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学校 徐园园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瑰丽无比的文学作品,又有精妙绝伦的艺术形象,也有令人惊叹的科技创作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促使学生全面认知,深入探究,把握历史发展的真谛,领略历史进程的必然,是每一位历史从教者的责任。教师要把历史课堂打造成培养学生质疑和提升的阵地,将历史置于学生思维可及的范畴,引导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进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全方面分析问题,促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传统的历史作业中,死记硬背是常态,毫无新意的作业形式削弱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应该改变作业形式,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作业内容。开放性作业应运而生。所谓开放性作业,是指在问题情境中设问指向不确定答案的问题,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来完善答案。新课改下的开放性作业,实质上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教学的附属。教师应该力求使历史开放性作业成为学生体验幸福和快乐、体验成长和成功的需要,给学生留足想象的空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得以稳步提升。
具体来说,教师设计的历史开放性作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体现。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作业不仅仅是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多位一体、综合训练的总和,因此,作业设置应该突破传统思维,适当激趣,有效拓展,使学生智力得以开发,能力得以提升。
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笔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想象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介绍中国古代史时,由于朝代较多,知识体系繁杂,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记住各个朝代的名称,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朝代接龙”的小游戏。在接龙的过程中,出错的同学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朝代的顺序有了牢固的把握。
另外,我们还利用教材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历史诊断的练习。这些知识点看似简单,但也容易出错,综合罗列起来,是对所有容易混淆知识点的梳理,有利于促进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表演是初中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果把舞台表演搬进教室,就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人物的形象,体验历史事件的进程,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表演和合作的欲望。因此,笔者针对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有重大价值的历史人物等,都通过课本剧展演的方式,让学生对人物有更加鲜明深刻的认知。例如,针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舞台表演的方式,缩短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同时,我们还积极借助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化身于历史时空隧道中的一员,对文本中的人物、热点问题进行追踪报道,大胆提问,全面解说,综合评论,展现不同的视角,训练历史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
以往的作业范围仅仅局限于教辅用书,教师简单地设计填空、判断或者问答题目等。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内涵被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书面作业,也包括动手操作的作业、调查性的作业、搜集性质的作业等,对学生的终身成长均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巧妙抓住历史学科知识点和社会发展动态来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多学科渗透,使作业的涵盖面更广。
例如,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笔者积极利用社区资源,让学生和社会生活接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作业框架。教师可以围绕传统节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端午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背诵屈原的优秀诗词等,或者学习做香囊、包粽子,感受民族特色的风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笔者还积极开展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教育,如查阅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成语,了解它们的本真意思,以及拓展的引申含义等,为丰富史学积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开放性作业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全册、全学年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训练,或者其他更多丰富多彩的形式。所以说,开放性的初中历史作业是多种多样的,它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在综合性的学习、体验、实践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