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梅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广西 贺州 542899)
根据临床资料统计,在中国女性癌症发病排列中,乳腺癌一直占据着较高的比例,近年来,其发病人数、死亡概率也在不断增长。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异质性的病症,发病患者的年龄相对而言较低、病情的侵袭性较强,转移快,目前缺乏比较标准化的治疗手段。若整体的治疗情况不佳,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许多患者均缺乏对TNBC 的正确认识,据此,文章特从TNBC 的概念认知、病理特点、治疗等多方面分析,希望能够提升人们对此疾病的认知。
在2000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Perou 等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使用“cDNA 微阵列技术”,能够找出患有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特征,从而进行分析。通过学者们通过不断实践后,结果显示:在42 例患者(65 份手术切除标本)中,最终将所有标本,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除了正常的乳腺样本类型外,还包括了导管A 型、B 型、HER2过表达型等,针对上述不同的类型,其治疗方法、预后措施都有较大差异[2]。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指患者的ER、PR 和HER2 均为阴性。
TNBC 的主要特点,使其本身具有较高的侵袭性,而TNBC 与其他的乳腺癌相较,其总体的生存概率会相对而言较低,且远处转移的风险是较大的。据了解,在临床上患者从内脏处(肺部、肝脏等)转移、脑部转移的概率相对较高,同时也存在骨转移[3]。通常情况下,TNBC的转移风险,往往是在患病3 年内,会达到峰值,之后再不断降低,且复发概率较高。
TNBC 在乳腺癌中,所占据的具体比例为10.0%~17.0%,且多发生于年龄低于50 岁的女性。据国外不同媒体报道称:韩国,其TNBC 的比例达到了14.7%,与日本的患者数据(15.0%)有较小的差异[4]。但目前在国内,还暂时没有更完整的相关报道、资料。通过MRI 显示,有绝大部分(比例为97.0%左右)的TNBC 患者,其检查的结果,都会表现是存在“肿块”的病变,也是典型恶性增强动力学特征。而通过PET-CT 检查后,发现TNBC患者的FDG 的摄取有所提升。
TNBC 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强,且容易出现转移、复发概率高,患者的预后情况不佳等特点。尽管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在后期患者的局部的复发依旧有较高的概率,但此治疗方法依旧是第一选择。国外有学者认为,若患者处于早期的TNBC 乳腺癌,则可使用“保乳手术”,并结合放射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若患者的肿瘤切缘表现为阳性者,则最佳的治疗方法则为乳腺癌根治术。
新辅助化疗,是在进行手术(或放疗等)之前,先对患者全身进行化疗,此操作的作用是能够将患者体内的转移细胞及时消除,并减少肿块,从而为之后的治疗做好准备。其最佳的使用阶段,往往是处于中期肿瘤的患者,若患者处于病情早期,可通过局部治疗的方式,达到治愈效果,不需采用新辅助化疗的方法。若已经处于晚期,则已经错失彻底根治的时机,因此也不采用此方法。现阶段,临床上对TNBC 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时,常常会使用如:紫杉醇类药物、或是蒽环类等药物,从原理上分析:紫杉类醇药物,能够推动微管蛋白聚合,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分裂时,无法形成纺锤体、纺锤丝。而蒽环类药物则是阻止肿瘤细胞DNA 复制等,都是能起到阻止肿瘤细胞的分裂作用。
患者检查后,其ER 和PR 的均呈现为阴性,若是采用常规的激素类药物,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应在临床上寻求更科学、有效的激素类药物。有学者曾指出:恩杂鲁胺是一种新型的雄激素受体抑制剂,使用此药物能够促使患者肿瘤细胞中雄激素受体的表达,使其有明显的提升。尤其是针对于晚期患者,效果更为明显[5]。据此,有学者对多例处于晚期的TNBC 患者进行分组,且其体内肿瘤细胞中雄激素受体表达,都显示出明显地升高。最终研究表明,使用恩杂鲁胺后,患者的情况有明显改善。
放射疗法的发展,虽然历经时间较短,但其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CT 影像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质的飞跃。其中,针对TNBC 患者进行放射治疗,也是一种可靠的方式。相关研究显示,通过对患者进行放疗,能够有效提升对其肿瘤局部的控制质量。在早些时期,有学者通过对770 例TNBC 患者进行分组,对比不同组的治疗情况,结果表示:与仅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相比,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再结合放疗,患者肿瘤在局部复发的情况相对而言较少。同时,也有相关数据显示,进行科学化的放疗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6]。
3.5.1 采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治疗
TNBC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于跨膜糖蛋白,其形态较大,当肿瘤出现增殖、侵袭等情况时,EGFR 的表达水平会发生变化[7]。有研究证实,TNBC 患者与其他患者相较,EGFR 在其体内的表达水平,相对而言更高。且水平越高,表示预后情况就可能越不佳。EGFR 抑制剂,能使得肿瘤能暂时停止生殖,甚至凋亡[8]。通常情况下,临床上使用了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酪氨酸激酶等等进行治疗。Baselga J 为分析抑制剂治疗的效果,对多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的化疗药物相比较,使用西妥昔单抗效果明显,尤其是与卡铂联合使用,效果更佳[9]。
3.5.2 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成药治疗
在临床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又被称作是“血管通透因子”,其临床价值较高,与癌症、某些炎性病变等疾病的发展紧密相关。不但能够提升人体血管的通透性,还有推动血管形成等作用[10]。有学者实践后,发现与其他不同情况的乳腺癌比较,患有TNBC 者,其体内的VEGF 的表达水平相对更高。若能够通过对VEGF 的表达进行抑制,也能起到治疗肿瘤的目的[9]。现阶段,相关医疗人员常常会选择使用阿柏西普、贝伐单抗等药物,能够起到阻碍VEGF 的生成。Yadav 通过使用贝伐珠单抗与紫杉醇,发现能够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11]。
3.5.3 用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降低酪氨酸激酶活性,对细胞的生殖、生长等起到抑制的效果,因此,已经被研究成许多肿瘤患者所用的药物。而关于多靶点治疗,简而言之,就是能够针对疾病网中存在的多个靶点,使之具有“协同”的治疗效果,多靶点的治疗结果,能够明显高于单个点的治疗情况[12]。其原理是穿过肿瘤细胞膜后,有效阻断其生殖,从而起到抵抗肿瘤的效果。
随着乳腺癌的发病概率有所提升,TNBC 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TNBC 有着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且患者预后往往结果不理想。在临床上,因为缺少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因此对于TNBC 的临床试验、靶向治疗、药物选择等方面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相信未来不断深入研究后,在治疗方案的可靠性上会有较大进步,能从根源上提升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