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敏,王海军,张晓鹰,曹玉霞*
(1.山西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神经性皮炎是以“自觉剧痒,夜间尤甚,伴有皮肤苔藓样变”为发病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病。此病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由其引起的剧烈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据流行性病学调查显示,神经性皮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女多于男)[1]。神经性皮炎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对其治疗一般采用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钙剂等对症止痒治疗。虽然治法较多,但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病情极易反复,且容易造成药物依赖。因此,探寻更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针灸优势技术组合疗法是山西针灸名家冀来喜教授提出的根据病情所需采用多种针灸治疗手段相伍或交替使用,以效为宗的一种特色疗法,神经性皮炎是其适宜病种之一。本研究探讨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旨在为此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思路,现报道如下。
“火针”一词首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火针治疗的要点是密集浅点刺皮损局部,即以病损局部为腧、以痒为腧,以病变所在为治疗所在。火针点刺有迅速止痒的优点,因为火针针体粗大,刺激量大,可快速疏通局部气血;另外火针以“火的运用”为治疗特色:①火针含温通之性可疏通局部气血,皮下之血因温而运,瘀血去、新血生,活血以养血,痒感自消;②《针灸聚英》明确指出火针具有发散之功,火针既可以借火之性、以火灼邪,又可以热引热、引邪外出;③火针密集针刺于病灶处,这种密刺之法,既可以灼烧苔藓样变皮损处取得祛瘀生新的效果,又可徐徐生发肌肤之气及机体之阳气,促使疾病向愈[2];④火针浅点刺皮损局部可微令出血,类似于“十二刺”之一的“赞刺”法,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可使邪随血出,达到“宛陈则除之”的效果,活血疏风止痒。
此外,现代研究表明火针集机械刺激、热刺激及可控性灼伤三效合一,借“火”之力,对病损部位产生无菌性、灼伤刺激烫伤,这是一种良性刺激,可促进局部微循环以及新陈代谢,加快受损神经修复,减轻瘙痒[3]。
火针治疗神经性皮炎时,将火针针尖呈45°角倾斜放入酒精灯的外焰中,待针尖烧至通红后,由皮损边缘向中心进行快速、垂直点刺,1~2 s后迅速出针,深度2~5 mm,点刺间隙距离为2~5 mm。点刺深度可根据皮损厚度灵活调整,但要以火针穿透皮损时有落空感为度。一般3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穴位自血疗法集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针刺、放血、穴位注射3种疗法于一体,通过穴位吸收血液这一较长时间的刺激,激发、调节人体的免疫,调节内环境平衡[4]。血液注入穴位可产生憋胀之感,类似于药物注入皮下,具有弥散作用,可对穴位起到即刻效应、慢效应以及后作用三重作用[5],从而发挥和巩固疗效;此外亦含穴位之功。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可清邪热、调气血,疏风解表止痒。足三里,胃经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刺之可补益气血,滋阴润燥止痒。血海、三阴交,脾经穴,血海主入血分,《医学入门》言之可治疗“一切血疾”,有生血活血、凉血养血之功;三阴交配伍足三里,可增强调理脾胃之功,此外还可疏肝清心,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轻瘙痒。诸穴配伍,凉血、活血、养血之功并奏,调理一身之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穴位自血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时,医者用一次性10 mL注射器在患者肘静脉处抽取10 mL静脉血(不用抗凝剂及其他药物),并将其分别快速、等量(每穴约2.5 mL)对侧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4穴进行穴位注射。操作时,注射器针头要快速破皮进入穴位,并使穴位得气。每一次出针后由助手辅助迅速用一次性敷料按压针孔,无出血后予创可贴贴敷,以防感染。抽血处及穴位自血处可左右交替。7天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
穴位埋线是集针刺、埋针、组织疗法等多种治疗方式于一体的复合式治疗方法。本法以线代针,通过可吸收性羊肠线在体内被液化、包裹、逐步的吸收过程,对穴位产生长久、持续的温和刺激,从而延长穴位刺激时间而发挥作用[6],此疗法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近年来,主要被用于各种慢性病、顽固性疾病的巩固治疗。
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性皮炎时,按照“风盛则痒”“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论指导,选取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膈俞等穴。穴位经常规消毒后,医者取1 cm左右的2-0号可吸收性外科缝线放入一次性埋线(9号针)的前端,后接针芯,压手辅助,持针刺入穴位,达到所需深度,施以适当的提插手法,当得气后,边推针芯注线,边退针管,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埋在穴位的肌层内,拔针后用一次性敷料按压针孔止血,并以创可贴贴敷针眼,防止感染。1月治疗1次,1次为1个疗程。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些理论指导我们在认识皮肤病的时候,既要着眼于局部,又要重视整体。中医认为“痒自风来”“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神经性皮炎皮损日久必然形成局部气血功能障碍而生风致痒。临床中也大多针对局部施治,而忽略局部皮损是整体失衡的结果,导致神经性皮炎的“瘙痒”症状屡次治愈而又出现再次复发,使得本病缠绵反复,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局部疗法与整体治疗相配伍是取得疗效、减少复发的关键所在。
《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云:“凡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不论是风邪客于肌表,营卫失调,蕴于血分,还是血虚失养、血热伤津、阴液亏虚、瘀血内生、阻滞经脉均可生风致痒。故治痒先治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治疗大法。以火针密集浅刺调理局部气血配合穴位自血或穴位埋线疗法通调一身之血,以达血行、风行、痒消的效果。此外神经性皮炎患者因为夜间剧烈瘙痒,愈抓愈痒,往往多伴有一定程度的神经焦虑、夜不能寐的情况。这与《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观点不谋而合,故在调理“血”的同时,还应兼顾清心宁心、条畅肝气,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是山西名医冀来喜教授提出“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治疗手段”,倡导临床治病“以效为宗”的一种特色疗法,神经性皮炎是其适宜病种之一。各种针灸技术,各有利弊,各有千秋。譬如火针之法可速效,但存在疗效维持不稳定等缺陷。而穴位自血、穴位埋线,虽有通调全身之血、稳定疗效的优势,但又存在近期疗效偏慢等问题。因此需要因人制宜,因病程长短制宜,选用两种或多种优势技术的相互配合或交替使用治疗本病,以发挥各疗法的优势,并协同配合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患者蔡某,女,58岁,初诊2019年5月15日。主诉:双肘、双下肢皮肤苔藓样变伴瘙痒反复发作3年余。现病史: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肘、双下肢处皮肤阵发性瘙痒,经多次搔抓后,瘙痒程度加重,且皮肤逐渐由最初的散在红斑丘疹转变为粗糙肥厚的皮损,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神经性皮炎。后经皮损局部外用激素类软膏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疗效不稳定,瘙痒每于患者情绪波动后复发,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诊。刻下:患者双肘、双下肢皮肤苔藓样变伴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精神一般,睡眠欠佳,饮食一般。查体:双肘、双下肢病变处皮肤粗糙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颜色暗淡,周围隐约可见抓痕。舌淡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神经性皮炎;中医诊断:牛皮癣 (血虚风燥型);治则:养血疏风止痒;治疗上予细火针点刺皮损局部、穴位自血联合埋线治疗。火针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自血7日1次,4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禁搔抓、生活规律、饮食清淡、保持心情舒畅。经1次火针和自血治疗后,患者瘙痒情况明显减轻,经5次火针、2次自血治疗后患者瘙痒症状大部分消失,经1个疗程后,患者瘙痒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予双曲池、双足三里、双血海、双三阴交、双膈俞处埋线。半年后电话随访患者剧烈瘙痒无复发。
按:本案神经性皮炎患者的剧烈瘙痒症状病程较长,采用针灸优势技术组合的方法治疗,以火针点刺皮损局部疏通局部气血,穴位自血养血、活血、凉血及穴位埋线巩固疗效,以“血”为着眼点,兼以清心,达到协同增效,血行、风行、心宁、痒消的治疗效果。
针灸优势技术组合疗法针对神经性皮炎瘙痒的“剧烈、复发、顽固”的特点,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理论以及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火针疏通局部壅滞之血,迅速止痒,并以穴位自血、穴位埋线之法兼顾整体,通调一身之血,取得止痒的远期保证,真正做到了多种针具相伍或交替使用,协同增效,局部与整体通调,取得了活血、养血、凉血、血行、风行、心宁、痒止的效果,为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思路。且本疗法见效快、疗效持久、操作简便、步骤明确、易于掌握,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