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铁军
(武汉市卫生计生信息中心(武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14)
针灸治疗历史源远流长,其理论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创造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累积了浩如烟海的研究文献,并形成了独立学科体系——针灸学。针灸学是中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医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但不可否认,针灸学尚有许多秘密有待探索阐明,许多规律和经验有待总结升华。作者长期从事经络穴位理论和中医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面对临床表现各种各样的各类疾病,针灸医生常陷于如何辨证组方的举棋不定;又如临床培养一个合格针灸医生需要经过好几个阶段的长时间实践,所谓“针刺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调气难”,表明针灸培养既需要中西医理论基础,也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甚至某些观点认为,针灸在达到一定水平后便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表,诸如此类等。这些都表明目前临床对针灸学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尚需不断升华。因此对针灸理论的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无疑对针灸的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总结应用针灸治疗各科疾病的经验,并融合针灸各家流派的经典理论,形成针灸辨病、辨证、辨治的独到见解,经提炼升华后,总结出太极阴阳针法,现详述如下。
太极是中国文化对宇宙全貌及演化进行描述的基本理论,《易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理论也蕴含了中医学基本理论,《医易一理》有云:“人身一小太极,即两仪四象八卦人身亦具焉。”总而言之,人体生命存在以神阙穴为中心的太极运动,一是以神阙穴为中心腹部局部的太极运动;二是以神阙穴为中心的包括头和四肢的全身太极运动。实际上,太极理论包含了中医学的系统整体论、阴阳平衡论、五行协调论的基本思想。太极阴阳针法正是建立在以上理论基础上,通过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和五行、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从而祛病健身的目的。
①以神阙穴为中心点腹部取穴法,此取穴方法主要是以神阙为中心,纵上取中脘、建里、下脘,横取双侧天枢、大横,纵下取气海、关元,通过针刺的方法,从而达到调理脏腑、调和气血的治疗效果;②在腹部取穴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辨证,再对头和四肢膝、肘关节以下穴位进行灵活取穴。
①以腹部神阙穴为中心点取穴基本固定;②治疗过程中,对头和四肢膝、肘关节以下穴位的取穴,采取临床辨证,灵活取穴;③操作手法,应根据病情有补泻变化;④治疗过程,针刺剂量可以变化;⑤治疗过程应该针与灸有机配合。
采用望闻问切和触诊等诊断方法,进行针灸临床综合辨证。
腹部处在人体的中心部位,腹腔内包含有人体许多的重要脏器,在人身360个经穴中,腹部穴位多达48个,同时全身有经穴的14条经脉中,经过腹部的经脉就有6条,因此腹部穴位既可直接作用腔内脏器又可调节全身。本针法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取穴,是中医整体系统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基本思想在于调理脏腑为主,兼顾经络的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治疗原则,并包含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
头部为诸阳之会,人体阳经都在头部交汇,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也分布在头部正中,同时头部分布了许多重要的气穴,如百会、太阳、风池等,对调节头部和全身气血有重要作用。四肢末端肘、膝关节以下是人体阴阳经络的交合部位,且许多特定穴也分布在这些地方,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等,对调节五脏六腑和全身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头及四肢穴位肘、膝关节取穴,既有局部治疗作用也有全身调理作用。
太极圆道是《周易》的精髓,太极图更是圆运动的象征。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气机升降沉浮,经络和营卫循环,无不包蕴在太极圆道运动规律中。笔者认为“太极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道,升降沉浮矣”。经络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体机能调控系统,主要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部分,根据经络在人体循行部位,十二正经可分为手足阴阳,奇经八脉的督脉为“总督一身之阳”,任脉则为“阴脉之海”,表明十分复杂的人体经络系统皆可简化分类为阴阳两大组成部分,故人体脏腑气机经络可以用太极阴阳概括之,这也是本针法命名的理论基础。在人体的太极圆运动中,心肾是升降之本,脾胃是升降之枢,肝肺是升降之翼,关元、气海、神阙、下脘、建里、中脘为任脉分布穴位,而神阙连通任、督、冲脉,关元为冲任二脉交汇之穴,且与足三阴经相交通。天枢是足阳明胃经之腧穴,大横是足太阴脾经之腧穴,故以腹部上诸穴配伍,加上随证对头及四肢膝肘关节下穴位的灵活补充取穴,可以起到综合完成调理人体太极阴阳运动的作用,达到祛病健体的效果。
太极阴阳针法是以中医学的脏腑经络理论和“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依据,在腹部和头、四肢选穴配伍,进行针灸调节脏腑经络,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这个针灸治疗的穴位配伍模式中,取穴是相对固定和灵活变化的有机结合;②注重治疗疾病时的宏观调节,以调整脏腑功能的失衡为主要特点;③在治疗人体局部病变时,可以先从人体中央腹部调节气机,再治疗相应局部,可提高治疗效果;④治疗的可重复性与稳定性强。
太极阴阳针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取穴便利。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和四肢膝、肘关节以下,体位舒适舒展,保证了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的依从性。②取穴安全。腹部和头、四肢膝肘关节以下取穴操作安全,患者无痛苦。③治疗效果良好。太极阴阳针法,从整体上调和脏腑阴阳,使机体阴阳平衡,故在临床常可获得好的疗效。④应用广泛。可应用于治疗心系疾病、肺系疾病、胃肠系疾病、精神系疾病、妇科疾病等。⑤保健功效。亚健康是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保健是针对亚健康状况,通过保健技术调节亚健康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太极阴阳针法可调节人体全身脏腑经络从而保健防病。总之,太极阴阳针法优势明显,为针灸治疗多种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有临床应用价值。
笔者应用太极阴阳针法,针灸治疗内、外、妇、伤科等各方面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以下选择部分案例进行分析。
患者李某,女,48岁,2017年2月8日初诊。主诉:失眠,入睡困难,睡中易醒1月余,伴纳差,脉舌苔白灰,舌质暗红。处方:腹部取穴,加百会、神门、四神聪、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经1周治疗,患者失眠症状消失。
按:腹部取穴直接作用于腔内脏器并调节全身。神门乃手少阴心经输穴,为心经之原穴,具有补心安神作用。百会属“百脉交会”之穴,可安神补心、调和营卫。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百会可增加脑部供血,从而促进睡眠[1]。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汇之穴,一穴可同时调理肝、脾、肾三脏的机能。睡眠与肝、脾、胃、肾功能密切关联,胃不和则卧寐不安,脾生化气血又司统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因此三阴交穴具有滋养精血和调血的作用,可精血养神,精血充足则神安。四神聪可沟通督脉与膀胱经脉,具有调节阳气敛藏之作用,又可促进脑部气血运行而安神。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针刺四神聪穴可增强脑部血液循环,可缓解消除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状况,对脑起到保护作用[2],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上述诸穴配合,达到治疗效果。
患者周某,女,41岁,2018年6月3日初诊。主诉:胃皖部胀满,脉舌苔白灰,舌质暗红。处方:腹部取穴,加足三里。患者经2周治疗,诸症状消失。
按:腹部取穴直接作用腔内脏器并调节全身。足三里穴乃足阳明胃经之常见输穴,足三里既是足阳明经之合穴,又为足阳明经之下合穴,具有健脾化湿补养胃气的作用;中脘分布在任脉,为胃经的募穴,且中脘又为八会穴之一的腑会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脘、足三里穴可使胃动力、胃排空和幽门括约肌收缩增强,也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新生有促进作用,还可改善胃肠微循环,使萎缩的腺体增生,同时还对胃黏膜损伤具有细胞保护作用。故中脘与足三里相配属合募配穴法,一升一降,中气调畅,既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扶正以固本;又能理气豁痰、化瘀除湿、散结消痞、阴阳相续而胃疾能除。上述诸穴配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患者张某,男,58岁,2019年3月28日初诊。主诉:腰痛,并沿坐骨神经呈放射性胀痛,走长路后更甚,舌苔薄白,舌质暗红。处方:腹部取穴,加腰夹脊穴、秩边、环跳穴、委中。患者经1周治疗,症状消失。
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机是椎间盘髓核发生退行性病变,导致邻近脊神经压迫或刺激而产生腰部疼痛并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3-7]。中医学认为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气血运行失调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因病机,腹部取穴可直接作用于腔内脏器并调节全身,取腰夹脊穴为病位之所,而秩边穴分布足少阳胆经,环跳穴分布足太阳膀胱经,临床针刺秩边、环跳穴,常见针感沿坐骨神经放射而气至病所。委中穴是膀胱经的常用腧穴,腰背委中求,阳陵泉穴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八会穴之筋会。针刺以上诸穴可使督脉、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气血得到有效疏导,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总之,腹部取穴调节全身并与上述诸穴配合,可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概述了太极阴阳针法——即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取穴和头、四肢膝肘关节下取穴针法的框架理论。此理论临床应用的活灵魂在于“诊病为先,继而立法,操术随之,尔后机变”。太极阴阳针法建立了针灸治疗新的临床组方模式,使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两大特色在临床针灸治疗中得到了融会贯通。太极阴阳针法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提炼,具有适应证广、患者痛苦小、操作方便、见效快、疗效稳定性好等特点,而且具备了辨证条理化、组方模式化和操作规范化的几大优点。关于太极阴阳针法中头和四肢膝、肘关节下取穴的变化规律,将在后续文章中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