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嫕,郭婷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动“互联网+”发展,自此,“互联网+”模式开始蓬勃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了革命性的变化,养老服务产业也迎来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向智慧服务转变的窗口期。
当前阶段,“互联网+”模式不断向前发展。但是我国的养老政策却在和市场衔接时出现了互相不符合的情况。为了“互联网+养老”产业的长远发展,对养老服务需求进行精准分析成为必然。第一,养老服务显然要基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因为年纪大、腿脚不灵等原因,一些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存在着出行以及看病困难等情况。基于此,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基本需求包括做饭、护理、看护等日常照护。家政行业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老年人对于保姆护工、入户照料、私人护理等方面家政服务的需求处于逐年增加的状态。第二,当老年人的基本照护需求被满足后,与精神空虚相对应的需求就需要被重视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或者遭逢意外等情况,在老年人身边的子女数量普遍不多。加之伴侣离世、子女离家求学就业等情况,很多老年人都是独居在家。他们孤独、空虚的精神状态需要养老服务机构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对于离退休干部、企业职工等群体,他们的物质生活往往较为充裕,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慰藉。一般来说,精神层面的养老服务需求包括养生服务、互动聊天、运动健身等[1]。
简单地说,“互联网+”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当代尖端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从而对传统行业予以革新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互联网+养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智慧养老是指应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收集、存储、分析养老信息,从而在饮食、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抚慰等方面对老人实施更加精细化的服务,构建相较于传统养老更加精细化、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模式。智能手机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的日益普及大大加快了智慧养老实现的过程。具体来说,智慧养老系统可以通过上述智能设备获得老人服务需求信息,通过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下达指令,实体养老机构和照护人员积极响应,共同构成养老需求和供给的闭合循环链。更加重要的是,智慧养老服务中枢——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根据老人用户画像精准分析用户需求,提前预测老人可能会需要的服务,通过及时将需求传递到养老机构和具体照护人员,从而为老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精神方面的服务[2]。
生育率低迷背景下,我国老人群体数量却逐年膨胀,空巢、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更是亟待获得更多关注。但是,我国目前养老院、福利院、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以及照护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养老刚需。同时,社会也尚未搭建起对困难老年人进行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全方位救助的帮扶体系,看病难、出行难、被信息化大潮远远撇下等困难不时困扰着老人。
中国历来讲究养儿防老,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了子女的赡养义务。但是,伴随我国经济的腾飞,房价、物价不断攀升,年轻人的生存压力也十分巨大。面对老人,无力、无心赡养等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相关部门对此类问题的态度暧昧不清,通常支持家庭内部协商解决。另一方面,一旦出现问题,老年人碍于面子或者基于往后余生的考虑,往往选择忍耐,放弃维权的打算。追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法律、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尚未厘清养老责任,尚未对这类问题形成成熟有效的应对和解决模式。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养老院尚在起步阶段,是为满足老人的基本养老需求而设立,养护不够精细化,更提不上可以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加上对配套设施和基础建设缺乏科学管理,养老环境实在欠佳。社区以及居家养老方面,信息化水平极低,老人与社区或者照护人员仅仅靠手机或者视频进行供需两方的对接,无法实现菜单式服务和精细化供给。
留守、空巢、独居老人数量的日益增加,以及老年人自身的认知能力下降、行动不方便等因素,使得我国养老存在诸多问题与隐患。一是安全隐患。老年人独自居住,一旦出现生命或者财产危险,无法予以及时救助。认知能力的退化也使得老年人面临的来自水电等的风险种类大大增加。二是心理健康隐患。部分独居老人缺乏和外界交流的机会,精神上也缺少关爱,因而出现心理疾病,甚至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3]。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智慧养老模式,一方面要满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等基本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老年人娱乐、抚慰、沟通、交流等精神需求。在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时,既要照顾子女不是不愿养老而是不能养老的情绪,为老人提供安全、精心的全方位照护,弥补子女的缺位,也要充分尊重老人的选择或者意愿,以人为本,并将这种人文关怀融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加快建设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社会支持环境。
第一,要搭建全社会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一方面,平台能够为老年人获得信息、提交需求提供“统一门户”;另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也有了获取和提供服务的“统一入口”;同时还可以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管理数据信息。第二,要建立社区照护体系。由于养老机构床位紧缺,社区照护成为更加现实的选择。要在社区层面,整合不同的照护资源,通过接入信息服务平台的方式,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更加多样化、精细化、方便化的服务选择,构建家庭、社区、医院以及养老机构协同一体服务的整合照护体系[4]。
应树立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观念,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智慧养老支持系统。一是政府部门要积极构建互助养老模式,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全社会对老人出行、就医、参与社会活动的支持力度,让老人们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和社交生活中。二是构建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让老人不用出门就能享受便捷、快速的日常照料和就医等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通过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构建分类有序、统一标准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强化智慧养老管理平台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联动,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AR技术等的可行应用为切入口,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档升级。
养老服务行业想要获得大发展,必须在加强对网络技术运用的同时,加大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力度。一是与医疗机构融合。通过互联网实现医院或者社区卫生室的服务与老人需求的结合,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以及在线监控系统和AR等技术,实现加强版的网上预约、就医等服务。二是与信息技术产业相融合。通过大数据技术,搭建老人需求和社会各行各业的供需服务平台,开展与理发、查体等服务的高效对接,为各行业上门为老人服务搭建平台。同时,还可以利用技术,构建生理检测和智能预警系统,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对老人身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更好管理老人身体状况。
养老服务尤其是智慧养老服务领域存在巨大人才缺口。弥补缺口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秉承“学用一体”理念,职业教育课程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智慧养老服务理念,使其能运用所学开发相应技术。第二,适当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从而将了解或精通老年营养、医疗、心理健康的人才留下。吸引更多信息技术人才加入到智慧养老产业中来,深入挖掘、分析并处理老年人日常监测数据,为智慧养老服务产业源源不断地输入技术和人才。三是着力培养老人精神照护人才。对老年人进行必要的精神照护近年来成为社会共识。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在构建智慧信息平台的同时还是要将重点放在平台背后的支持力量上,吸引社会各界的精英人才加入到养老服务产业中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做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照护人才不足问题,同时也为培养带动更多相关人才提供窗口[5]。
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已经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极强的出口。但是毫无疑问,目前的“互联网+”智慧养老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地探索,整合各方力量,优化现有模式,高屋建瓴地构建由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机构等组成的多层次、一体化智慧养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