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提升建议

2021-12-02 07:03张怡炜鲁东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教书育人 2021年15期
关键词:期刊辅导员思想

张怡炜(鲁东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教育部43号令)的颁布与实施,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首要途径,也是辅导员成长和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基于某地方二本院校110名辅导员近六年来所发表的科研论文的数据分析,以期了解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科研现状,探究其影响原因及其提升建议。

一、地方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

本研究以某省级二本院校(以下简称“某高校”)2020年7月份在岗的、从事辅导员工作不少于2年的110名辅导员为调研对象,通过CNKI和维普数据库下载提取2015年至2020年六年间所发表的科研论文为调查源。

六年间,某高校110名辅导员,有47人发表过学术论文,共发表论文93篇,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是10篇,六年间有29人仅发表论文1篇。刊发论文的期刊共52种,仅1种为CSSCI期刊,5种为北大核心期刊,其余46种均为非核心期刊。通过对93篇学术论文的具体研读发现,所涉及的研究主题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两方面最多,其次是学生管理、教育教学、心理辅导等实践性较强的研究主题。这与近年来国家对辅导员政治思想教育职责要求的重视和大力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不无关系。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教育部24号令)明确了辅导员的八项工作职责,2017年的43号令在24号令的基础上,结合职业能力标准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划分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等九个方面。从中不难看出,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体现在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两方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居其首位,因此,辅导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符合国家对辅导员的职责要求;学生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心理辅导等实践性较强的研究主题位居第二,说明地方二本院校辅导员更为重视学生工作实践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这与二本院校辅导员科研素养偏低、理论性欠缺、总体眼界较为狭窄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某高校非常重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年终辅导员工作专项检查、职称晋升及年度考核辅导员系列单设标准和指标、组建辅导员工作室和研究团队,以及社科成果评奖单独推荐等多项举措致力于快速提升辅导员的整体科研水平。然而从上述统计数据综合来看,无论是发表论文的人员数量、论文总数量,以及刊发期刊的级别层次等多方面,其效果甚微,需要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思和改进。

二、辅导员科研能力普遍低下的成因

具备较为完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基本要求。科研能力是高校辅导员理论联系实际、又反哺理论的基本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其科研能力,有助于高校辅导员群体把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并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在国家大力倡导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大背景下,辅导员科研能力仍然普遍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高校辅导员自身科研意识薄弱、主动性不强是其首要原因。一项针对上海市26所高校450名辅导员的调查结果显示,51%的辅导员表示做科学研究纯属无奈之举,只是为了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而已,有26%的辅导员则是为应对本单位年度考核要求,只有15%的辅导员是真正为了提升学生工作管理水平而自主开展的科学研究。也就是说大多数辅导员从思想深处轻视科研工作,从而影响了辅导员群体的科研热情和科研成效。

第二,与高校辅导员学术研究相关的科研资源偏少且分散,科研“准入门槛”过高挫伤其科研积极性。高校辅导员科研申报类别往往被划归在人文社科范畴,常常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专业教师相比拼,使其在申报各级各类社科项目时处于明显的劣势。而面向高校辅导员群体举办的各类学术交流、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学术性活动更少,进一步阻碍了辅导员群体科研素质的提升;另外与辅导员科研成果转化直接关联的学术期刊少且层次偏低也是其根源之一。据调查,目前专门针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期刊仅有《高校辅导员学刊》和《高校辅导员》2种非核心期刊。据柯乐乐研究资料显示,刊发辅导员文章较多的CSSCI期刊主要有《江苏高教》《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高校理论战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中国青年研究》《高教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等10种,据恽安平研究资料显示,刊发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较多的期刊有《高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求是》《求实》《毛泽东思想研究》《思想理论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当代教育科学》《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教育与职业》《中国成人教育》《社会科学家》《黑龙江高教研究》《教育探索》《江苏高教》《学术论坛》《新闻战线》《中国青年研究》《教育评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继续教育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等29种,上述期刊数量看似不少,但实际刊发的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或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任教师的文章,采纳一线辅导员稿件的期刊却很少,各刊适合一线辅导员发表文章的相关栏目也不多,相比而言这些期刊层次又普遍偏高,令一线辅导员望而却步。也就是说,真正适合一线辅导员投稿的期刊少且分散,进一步挫伤了辅导员的科研积极性。

第三,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令辅导员科研时间不足,加剧其科研产出的难度。辅导员工作内容和任务具有复杂性,工作时间具有无界性,“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便是一线辅导员每天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为应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辅导员只能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和研究,难以系统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政治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困难重重。据调查,辅导员群体认为工作繁忙挤压科研和学习时间是造成自身科研水平不足的主要原因,充分的时间保证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学习时间不足成为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又一大障碍。

总之,高校辅导员科研资源过度分散、科研意识薄弱、事务性工作繁杂等诸多原因增加其从事科学研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难度,成为制约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障碍,必须寻求有效解决途径。

三、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建议

教育部24号令明文规定“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各高校要建立相关机制,不断提升辅导员科研意识,增强其科研能力,各级各类主管部门要从辅导员学术期刊的创办、科研经费的支持等多方面予以辅助。只有多方轮动、共同发力,方可奏效。

(一)高校要从内部机制和政策上提升辅导员地位及其科研意识

主要包括专职培训、课题申报、资源配置以及职称晋升等多层面政策导向上的体现。首先,要通过充足的经费支持,分批次组织广大辅导员到校内外各层次的培训机构进行轮训,力保辅导员的全员培训和系统培训,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应纳入其中,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优秀辅导员、政工干部等介绍科研经验,开设辅导员科研训练专业课程,指导和规划辅导员科研工作。其次,设立学生工作研究专项基金或开辟辅导员专项科研课题申报途径,加强辅导员学术研究课题的申报指导、管理和成果转化,以校内项目的孵化争取省市以上科研项目的申报,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挖掘高校辅导员科研资源的存量,增加高校辅导员科研资源持续增长的变量,在科研资源和课题分配上有意倾斜一线辅导员。第三,设立高校辅导员科研发展基金,依托雄厚资金支持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业深造、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第四,制定以辅导员实际业绩为主、科研成果为副的职称晋升考核政策,逐步推进辅导员科研学术水平的提升。43号令指明辅导员可以与专任教师一样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是针对辅导员群体的重大利好政策,但一线辅导员集教育、管理与服务于一身,繁忙琐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使其很难与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相提并论,是职称评聘中的弱势群体,即使一些高校响应国家43号令为辅导员评聘职称“单列计划、单设指标、单独评审”,但在辅导员科研水平整体低下的情形下,其评聘结果多数只是空谈而已。因此,现阶段应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现有状况,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制定较低于专业教师岗位的辅导员职称评聘标准,且应以辅导员的工作实绩和育人成效为主要衡量指标,将学生党建、团学、资助、心理等相关学生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等同于课题、论文等有关条件,或设定少量论文数量、不局限有课题等要求,逐步提高辅导员的评聘标准,直至与专业教师岗位标准等同,以有效规避设置有辅导员职称评聘指标但却无合格人选的尴尬局面,通过较为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激励制度,促使辅导员队伍的梯度合理和相对稳定,使其获得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第五,充分发挥榜样力量。通过一年一度辅导员优秀科研课题、优秀论文评选和奖励活动,激励带动更多辅导员立足于本职工作,用理论提升工作实绩,推动自我工作理念的形成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第六,搭建高校辅导员朋辈交流平台和科学研究平台。鼓励高校辅导员结合专业背景和研究兴趣组建研究团队、成长互助小组、辅导员沙龙和工作室等机构,以合作互助的形式打造优秀的研究团队,提供沟通倾诉、交流渠道、营造和谐友爱的组织氛围,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促进辅导员科研的长远发展。如目前一些高校创建的辅导员工作室,除分析共享学生日常管理优秀案例外,还可进行科研分享、学术探讨以及课题申报等高层次活动,通过传帮带、协作研讨等方式和机制,共同提升其科研能力。通过上述种种举措,健全辅导员科研激励机制,促使其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二)辅导员自身要不断增强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是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是重要的科研素质之一。而辅导员的科研意识是指辅导员要具有及时发现学生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并积极主动思考探索研究的意识。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是其达到“人师”境界的内在诉求,增强科研意识、培养其科研能力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亟须辅导员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价值趋向、成长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广大一线辅导员更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已经对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以往经验式的解决方法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管理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难以满足新形势的发展现状,培养和增强高校辅导员学术研究能力,有助于他们把握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规律,进而使其科学、有效、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辅导员要敢于应对挑战,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引作用,定期开展相关工作的调查和研究,探索工作规律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通过理论学习、调查研究等方式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学会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遵循中,提高个人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逐步培养科研意识,开展科研训练,进而形成能够指导实践的研究成果,提升后续实践能力,通过对工作与问题的反思,用理论提升工作经验,推动自我工作理念的形成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工作改进,从以往单一的经验型工作模式向工作与研究相结合的理论型专家模式转变,并在逐步实现成为专家型辅导员这一职业发展目标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超越。

(三)多途径解决辅导员科研资源少且分散的问题

首先,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应尽快申请创办更多辅导员专业期刊,并要加大资金投入,快速提升办刊质量,使其尽早向核心期刊、CSSCI期刊等高层次行列迈进。目前针对辅导员群体的专门性学术期刊仅有《高校辅导员学刊》和《高校辅导员》2种,且两刊均为双月刊,其发文数量非常有限,很难满足13万辅导员从业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需求,创办更多辅导员专业期刊并提升其办刊层次迫在眉睫。其次,针对辅导员科研资源分散的问题,各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出击,借鉴已有学科服务工作上的成功经验,打造辅导员学科服务平台,由期刊服务部门或参考咨询部门委派专人负责搜集整理分散在不同渠道或期刊上的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辅导员相关问题等专题题录,待条件成熟时打造“辅导员(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资料网络服务平台”。第三,广大辅导员要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向笔者前文所提及的高层次期刊投稿,投稿前要认真研读各个期刊的栏目设置和刊文特点,争取投稿上的主动权,提高论文投稿的命中率。

总之,高校辅导员兼具有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和高校教师的双重身份,从事科学研究是高校辅导员提升个人业务素质、履行岗位职责、用理论研究成果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利于个人发展和学生管理工作改进的双赢举措,理应得到广大辅导员的高度重视。随着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辅导员科研能力建设的日益重视,高校辅导员科研平台的载体、方法和模式的不断创新,我们相信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必将取得一定实效和很大改进。

猜你喜欢
期刊辅导员思想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期刊审稿进度表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