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研究进入到学科研究,是一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反映的是该学科的理论自觉和自省程度。从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与文学、哲学、法学等并列的独立学科门类以来,艺术学研究迈入新的纪元,这是艺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在过去十年中,艺术学作为一个“升门”学科,极大地调动了相关研究者的兴趣和热情,艺术学各个门类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艺术学整体研究也随之出现许多高质量的成果,显示出作为新兴学科的旺盛生命力。为进一步构建和发展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的理论体系,推动中国艺术学理论向纵深发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池瑜教授发起,并由清华美院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作为学术平台,联合全国艺术学重点研究单位及院校开展《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这一系统性研究项目和建设工程。本套书系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及文艺原创精品出版规划项目,计划先出版三辑三十本,是具有鲜明特色和新的突破的中国艺术学研究的新成果。
目前书系已出版的第一辑十本颇具分量和学术特点,立意在中国艺术学理论领域有所创见,从传统范畴、当代立场、艺术创作、艺术观念、艺术批评、绘画史学、书法篆刻等方面,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见解。主编陈池瑜教授在总序中提出该书系的宗旨,即促进中国艺术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解决中国艺术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征和当代形态的中国艺术学的学术体系和理论架构,推进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和发展。[1]在多元的研究背景中,书系选题内容既有中国艺术理论、中国设计原理、中国文献学方面的系统研究,也有中国古代绘画、书法、篆刻等具体分类理论探究,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等,集中探讨中国艺术学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特征,提出建立具有当代形态和民族特征的中国艺术学学科的设想,并对中国艺术史学理论、批评理论、艺术观念与方法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展现了作者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自觉,体现了在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艺术理论是中国艺术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也是理论基础研究的根本性课题。陈池瑜教授的《中国艺术学论纲》堪称中国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陈池瑜从1979年攻读文艺理论研究生开始,深耕艺术学研究四十年,著述丰富,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是当代艺术学研究领域较为多产的一位学者,他以其科研成果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艺术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为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于2016年在清华大学成立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主持中国艺术学方面的重点项目研究,并策划和主编《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中国艺术学论纲》一书五十余万字,收录从1979年至2017年近40年期间写作的34篇论文,以中国古代和现代有关艺术的理论思想及艺术史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艺术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特征,提出建立具有当代形态和民族特点的中国艺术学学科,对我们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全书分为四大编,分别是“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中国艺术史学研究”“中国艺术理论与美学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与艺术批评”,每编收录8-10篇论文不等,论题广泛,既有对中国艺术学学科特征与发展前景进行高屋建瓴的宏观学科阐述,也有面临西方现代艺术挑战对中国艺术理论建构的思考,还有对古代画史画论绘画美学思想的具体个案探讨,以及关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艺术价值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审思等等,涵盖了艺术学研究几大领域的内容,系统反映了作者对中国艺术学的基本内容和问题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等问题持之以恒的思考成果,是中国艺术学研究的新收获。
除《中国艺术学论纲》外,本辑中的《中国艺术文献学》《中国设计艺术原理》也是对中国艺术理论、原理、观念的某一领域的整体研究和探讨。董占军教授的《中国艺术文献学》建构起艺术文献学框架体系,无疑是当前学界门类文献学研究的重要补充。该书将艺术学和文献学交叉研究,集中探讨以下问题,即艺术文献学的对象范围、研究目的和方法、艺术文献分类、艺术文献与艺术原理研究、艺术文献在艺术史研究中的作用等,从文献学、分类学到艺术学与文献学交叉关系的研究思路是本书的特点之一,作者以艺术文献学科建设和研究对象作为本书的逻辑起点,考察《古今图书集成》中艺术文献的分布、分类、索引、艺术文献在“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的分布,重点分析集部文献的艺术学价值,在艺术文献分类一章中,重点考察美术文献与设计文献分类与检索方法,另附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中国艺术文献学的知识体系,这是作者多年教学探索和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
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后,“设计学”随之上升为一级学科,同时,现代社会中设计作品的广泛存在,也使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变得更为宽广,研究内容更为丰富,设计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中国设计艺术原理》一书对设计艺术的含义、本质特征进行探讨,将设计艺术置于地域特色、文化转换、技术演进的立体框架中,借鉴社会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建立新的设计艺术理论体系,其中,“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典型特征”和“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工艺的变迁”两章深入探讨了传统工艺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特征以及传统工艺文化的现代传承及转型,这是本书写作的一大亮点。作者充分考虑中国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工艺文脉的延续,尝试使用一种立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东方化的研究视角,该书还包括现代设计类别与设计原则、设计艺术原理与设计思维、传统工匠与现代设计史、设计艺术批评、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设计教育等内容,这样使设计基础原理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设计艺术原理》在体系和体例的建构上,确乎冲破了许多设计原理常规的见解,呈现出独到的观点和新的体系。
历代绘画史学研究是《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的一大特色,上海大学耿明松副教授和付慧敏副教授分别撰写的《明代绘画史学研究》和《清代绘画史学研究》两部著作就是当年在陈老师指导下从事明清两代绘画史学断代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耿明松《明代绘画史学研究》一书集中探讨明代绘画通史、明代绘画断代史、地方绘画史与专史、明代著录体画史的画史观念和编撰特点,并对较有代表性的画史著作的研究方法、编撰特点、价值意义进行细致、专项的分析。清代绘画史学全面继承明代绘画史学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该书作者付慧敏,爬梳清代浩瀚的绘画史遗存文献,进行清代绘画史学的系统研究,全书对清代著述中的绘画通史、断代史、著录体画史、笔记体画史等进行深入探讨。两位作者分别建立起明代绘画史学和清代绘画史学的理论体系,特别重视从画史材料中挖掘包含的明清绘画史学理论与观点,总结明清绘画史著述方法与写作方式。两本专著对于建立中国美术史学史和中国古代绘画史学理论,均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此外,杨晓辉博士的《明末清初艺术观念》一书是基于艺术学理论学科视角,对明末清初艺术观念的嬗变规律给予的阐发和论述,作者对明清两代艺术观念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把明末清初的各门类艺术现象放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下予以观照,并将明末清初艺术观念的嬗变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最终揭示出这一时期各门类艺术丰富繁杂的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根源与一般规律。书法大家言恭达先生在该书序言中称赞道:“本书的写作从学科属性与方法上是一种新的探索与研究,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
书法和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方面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是我国古代艺术学之理论组成部分。因此本套书系第一辑中,也收录了《战国书法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品评理论》《明清篆刻技法理论》三部著作,集合了一批最新的书法篆刻及理论研究成果。
《战国书法研究》的作者吴晓懿教授充分利用出土文献对艺术学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把早期的书法纳入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范畴,以战国文字书法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战国字形特点、书写风格差异,分析墨迹和铭刻的点、画、形,逐步梳理出清晰的“文字与图像”发展脉络,该书具有较高的书法史学术价值,是目前战国书法研究的最新重要成果。王海军博士的《中国古代书法品评理论》将我国书法品评发展历史和书法品评理论观念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该书分章论述,将汉魏六朝书法品评理论视为滥觞与展开时期,隋唐为发展与成熟时期,宋元明清为转型与完备时期,勾勒出中国书法品评理论发展的清晰脉络,对每个时期代表书品著述进行研究,梳理出其中包含的书法品评观念和理论成果。该书深化了我国书法品评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并建立起中国书法品评的理论体系,有一定学术价值。
韦佳博士的《明清篆刻技法理论》是一部有关明清两代篆刻技法理论专题研究的专著,该书是作者在陈池瑜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经修订而成。该书以明清印论中与技法理论紧密关联的思想观念为逻辑起点,首先综合论述明清篆刻思想,进而分章深入探讨了明清篆刻的字法理论、篆法理论、章法理论、刀法理论等问题,本书将技法论作为一个切入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加深对于明清印论以及整个明清印坛的认识。如何从古代印论当中获取对当代篆刻艺术创作与发展的启迪,也是本书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陈池瑜教授在本书系总序中强调,辑既要重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批评理论与史学理论的研究,也要关注当代新的艺术创作、新的艺术思潮、艺术形式、材料和语言,重视当代艺术实验和新的创作经验,关注当代艺术批评。这样才能为艺术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根据丛书的这一旨意,在第一辑中编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两位教授李倍雷、赫云合著的《中国当代艺术:图像 观念 风格》,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体,从图像、观念、阐释的视角,研究当代艺术的图像、观念、风格,构建中国当代艺术语言体系,把脉当代艺术的基本问题。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立足于艺术创作本体,从艺术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提出中国当代艺术若干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建构作了独到的阐释,本书建构起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理论体系,一方面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观点和新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和当代艺术评论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是艺术学学科发展最早且成果最丰的国家之一,中国艺术学有着丰富的文献史料和悠久的学术传统,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中,中国艺术学研究应具有特别的意义。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体系和理论思想,用中国本土的艺术理论阐发中国艺术经验,构建现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学科,是艺术学研究者的职责和使命。陈池瑜教授在有关论文中提出,我们应该立足中国艺术及理论,把挖掘和转换我国传统的艺术理论,构建新的富有中华民族特征的艺术理论,包括艺术原理、艺术史学观念与批评理论,作为我国艺术学理论发展的战略任务,而他主编《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的出版,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举措。
如何建立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的艺术学研究学理体系?中国艺术学在世界艺术学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该套书系将系统推出中国艺术学研究最新成果,展现21世纪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树与发展,书系第二辑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当中,其中既有古代画论画史和戏曲理论、设计理论研究内容,也有现代中国艺术理论专题研究,我们期待本套书系第二辑、第三辑的的问世,为中国艺术学研究提供更多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视角。《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出版,是为了建构当代中国艺术学这一学科大厦添砖加瓦,为中国艺术学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注释:
[1]陈池瑜:《中国艺术学论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页。
[2]杨晓辉:《明末清初艺术观念》序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