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骥《“五四”纪念歌》研究①

2021-12-02 10:52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关键词:鲁艺五四运动纪念

于 峰(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张杞茗(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人民音乐家吕骥在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音乐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他创作了歌曲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自由神》《保卫马德里》《武装保卫山西》《毕业上前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陕北公学校歌》《鲁迅艺术学院院歌》《凤凰涅槃》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吕骥歌曲选集》[1]中收录了他创作的七十余首歌曲,据李业道的《论吕骥的歌曲创作》[2]107中介绍,吕骥一生总共创作了一百多首歌曲。音乐评论文章如《论国防音乐》《音乐的国防动员》《中国新音乐的展望》《伟大而贫弱的歌声》《新音乐的现阶段》等,收录在《吕骥文选》[3]中近百篇。

近年来对吕骥的生平、音乐创作、音乐评论的研究成果很多,如赵来群、孙东升、王春朋的《左翼先行者 高歌火凤凰——吕骥老人采访录》[4]40,吴雁泽的《贺吕骥同志九十华诞——在吕骥作品音乐会上的讲话》[5]8,冯光钰的《近距离感受吕骥——写在吕骥老100周年诞辰之际》[6],陈振铎的《祝贺吕骥校友从事音乐工作六十年》[7]1,乔书田的《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吕骥》[8]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吕骥创作的歌曲进行了音乐形态与创作背景的分析和介绍,对其音乐创作理念和音乐评论文章进行了解读,并对其从事的音乐教育活动进行了梳理。当然,对吕骥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的空间,如对其音乐作品、文论创作时间、历史背景的研究等。《“五四”纪念歌》在歌曲集《吕骥歌曲选集》《吕骥纪念选集 歌曲卷》《中国名歌222首》等中均有收录,而且一般作了简单介绍。如该歌曲创作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时间为1939年4月底,在一些文章和吕骥的传记、年谱中也都提到了这一点。但对于该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创作经过以及在该歌曲诞生八十年来的流传问题没有过多的介绍。下面从《“五四”纪念歌》文献史料出发对该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创作经过,创作时间,名称及歌词、调号的变化等情况作历史的梳理。

一、《“五四”纪念歌》创作的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自1919年5月4日爆发以来,对五四运动的相关评述与纪念活动一直在进行。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太雷等人都在文论和讲话中表达了对五四运动的推崇,号召国人以实际行动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李大钊的《纪念五月四日》,瞿秋白的《五四与新的文化革命》《五四纪念与民族革命运动》,张太雷的《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价值》等均是号召纪念五四运动的代表作。1924年,中共中央发布了通告第13号《关于“五一”“五四”“五五”“五七”之纪念与宣传》[9],肯定了“五四运动”的文化、政治意义。在这些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呼吁下,在中共中央通告的“正式”规定下,创作纪念歌曲、举办纪念音乐活动成为当时音乐界纪念五四运动的主要形式,如在1924年,纪念“五四运动”五周年之际,萧友梅创作《五四纪念爱国歌》(赵国钧作词)发表在当年的《晨报副刊》。冼星海在1937年秋至1938年秋之间,创作《五四纪念歌》(启海作词),现收录在《冼星海专辑三》[10]101中。

1939年,正值“五四运动”二十周年之际,延安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这也是在延安举行的第一次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11]267。1939年3月18日,西北青年救国会召开会议,决定把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节。同年4月5日,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关于纪念五四给各根据地和大后方分别发出指示,“要求对西青救的提议在各青年团体重宣传和讨论,并号召本年5月4日,各地举行拥护中国青年节及纪念西青救成立两周年的运动”[12]179,4月25日,《新中华报》第25号第3版刊载了一则通讯《纪念五四二次筹备会开会》,通讯中明确说明了纪念“五四运动”的具体事宜。此次青联召集的纪念“五四”二十周年筹备会,到会的有党校、抗大、鲁艺、文协等单位,通过了若干决定,“(一)纪念日前出版特刊,墙报,编制纪念歌,举行青运问题测验,印发讨论提纲,举行关于五四运动问题的讲座。(二)纪念日上午各机关团体学校分别举行座谈会,讨论青运或新文化运动等问题,下午举行纪念大会,会前进行球战,拔河,风筝比赛。(三)晚间举行野火晚会,有秧歌舞、生产舞、大合唱、活报等精彩节目。到会同志,务须携带干柴,不怕拿的少,但求人人带,好让大家团聚在烈火周围……”[13],从通讯内容可以看到,为纪念“五四运动”此次筹备会议决定“编制纪念歌”,并在纪念日当天举行秧歌舞、大合唱等纪念活动。在“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日当天,延安举行了纪念“五四”二十周年暨首届青年节大会庆祝大会,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青年运动的方向》,肯定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号召全国人民一齐努力向着胜利前进,“‘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说,它表示我们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快要进到一个转变点了。几十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屡次地失败了,这种情形,现在要来一个转变,不是再来一次失败,而是要转变到胜利的方面去了。”[14]2《新中华报》中同样记录了该大会的盛况和随后的庆祝晚会,“纪念‘五四’二十周年暨首届中国青年节庆祝大会,于四日下午六时在抗大五大队操场举行,计到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抗大、鲁艺、工人学校、组训班及延市少先队、儿童团等共约万余人,全延市青年欢聚一处,会场情绪极为热烈。”[15]大会结束后举办了野火晚会以示庆祝,鲁艺等演出了音乐节目,“丛丛野火,红光耀天,无数青年围绕而坐,游戏项目有党校、马列学院、印刷厂等的秧歌舞和生产舞,鲁艺的生产大合唱,抗大国术表演等”。[15]《“五四”纪念歌》便是在延安纪念“五四运动”的热潮中应运而生。

二、《“五四”纪念歌》 创作时间的推断

近年来,对《“五四”纪念歌》创作时间的考证成果较少,大部分学者关于此歌曲的创作时间均认为是1939年4月底。如王巨才主编的《延安文艺档案·延安音乐16》刊登了该歌曲,备注为“1939年4月底作于延安,曾流行于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根据地。”[16]155有些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达有些含糊,认为是吕骥在鲁艺工作时所作。如傅庚辰在《中国艺术报》中《吕骥:革命的音乐人生——纪念吕骥同志百年诞辰》[17]一文介绍,吕骥“在鲁艺工作期间,写了《‘五四’纪念歌》(冯文彬词)”。祖振声在《与时代脉搏共振同人民群众同呼吸——试论吕骥的歌曲创作》中认为在延安鲁艺时期,“吕骥创作了《“五四”纪念歌》(冯文彬词)等青年歌曲”[18]14。吕骥自己在回忆该歌曲的创作时间时,也只说了是在鲁艺工作时所作,段五一在《解放军歌曲》1981年第4期中的《<五四纪念歌>和吕骥先生》一文中对吕骥的采访内容还原了该歌曲的大概创作时间,“1939年的时候,我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冯文彬同志由陕西耀县给我寄来了这首歌词……我就为之谱了曲。”[19]16再有些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述则前后矛盾甚至有很明显的谬误,如伍雍谊的《人民音乐家吕骥传》[20]190-240,在吕骥的年谱中,先是介绍在1938年7月间吕骥作曲的《纪念“五四”歌》(冯文彬词)曾在《前线画报》上刊登,又说1939年4月底,创作了《“五四”纪念歌》(冯文彬词)。年谱中《纪念“五四”歌》与《“五四”纪念歌》应系同一首歌,但该歌曲前后的创作时间明显不统一。李业道的《吕骥评传》[21]65中介绍《“五四”纪念歌》是在1939年5月创作的,显然与事实相差甚远。

关于该歌曲创作时间更为明确的证据见于钱仁平主编的《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汇编》[22],该汇编收录了鲁艺编译部编辑的《新歌选集》[23],其中吕骥创作的歌曲有《西北青年进行曲》《“五四”纪念歌》《十月革命纪念歌》《鲁迅艺术学院院歌》《壮丁上前线》《开荒》《大丹河》等七首作品。《新歌选集》在“版权页”上清楚地写着1939年3月初版,1940年4月再版,而且在扉页上标明该版本为1939年版,可见,收录有《“五四”纪念歌》的该版《新歌选集》即1939年3月的初版。吕骥在该选集“编者的话”中写道“一年来我们曾致力上述诸问题的研究,但并没有很大的成绩……这里因为篇幅的限制,不能一一细述,只就这册子里所收集的五十多个歌曲所涉及的问题说一说。”[23]5文中提到“这册子里所收集的五十多个歌曲”[23]4,该歌曲数量与1939年3月初版所收录的歌曲数量相符。也就是说,吕骥提到的“这册子”即为1939年3月的初版。所以,《“五四”纪念歌》出现在该选集1939年3月初版中是有文献依据的。通过对该歌曲选集版本的考证和吕骥在“编者的话”中的陈述,我们可以判定,《“五四”纪念歌》在1939年3月就已经诞生。

三、《“五四”纪念歌》的 创作经过与传播

《“五四”纪念歌》由冯文彬作词,吕骥作曲。关于该歌曲词作者冯文彬,在寿孝鹤、李雄藩、孙庶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24]737,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编辑部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5]1217,王健英著《中国红军人物志》[26]135等中均有记载。冯文彬1936年4月至11月任共青团中央局副书记,1937年4月至5月、同年12月至1945年5月任西北青年救国会常务委员、主任。1937年7月起任中共中央青年部负责人。1938年10月至1945年5月任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主任。从其简历来看,冯文彬长期负责青年工作,在这首歌诞生的1939年,他正担任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主任,写一首《“五四”纪念歌》与他的工作性质相符。

关于该歌曲的创作经过,已有研究成果只介绍它是吕骥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期间创作,至于创作的过程没有过多涉及。段五一在《解放军歌曲》1981年第4期中的《<五四纪念歌>和吕骥先生》一文中介绍了对吕骥的采访内容,吕骥提到:“1939年的时候,我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冯文彬同志(现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书记、中央党校副校长,当时任中共中央青委副书记,中共中央青年部长、西北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由陕西耀县给我寄来了这首歌词,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我就为之谱了曲,并寄给了冯文彬同志,后来在耀县、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就唱开了。”[27]1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是先由冯文彬为纪念“五四运动”创作了《“五四”纪念歌》的歌词,然后寄给了吕骥,吕骥为之谱曲,是属于先有歌词,吕骥依词谱曲。吕骥谱曲之后寄给了冯文彬,可能是冯文彬接到吕骥邮寄过来的曲谱,投给了当时的报刊编辑部,从而在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传播开来,其传播的场景在《新中华报》中有所记载,“年青的工友们围拢一个指挥者,在学五四纪念歌,音调里充满了热情的高昂。”[28]“随着外面的高音唱了起来:纪念五四,加紧我们的工作……”[28]唱的歌词正是吕骥创作的这首《“五四”纪念歌》。

自该歌曲诞生以来,在当时出版的报刊、歌曲集中得到了广泛刊载与传播,如1939年3月,鲁艺编译部编辑,辰光书店印行的《新歌选集》,1939年4月28日,《新中华报》[29]535第26号第6版,1940 年,《新音乐月刊》[30]第1卷 第4期,1944年2月,李宝璇编著的《歌者之歌》[31]2,1946年5月8日,《生活周报》[32]第2期等之中均有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出版的各种抗战歌曲集、吕骥歌曲集中也均有该歌曲存在。

四、《“五四”纪念歌》的 歌名、歌词、调式

该歌曲自诞生以来,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印刷或传抄中的笔误或讹误,其歌名、歌词、调式经过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各种报刊、歌曲集中出现时略有差异。从最早的1939年3月,鲁艺编译部编辑,辰光书店印行的《新歌选集》中看来,该歌曲的歌名为《“五四”纪念歌》,调式为G调。歌词为“五四是我们中国的青年节,纪念五四,发扬五四救国的作风,继承五四革命的传统。新中国的青年,准备好在今天,高举我们的战旗,检阅我们的阵容。为了国家民族,为了自由幸福,加紧我们的工作,奋起前进,冲锋!”[33]4而且,从上文段五一对吕骥的采访中我们可以了解,该歌曲本来的歌名应该就是《“五四”纪念歌》。

但在1939年4月28日,《新中华报》第26号第6版中刊登的该歌曲,署名为冯文彬作词,吕骥作曲,歌名变为了《“五四”青年节歌》,歌词、调式与《新歌选集》中一致。《新青年报》虽然在1939年4月28日这一非常接近这首歌曲的创作时间刊登,但没有按照原来的本名刊登,把《“五四”纪念歌》改成了《“五四”青年节歌》。至于为什么修改名称,其理由我们可以从《新青年报》刊载该歌曲的版块窥知一二。《新中华报》第26号第6版除了刊登该歌曲外,还刊登了乔木的《纪念中国青年节与国民精神总动员》[29]534和艾思奇的《“五四”文化运动在今日的意义》[29]534,加上这首歌曲总共三篇,均与“五四运动”有关,可以说该版是纪念“五四运动”的“专版”。而且,在该曲谱之上还刊登了该歌曲的歌词,名称命以《“五四”青年歌》。可见,该版应该是为了突出“五四”“青年”的字样而改了该歌曲的名称。更为有趣的是,上方单独刊登的歌词和曲谱中的歌词名称也不尽相同,《“五四”青年歌》《“五四”青年节歌》,这种刊登略显“随意”,实为刊登过程中的笔误。这样一来,该刊把《“五四”纪念歌》刊登为《“五四”青年节歌》就可想而知了。在随后1940年,《新音乐月刊》第1卷 第4期,1944年2月,李宝璇编著的《歌者之歌》第1版等中收录的《“五四”纪念歌》,歌名、歌词、调式均与《新歌选集》中一致,此后这首歌的出现均是命名为《“五四”纪念歌》。

《“五四”纪念歌》歌词、调式的改动始于1946年5月8日,《生活周报》[32]13第2期上刊载的《“五四”纪念歌》。该报刊中刊登的该歌曲歌词中有两处改动,一是“为了国家民族” 改为“为了和平民主”,二是最后的“冲锋”改为了“前进”。调式也由G调改为了C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首歌在各种出版物中均把歌词中的“作风”改为了“精神”,而且,歌曲的调号也由G调改为了D调,此后一直沿用。如1964年2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天津群众艺术馆编《革命歌曲集》[34]43第1版,1979年6月,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分会编《延安颂》第1版,1981年,《解放军歌曲》第4期,1983年6月,王盛昌编的《年轻人的歌 中外歌曲选》[35]175,1984年12月,李凌、薛良编《大学生之歌》[36]3第1版,1987年12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吕骥歌曲选集》,1992年9月,李少云、胡云新、陈一萍主编的《唱出一个春天来 难忘的岁月 难忘的歌》[37]52,1993年8月,白燕等编的《中国名歌222首》[38]2,1999年4月,冯光钰、薛良编的《20世纪中国著名歌曲1000首》[39]213第1版,2000年10月,汪毓和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40]429第1版,2010年4月,中国音乐家协会编的《吕骥纪念选集 歌曲卷》[41]28,2015年9月,王巨才主编的《延安文艺档案·延安音乐》等,这首歌的歌词中均为“精神”一词,调式均为D调。从该歌曲的歌名、歌词、曲调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作品在其流传过程中不但要接受大众、学者的检验和评价,更要面临文献出版方在审美、认知、笔误等方面的考验。

结 语

吕骥作为人民音乐家,在音乐创作、音乐评论、音乐教育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丰硕的音乐文化遗产,对吕骥的音乐生涯进行梳理是研究我国近现代音乐家的重要组成。吕骥的《“五四”纪念歌》诞生于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之际,是延安音乐界为纪念“五四运动”而编制的纪念歌曲,在各根据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根据地民众纷纷学习、传唱,促进了民众的工作激情和爱国热情。该曲的创作时间学界普遍认为是1939年4月底,但从《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汇编》收录的1939年3月版的《新歌选集》来看,由于《“五四”纪念歌》出现在该版本的《新歌选集》中,可见该曲在1939年3月就已经诞生。该曲的歌名、歌词、曲调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出版时的笔误造成了很多前后不一致的现象,这些现象对于规范音乐出版有很大的警示作用。通过对该曲的考证引发了一些思考,在进行音乐家歌曲创作研究乃至整个音乐史研究工作中,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时间、创作经过、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索和考证是进行歌曲创作研究的基础工作。同样,紧紧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影响这几个方面,用正确的史观、充分的史料、科学的史法去论证和揭开史实,是音乐史研究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鲁艺五四运动纪念
纪念九一八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特别的纪念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鲁艺精神的传承发展之路——以音乐传播载体的发展为切入点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忘不掉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