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的职业院校STEAM+F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探究

2021-12-02 12:48杨福梅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民族特色

杨福梅

(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泱泱中华56个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之下彰显着各自独特的靓丽华章,民族文化代表和展现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思想精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和灵魂依托的存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代表着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内涵,地方教育是展示地区特色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源泉和渠道,传承和发展地区民族特色文化是保持地方特色不动摇,保持地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和目标人才培养为方向的专门教育,其学校教育承载着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依共存的良性关系,以目标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具有良好地推动作用。一个地区的教育,不仅担负着传递人类共同文化和知识的功能,同时也承载着传承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能。职业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特性,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其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运用职业教育传承地方民族文化不仅可以丰富职业教育内涵,同时可促进地方民族文化的顺利传承,提高地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社会影响力,保持社会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一、概念界定

(一)STEAM:是最早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多学科整合教育教学模式,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首字母汇集形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学科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为结果导向,与职业教育OBE理念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目标不谋而合,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整体素养培养为形式的教育教学模式[1]。

(二)STEAM+F:是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整合的基础之上,加入地方特色文化“Feature”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概念。地方民族文化承载和代表着地区文化精华,展现着民族的发展历史和珍贵文化[2]。与传统教育的结合发展,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渠道,也是发展教育新的方法和手段。

二、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现状

职业院校因普遍存在起点低,师资力量薄弱,人才结构不完善、创新人才缺乏等原因,在教育教学过程仍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当今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不断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关注度的日益加大,其规模和体系逐渐在扩大和健全之中,但因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人才结构不完整和人才流动大、缺乏稳定性等情况,致使职业教育在教学质量、人才引导和培养等方面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还存在很大距离,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始终存在转变速度缓慢,教师教育观念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讲解,课堂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要表现形式,教学模式创新性匮乏,说教形式普遍的情况。

(二)教材内容缺乏职业性

职业院校起步晚,在教材选择方面往往首先以借鉴和使用普通高等教育课本来进行教学,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起始阶段,还缺乏属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教育体系和教材模式,在专业设置方面更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进行改之又改的操作,试图形成一个更加适合自身职业院校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但始终难以改变传统模式,在借鉴的过程当中,以理论知识为主,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相关性,却忽视了结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性教育理念和实践知识,对教育对象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法相对匮乏,更谈不上针对职业教育的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系统性设计。

(三)育人目标不充实

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新一代学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地要求,学生在德能勤绩、核心素养等综合能力的提升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和标准,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要求也呈现更高要求的态势。相比社会的高要求,职业院校教育虽然也在想办法拼尽全力完善和赶上时代要求的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始终放在首要位置,在学习其他知识之前首要的目标就是将理论知识学习的更加详尽,加之课程课时量的限制,其他除理论知识之外的内容学习也往往被忽视和遭受最终的遗弃。在这个过程当中,课本或者教科书仅仅表现得是教科书作用,是教师所讲授内容的一个载体,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忽视了教材应该体现的育人价值和作用,这就脱离了时代对新一代学生的新要求,脱离了职业教育应该倾向的育人目标。教材本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更应该是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和心灵触动的精神寄托载体。

(四)产教融合联结方式薄弱

职业教育新要求,产教融合等职业教育相关规定和文件对职业教育属性和教育类型进行了全新论断。职业教育属于培养职业人才的类型教育,以培养目标工作为结果导向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主,产与教的融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需要以一定的就业单位为导向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与产业、行业紧密结合,学生与公司或企业合作共育,为了达到最终的工作岗位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学习过程当中融入特定岗位知识、岗位素养和知识技能、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然而,源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及学科教材内容的不专业性和缺乏针对性,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在内容学习上的理论性,产教融合联系不强,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缺乏职业性特征和实践性操作课程安排,即使是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过程,往往是形式单一针对教科书内容进行的操作,而针对实际生活现状的具体实践还是匮乏和不足,与企业实际之间的联系还存在一定差距。

(五)地方特色文化不鲜明

学校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互相补充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地方特色文化对于增强地方教育内涵,丰富教育内容以及表现地方特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但从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来看,地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内容匮乏,只有少部分职业院校以选修课的方式独立进行,而选修课的开课时间较短,仅作为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补充,亦未达到真正的民族文化正式传播的目的。

(六)大一统问题严重

职业院校因课程体系建构,教学内容还缺乏属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教育体系和教材模式,因此,始终借鉴普通教育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的选择几近相似,上课内容也就存在大一统的情况。这种大一统的形式,导致职业院校教育在教学内容、学校建设方面始终缺乏特色,培养出的职业院校学生在能力上比不上其他高等院校学生,在技能上也没有自身特色,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受挫,竞争压力提升,存在感受挫。

三、地方民族文化融入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一)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是地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教师作为引路人凭借学校这个主要阵地进行教育和传承,人类教育过程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人类生活在多元文化之中,人的发展过程就是接受文化并传递文化的过程,在这个成长的过程当中,人类积极去适应文化变迁,并在文化中不断成长和渗透,当文化得到变迁时教育也随即发生变迁,即人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处在同一频道之上[4]。因此,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是地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教育内容中融入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是体现地方文化精华,促进教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成地方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

(二)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促进课堂特色的形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路人,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在课堂中的传播和教育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带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感受和感悟着地方传统文化的底蕴,内心经受着感动和人格的不断感化,在思想和心灵上都得到巨大的成长[5]。地方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来自身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激发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因历史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地方民族文化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成为了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这种特色的生活相关性和自身密切性,往往能够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和情趣,课堂气氛活跃,利于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因此,地方特色文化带入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精华,促进形成学校特色课堂文化[6]。

(三)地方特色民族文化进课堂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地区文化的精华和历史发展的凝练展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和文化内涵,对于青少年意识的提高具有借鉴意义,对能力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青少年正确文化判断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对历史的学习和借鉴,在多元文化和多样表达中始终掌握主动地位,形成正确的文化内化机制,能够根据不同文化做出客观理性判断和评价,是青少年发展的一大进步。

在学习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过程当中,青少年的判断意识逐渐提升,能力不断提高,对地区特色民族文化的认识越发深刻,主动性和积极性随即激发,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地方民族文化在同龄人当中积极传播,稳步传承。

(四)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建立

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促进学校建立文化自信和培养青少年文化认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珍贵的知识宝藏,中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年轻一代来担当,青少年需要正确应对接下来时代赋予的各种文化认同挑战,增强对国家和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接好接力棒成为祖国建设和民族发展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地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认同,促进青年一代对地方民族文化认知的发展,了解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先辈们披荆斩棘的奋发精神,学习文化精华,建立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地方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激发青少年的动力,为地方发展做出贡献。

四、融合地方民族文化的STEAM+F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建构

STEAM+F教育方法的推进是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STEAM+F的多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方法和地方民族文化的融合能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大课堂大教学相结合

大课堂大教学其主要内容主要汇集在“大”之上,所谓“大”即“杂糅、融合”,将日常教授科目进行柔和、杂糅,使得知识之间、文化之间相融合、相联通,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在实施教育的过程当中也要体现各个专业教师的杂糅和融合[7]。首先,我们要培养steam教师,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一门专业课的教师在熟练运用和掌握自身专业科目的同时,也要去涉猎和学习相关科目的内容,在知识层次和能力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以成为更加具有STEAM素养的综合性教师,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关学科教师汇集一堂,实行大教学的形式,所授课内容是更多相关学科的柔和,各个专业教师在各自事先安排好的区域准备好此次所授课中相关部分的内容,做好材料准备和教具支持,以主要的一位教师统领并进行授课,当所授课内容讲解和联系到其他相关内容时,则换由其他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辅导和训练。

在这个过程当中,各位教师打破常规课堂内容教授形式,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达到内容之间的连接性和整体性,一位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整合和引领,相关部分内容由专业教师来穿插而入进行讲授,以进行模块化教学,专业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具和资料,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吸引力,让整堂课程在热情高涨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知识吸收能力强,能够形成强大的动力,对于学到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和认知,促进认知发展和能力提升。

(二)运用反渗透教学法

职业院校传统授课方法往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通常是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实践操作过程虽也有所涉及且往往放在后期以希望与学生的就业相联系,使学生逐渐适应社会并促进就业,实践和就业一举两得,但往往所占比重较低,不能够达到较强的实践锻炼能力。

反渗透教学法是以逆序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打破传统的先学理论再进行实践,先学专业必修课再学相关辅助选修课程的方式,是以问题导向的反渗透学习探究方法,先实践,结合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返回来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来解释遇到的问题以得到相关答案,例如学习某一学科知识内容,先从专业选修课程开始入手,因为选修课程大多为学生自身比较喜欢的课程,而这些课程与专业必修课之间总是存在相关性和联系性,在学习选修课的过程中,针对某一问题反渗透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学习,使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学习得到理论上的补充,这种由问题引出的理论学习更加深入,了解更加透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实践效果的转化。

(三)融合性课程编制

职业教育课程因为缺乏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建制,其课程编制空间大,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和编制过程当中,要提供和融入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之间融会贯通、紧密联系,内容与社会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融入科学、技术、数学、艺术、工程相关知识还要融入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实践操作体验环节[8]。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融汇贯通,结合社会生活实践体验拓展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接触面和学习空间,注重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入专门的网络、影视、动漫等媒体展示学习课,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精神和兴趣,认识到地方传统文化与自己生活的相关性,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的精神、人生发展的联系性和相关性的建立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亦能够促进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建立传承人家长学校

职业院校学生生源大多为本地生源,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人资源往往可以“就地取材”,好多学生的家人或者亲属都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人,对这些教育资源的利用,不仅能够就地取材,还能够帮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建立传承人家长学校,是给地方传统文化艺人提供的平台,定期举行的传承人交流会和分享会能够为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精神体验和文化体验[9]。传承人家长学校主要开设在职业院校中,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定期邀请学生家长传承人相互之间进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共同讨论地方文化的发展态势并指出地方特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的问题,形成讨论意见并开展讲座,在讲座开展的过程当中,学生家长的出现对学生是一种鼓励和自豪,对于学生家长传承人也是一种自豪,讲座方式为地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传播路径和渠道。

(五)校企互换学习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近年来发展职业教育的常用方式和渠道,是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趋势。学校为企业输送相关职业人才进行实习或者工作安排,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但现实的职业院校教育过程当中,培养的学生很难完全符合企业要求,企业在聘用职业院校毕业生后,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提高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当中花费了大量的劳力和物力财力,同时也表现出了职业教育在育人、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偏差[10]。针对以上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更好地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能力并能更快地投入工作岗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同时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可以实行校企人员互换学习制方式,这种方式是在学生有企业就业意向的前提下,在学生还未毕业期间,将企业人员和学生进行互换以更好地认识对方学习或工作环境或状态,了解具体情况,结合双方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改变和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更好适应未来工作的一种模式[11]。

在这个模式开展的过程当中,学生被换到意向企业当中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作,深刻了解和体会企业工作中对工作人员能力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发展,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补短板操作,从而为目标工作提高基本能力,真正做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对于企业人员进入课堂,感受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时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因为熟知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实际上课和培养情况,提出改进措施,以培养企业希望的目标人才。这种意见和建议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对于建立职业院校职业性人才培养和目标性人才具有非常好的指引作用。

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是地方民族思想的精华和地区历史的凝练,职业院校在培养职业教育人才时要综合考虑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类课程的融合与整合,融合核心教育理念,培养具有核心素养、信息化素养和跨学科教育理念,具有强烈文化自信的职业教育人才。STEAM+F的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教育融合教学模式,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促进职业人才综合性发展的新方法,是职业教育目标性、针对性培养目标建立的良好方式。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民族特色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