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红能
2020年,在第36个教师节前夕,“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2020 年9 月,《红烛于漪》一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全面反映于漪为师为学总体面貌的传记文学专著,为学习、研究于漪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故事。《红烛于漪》作者董少校以时间轨迹为“经”,以反映名师人格力量的关键事件为“纬”,细编密织,纵横延展,把于漪的生命成长置于时代沧桑巨变背景下,体现大师家国情怀,阐明了名师的精神底色“一切为了民族”。
于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上海基础教育事业,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红烛于漪》一书聚焦师者仁心,诠释了她“为了对祖国下一代负责”的职业精神。同时,《红烛于漪》一书将于漪的使命担当置于“生命与使命同行”的节奏之中,再现她“一生秉烛为教育”的奉献情怀。
《红烛于漪》全书以“红烛”为眼,取自于漪最喜爱的文学作品《红烛》。诗中说道,“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教师如红烛燃烧自己、点亮学生。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开启新征程、奋斗新时代的历史时刻,《红烛于漪》的出版彰显出特别的意义。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用来描述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最合适不过。于漪如同一支红烛,多年如一日,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心灵,也点燃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从教热情。于漪一辈子奋斗在三尺讲台,心系祖国,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情怀,她是我们教师的楷模,她就如一支红烛,通体透亮。
从1977年10月17日《文汇报》刊登的《为了对祖国下一代负责——记杨浦中学教师于漪》所配发的评论《人民教师光荣》,到2019 年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称号,“人民”二字贯穿于漪的教育人生。只有把“一个心眼为学生”视作“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只有把“对学生做无私的奉献”奉作“教师的天职”,只有把学校化作“育人的神圣殿堂”,教师才能担得起“人民”这个前缀。
培养青年教师是《红烛于漪》一书阐述的重要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共“带教”100 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如今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如何理解特级教师?“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于漪用15 个字回答了这个问题。2000 多节公开教学课、数百篇语文教育心得、几十册文集专著、遍布天下的桃李……她用多年的身体力行,诠释了这15个字。
于漪认为,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教育归根结底不是要解决学生未来的吃饭问题,而是要解决学生的灵魂问题。基础教育要站稳立德树人的脚跟。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千方百计提高育人质量,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是用生命在歌唱。
《红烛于漪》所概括的红烛精神,首推忠诚。而忠诚对于漪而言,体现在对党的一片赤胆忠心上,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身为人民教师的于漪重在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倾注于人民教育事业,倾注于学校管理与学科教学,倾注于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擦亮人民教育的底色,归根结底就是于漪心有大我,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从而“立民族精神之根,树爱国主义之魂”。
“甘为红烛燃自身,甘为泥土育春花。”于漪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她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信任他们并对他们充满期望。她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学生,贴近学生美好的心灵,与他们建立了理想的师生关系。于漪曾谦虚地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深感自己的师德、师能与党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有距离,故而锲而不舍地努力,一辈子学做教师,不愧对亲爱的学生。”于漪作为教育工作者表现出神圣的使命感和红烛般的奉献精神,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学术和人格的灯塔,对提升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红烛于漪》是一部励志读本,深刻地体现了爱国主义。书中引用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金句,提醒着忙碌穿行、猎取功利的人们,不忘初心,只为“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于漪把生命融入使命,她甘为红烛,持续燃烧,蓦然回首间,已成就教育天地一片光明。
于漪有一个梦想,希望全中国所有的孩子都有书读。“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她与深厚的民族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既是于漪几十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崭新理念。于漪常说,上课是教师“用生命在歌唱”,她执着地要求自己,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要让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直至终生难忘。
《红烛于漪》所概括的红烛精神,始于忠诚,终于担当,并以全书最后一言来应和:“她用激情点燃莘莘学子心头的灯火,她用生命为教育开辟一片光亮!”而担当,对于漪而言,升华为“甘为红烛燃自身,甘为泥土育春花”的信条,以真情、真心、真诚,让理想融于岗位、信仰化作行动,把师魂“铸在每个学生的心间,生生不息”。于漪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以爱与智慧弘扬教育之道、语文之道、育人之道,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湛的育人技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铸就了一颗人民教师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