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琴
(山东省莱阳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中心,山东 莱阳 265200)
现代农业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为基础,以促进农业主体的现代化发展为手段,进而达到促进我国新型农业的飞跃和进步。当今的农业发展现状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经营的改革,以求缩短二者之间的差距,呼吁所有的基层干部群众或是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积极地开展相关的农业研究,为促进农业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为了使得农业的发展可以跟得上社会经济大发展而努力奋斗[1]。政府为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近年来坚决贯彻党的领导,通过大力的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对农业经营体系进行构建,使得新型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方面之一,国家每年都会根据农业经济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近年来,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业的经营方式进行不断地转变,由传统的单一家庭经营向多元化主体经营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了新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也切实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较快,例如农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等其数量呈现稳步上涨,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企业为主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主体,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联系的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2]。
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经营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其大部分都是以“农户+合作社”的模式,由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相应的收购协议,合作社承诺以比市场价高的价格来收购相应的农产品以此来促进双方的共赢,农户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而合作社也获得了稳定的货源供应。还有其他的一些模式,例如“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这些模式大多数都是以某农业的龙头企业为主导依托基地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或者是采用投资入股的方式组成新型的农场合作社的方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各方面中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例如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使得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化;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得农民由一个称呼向职业化进行转变,致力培养专业农民,教授农业的专业知识,引进新型的设备和技术让“种田简单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加注重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切实地提高农民的收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发展,构建了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为广大的农民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收入,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实惠,可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到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国家政策的改变的影响、生态保护政策的制约等影响,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四通发达,教育的普及,交通的便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农村走了出来踏入了升学或者外出打工的道路,农村里不见了年轻人的身影,四十岁以上的留守人员成了农业的主力人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村庄之后就不愿意回来,相比较在农村跟土地较劲,一年同样的辛苦获得的收入却只能勉强糊口,人们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向城镇移居,剩下的进行农业种植的人们大多都是年龄在40岁以上,相比较农业种植所需要的劳动力就是杯水车薪,劳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阻碍了进行大面积农业种植或者家庭农业的发展[3]。
农村留下的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大多都是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专业技能只能选择留守在村庄从事农业种植,除了部分的农创客以外,大多数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员都是农民,其大多都是文化水平低下,对于经营管理一窍不通。据调查显示:农业企业人员当中大专学历的人员只有百分之三十,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中大专学习仅仅只有百分之三,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专门的管理人员,由于地处偏僻农业企业的待遇低等问题很难笼络人才,就会导致农业的发展没有专业的技术支持,对于产品的研究和管理造成很大的困扰。
当今社会什么成本都在涨就是不见价格增加,劳动力的工资近几年连连攀升,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工成本也不断增加,而相应的水、电、包装材料、运输成本也在不断地上调致使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只涨不跌,最终导致企业的生产效益连续下跌。因为人工工资连年上调导致一些小的企业不堪其重,致使严重的亏损,人工工资价格太低招不到人,价格过高就会导致入不敷出,利润有限。例如土地租金的连年上涨一直都是困扰着一些种植大户的问题之一,有些地方土地的租金高达800-1000/亩,其他的生产成本也日益增加这些都不利于农业种植大户的发展,由于农作物受市场调控导致价格波动的影响,价格飘忽不定,导致种植大户的利益降低。
农业企业的贷款一直以来都是一大问题,由于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时间短没有可以用于抵押的财富,企业的经营资金大多都是原始积累或者进行民间贷款,很多的企业因为资金问题导致无法扩大经营范围,使得小规模的企业无法做大,限制企业的发展。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风险较大导致一些金融行业不愿意贷款,虽然今年来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也只解决了大的龙头企业的资金问题,一些小的企业依旧是没有贷款资格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作物丰收的时节,用于雇佣人力采摘、运输等方面对于流动资金的需求较大,导致一些小的企业资金周转不畅而面临倒闭。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想扩大发展,农村企业要扩大规模,就离不开土地规模的影响,因为农民对于土地的爱惜问题、资本侵占土地的问题还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很多的土地都是零散的不是连城片的,想要实行机械化的管理难度较高。再就是一些企业、合作社的经营性建设用地,规划的面积与实际的需求面积差距较大,但是像这类的土地有着繁琐的审批手续,政府相关机构往往糊弄了事、因为限制不敢批、因为规划不能批等等一些问题,进而导致用地不足。
首先应该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策略,为了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国家应该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任职村干部、到农村合作社任职,创办农业企业等等。切实提高农业企业、合作社的福利待遇,利用高薪资吸引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的专业人才。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懂技术、懂农业、懂经营以适应于社会发展的现状,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切实提高产品的质量。实现让“农民”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让“农民”成为一个职业,让每一个从事农业的人员都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4]。
政府应该建立相关银行与农业贷款的合作关系,大力的建设社区互助的新型的金融合作方式,丰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担保渠道,可以根据相关的小的合作社或者农业企业实行简洁贷款的方式,降低小的新型农业经营内容主体的贷款门槛,让他们有机会参与贷款。完善担保制度,建议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可以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进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体制改革,进行相应的试点工作[5]。政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例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给予相关的企业或者个人一定的政府补贴,使其获得喘息的机会。在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各方面的资源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合作进而使得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对于现有的基本农田进行规划,适度的控制连片的基本农田按照生产、加工、销售相配套的原则进行规划分割。按照现有的合作社、农业企业进行按比例划分相应的农业企业用地,分给相应的用于经营性的用地。对于用地审批流程制度进行优化,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做到减少中间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各相关部门积极做好申报的服务,各部门责任划分明确,杜绝“踢皮球”现象的出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地位不言而喻,为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新型农业经营的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实行人才引进策略,利用专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改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模式,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我们中国国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