宝。运宝的车队要等待天黑后,赶车的驮夫们要把脸抹红——怕遭天谴。王道士向着菩萨忏悔:“菩萨啊!您可以原谅我的罪过吗?”聚光灯下的菩萨现身了!菩萨慈爱地轻答:“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你们,我不会怪你的,我不会离开,永远都不会离开……”
二幕结束,宫女引路,穿狭长黑洞,到洞窟场景,四壁栩生,凉风习习,脚下风散黄沙;玻璃下,一张床,女子辗转难眠,给远方亲人写信,黄沙覆盖玻璃,一切归于平寂;抬眼望,泄下几缕清光,上沙又被抹开,露出皎洁脸容,顾影自怜,自问——我美吗?我真的美吗?
走走停停,金碧辉煌的莫高窟,猎猎秋风的西域边关,春闺梦渐蚀容颜,张骞九死一生穿西域。行走,观赏,画外音一直在问:一千年究竟有多长?不过一瞬间。
不同洞窟,多路观众,1000多名观众汇合一起,竟然鸦雀无声。走上舞台,演出继续。
孤立无援,归义军重通西域,张议潮汇报喜讯。十队人马,两年半后,仅一队到达,其余皆死于归途。莫高窟第156窟中,一幅敦煌壁画中最经典的出行图,描绘的就是唐代敦煌地区的统治者张议潮接受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绘制人物200余人;莫高窟第420窟里,一幅描绘西域商人行旅艰辛的壁画《西域商队》,有人牵马、有人祈祷、有骆驼商队、有山途坠崖、有强盗掠货……究竟有多险,有多少曲折艰辛?一个多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观看,更是体验。今晚,置身于用光电打造的时光往事中,随人流外走,夜风清凉,幕幕犹梦。
沿坡上行,走出黄沙,却走不出历史。
明灯留言:
由作者的文字,我们重新走入那段厚重到不忍回顾的历史。小人物有悲哀,王道士难求两全之策,焦虑而彷徨的面孔让人揪心;小人物有荣耀,大唐忠良之坚守让我们读懂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向心力和生命力所在。当然,以今日中国国力之昌盛,历史悲剧重演的概率近似于零。但王道士当年所遇推诿搪塞之景象又何曾陌生?牢记今日少年情怀,是对作者此番出游最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