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感情、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并详细介绍了18个学习任务群。当前,在实践中开展的任务教学多是大单元的整合与群文阅读,但其实一些单篇的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也可以设计开展任务教学。下面笔者以高中统编教材中的《我与地坛》一课为例,谈一谈这个问题。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实践活动,这就必须明确一个认识:学习任务的教学是借助任务让语言活动发生,让学生的阅读体验在课堂上展现。因此,教师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运用来营造学习情境,落实听、说、读、写、思的语言实践过程。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例如《我与地坛》的学习任务设计如下。
现计划在地坛附近建造一个史铁生纪念馆,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史铁生其人其事。有一些前期准备工作需要我们完成。
任务1:在史铁生纪念馆里,需要播放一些音频,让游客可以聆听史铁生的故事。现邀请你参与录制,请你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选取一段文字,有感情地演绎出来。
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强调通过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任务设计中,学生的阅读体验必不可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去进一步感知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也为接下来的任务活动做好铺垫。
文本特征是任务设计的依据。所有的任务设计都应紧扣文本,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挖掘文本内涵,体味文本中作者的情感等。不同特征的文本,任务设计应有所不同。在《我与地坛》这篇散文中,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任务2:建造纪念馆时,需要在纪念馆的墙壁上挂一些史铁生的经典语句,现在面向全国中学生征集语句。请你从《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中挑选一两句作者的经典语句,并陈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我与地坛》作为史铁生的写景抒情散文代表作,作者在文中不只是对景物的客观描摹,更多的是将景物和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表达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文章充满了哲理意味,所以笔者设计了“让学生推选可以挂在纪念馆墙上的经典语句”这一任务。既然是经典语句,必须是非常凝练、有哲理或情感丰富的语句。课堂上抓住这些经典语句进行品析,让学生在深思细琢之间,深入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任务设计要以探究性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所谓探究活动,不应局限于对景物的赏析、语言的品味、内容的理解,还应有心灵的深度碰撞与对话。那么怎样把文字的内涵演变为学生的心理感受?如何把抽象的深刻意蕴传达到学生的心底?这就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文字创造性地表达。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任务。
任务3:负责人打算在纪念馆前面安放一座史铁生的塑像,塑像下面要刻上对于史铁生的评价,请你结合作者在文中的生命观及你的阅读感受,写一句评价的话语。要求简短,有文采,可引用、化用文中部分哲理语句,也可原创。
任务1和任务2让学生阅读体验和品析经典语句,任务3定位于“语言表达与交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训练其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有创意的佳句。这样的任务将读者与作者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心灵拜访”。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的任务设计要基于教材文本,但又不能局限于此。现实中,教师很容易抛开文本“自说自做”,或是设计“伪任务”,最后却又回到分析讲解文本的老路上。因此,教师设计的任务不仅要贴着文本“行走”,还要能超越文本“飞翔”,体现一定的延伸性,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文本走向拓展文本。
任务4:纪念馆中需要展示一些史铁生的作品,请你阅读下列书目,选择一本进行精读,并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推介词。
《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的丁一之旅》《我二十一岁那年》《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命若琴弦》《好运设计》《宿命的写作》《史铁生散文选》《扶轮问路》。
《我与地坛》只是史铁生众多作品中的一篇,三个任务活动还不足以让学生全面了解作者,而且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而言,最好能引导学生从阅读“这一篇”到阅读“这一本”。在任务设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文本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作为阅读的桥梁,实现课内外文本的整合阅读。这样,学生更容易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