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玲 蔡永胜 杨恒月
产教融合是教育界与产业界协同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在岗职工技能培训等方面,涉及高校、企业、政府、行业等多个主体,其发展也受到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技术研发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校与企业是主导产教深度融合工作的“二元核心主体”,人才和技术是影响产教深度融合进程的核心要素。分析各协同主体在产教融合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在协同视域下提出各自的优化策略,将各个主体有机结合,发挥协同效应,将产生更大的效能。
产教融合的公益属性决定了不能仅靠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干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产教深度融合涉及的学校、行业、企业、中介等各协同主体中,只有政府具备管控、融合所有主体的权力和能力,因此只能由政府挑起产教深度融合工作的大梁。政府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领导者和驱动者,同时又肩负着协调和监督的职能。
首先,政府部门本身就是产教融合工作的决策者。政府根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进行决策,发布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产教融合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鼓励推动其他主体进行协同,共同致力于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展。其次,政府部门又是产教融合工作的推动者。教育行业肩负着为国民生产各部门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使命。最后,政府部门还是产教融合工作的领导者。产教融合工作客观上需要由能够管控所有协同主体的政府部门挑头,规定各协同主体之间的责任分担和利益分配,并以公权力保障实施,促使各主体进行产教深度融合实践,从而达到良性运行的效果。
产教深度融合工作几乎全部是以高等学校为中心展开的。产教融合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人才培养工作的范畴,目的是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让毕业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说到底,这其实是学校的本职工作。产教融合工作需要成立兼顾各大主体的校企合作理事会,由于人员和精力的压倒性优势,必然也是以高等学校为主。
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离不开产教深度融合。高校需要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加大人才内培外引力度,提高科技研发、服务社会的能力;需要以产教融合为平台,加强与地方产业的联系与交流,为今后的合作铺平道路;需要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进行项目申报,获得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行业协会是产教深度融合工作的技术指导者。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职业标准、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进行人才需求调查以及承接职业技能鉴定等发挥指导职能。其次,行业协会是产教深度融合工作的决策参与者。许多行业均已组建了行业协会,代表的是同行业经营者的集体利益,有力地抵制了一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规则。产教深度融合工作的成效到底如何,需要行业协会发挥第三方监督评价的功能,从国家、高校、企业、学生等各个角度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并提出专业建议。
产教融合工作的终极目标是给企业提供应用型人才和适用的技术,帮助企业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高校一样,企业单位也是产教融合的直接受益者,因此,企业有责任有义务与高校合作,积极投身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在应用型课程、专业建设中起引导作用,将产教融合的设计融入实际工作环境中,融入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中,融入大大小小的科技项目攻关中。首先,企业单位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领先引导者。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市场反应不及时,学校一份人才培养方案用十年、教师一张教案用十年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派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派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调研,也无法与身处市场行业第一线的企业单位相提并论。
产教深度融合工作的推进极大地受到外在的政商环境、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地方区域内和谐的政商关系、雄厚的经济基础、务实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办学理念都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优良的先天条件。高校和企业应精诚合作,搭建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平台,将产教融合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切实转化为推进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装置,最终实现产教融合工作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首先,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才能找准产教融合工作的切入点。区域产业规划和调研工作是产教融合工作的“轻骑兵”和“先行者”,也是专业设置的理据所在。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灵活应用,高校与企业、工业园、科研单位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必将助力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均应着眼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己任。这两类高校只有扎根于地方产业经济的沃土,浇灌产教融合之甘霖,才能开出人才培养“英才辈出”之花,结出招生就业“进出两旺”之果。其次,依托区域产业发展,才能把准产教融合工作的“脉搏”。
首先,地方政府履行服务职能,为产教深度融合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当前,国家层面已经就产教融合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基本完成了顶层设计。但由于产教融合工作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与地方企业紧密相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奖励设置、成果鉴定等方面仍然需要地方政府提供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地方政府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深入了解校、企双方的需求,为产教融合工作制定微观、具体的支持策略。
其次,高校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为产教深度融合工作提供根本动力。总的来说,高校是科研人才高地,有一定的科技研发能力,这也是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短板所在。高校需要着力于高端人才的外引内培,在科研技术导向上以应用开发为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本着为企业解决生产工艺难题的宗旨,着力钻研实用技术,增强企业的黏着性。坚持科研与教学、生产相结合的原则,鼓励研究型教学、实践型教学,缩短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和教学实践的周期。
最后,行业协会发挥指导作用,为产教深度融合工作提供标准和评价。行业协会在深入了解本行业发展历程、技术工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应着力于制定行业职业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技术革新和行业发展情况及时修订补充。发挥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具体诉求,在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确保产教深度融合顺畅进行。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应对其他主体在产教融合工作中的具体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整改意见,保证产教融合工作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