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怡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7%,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5%[1]。相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可见,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且已十分逼近深度老龄化,老龄化将是一个长期性的严峻问题。
此外,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截至2020年,乡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为23.8%,比城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高7.99%。且受城市化进程影响,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以致于原本老龄化就相对严重的农村还出现大量留守老年人。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进农村全面发展。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这七个“坚持”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原则。本文正是在此政策背景下,积极探求一条既能缓解乡村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又能因地制宜,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
本文研究样本宝兴县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其86%的土地面积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只有14%的土地面积供村民开展生产活动,致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冲突尖锐,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以补贴家用,大量留守老年人产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县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280人,占21.4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8266人,占17.21%,且超半数老龄人口居住在农村。走访调研发现,该县农村留守老年人除了日常务农、与邻里茶余饭后聊天以外,没有更多的日常活动,缺乏自我价值感和对生活的希望与动力,即便是渴望发挥自身余热,体现自我价值,也缺乏平台展示。
针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困境,学者一直在热烈探讨。兀琼杰调查留守老年人精神和情感支持不足等问题时指出,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不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社会组织力量的注入不够和农村留守老人自身不知怎样寻求社会支持[2]。究其根本,正是源于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尚不完善,对此不少学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张邦辉、李为指出从健全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正式支持系统与健全家庭成员、邻居、朋友等非正式支持系统两个角度以实现农村留守养老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3]。石文祥、赵潜认为可从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构建农村社会之网络体系、积极搭建家庭养老体系及深入发掘社会组织力量等四个方面推动建构农村留守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4]。
目前,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研究缺乏对实务案例的分析探讨,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多从其所处环境入手,忽视了留守老年人自身的主体性,而自我支持也应是农村留守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何发挥留守老年人自身的主体性以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笔者认为可运用积极老龄化的理念,积极老龄化是指充分发挥老年人体力、精神等方面的潜能,保证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充分享有权利,按照自己的需求、喜好和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5]。留守老年人在乡村人口中占较大比重,与当前乡村振兴时代背景相结合,号召留守老年人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不仅使老年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实现价值,建构稳固的社会支持网络,还能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1.1 经济收入低。宝兴县86%的土地面积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7个乡(镇),已知野生大熊猫高达181只,为保障野生大熊猫的生态环境,实施了野生大熊猫保护工程。正因此,该县的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的生计手段单一、生产规模小、无固定的经济收入,曾出现不少建档立卡的贫困乡镇。此外,笔者了解到该县割竹打笋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行为不仅收入低下,且极大地威胁着宝兴县的生态环境。
3.1.2 留守老年人群体庞大,存在着身心健康隐患。迫于生计问题,该县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致使留守老年人群体庞大。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事业忙碌,与家中的联系与沟通少之又少,导致留守老年人生活上缺乏陪伴,心理上缺乏慰藉,加重了内心的无能感,丧失了对生活的期盼。极大地影响着留守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其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3.1.3 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由于该县处于自然保护区,全境褶皱密集,断裂发育,地表崎岖,形成以高山为主的地貌,且地理位置偏远、道路弯曲。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该县的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落后,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无法吸引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回归家乡,以缓解该县留守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
3.1.4 种植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该县多数乡镇村民仅靠种植玉米和土豆等传统的农作物为生,经济效益低,无法为其提供生活保障。又因环境较为闭塞,与外界的沟通交流甚少,难以受到外界的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影响来更新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恶性循环,处在闭塞的环境中难以寻求出口。
3.2.1 留守老年人熟悉当地生态环境。由于该县留守老年人长期生活在此,非常熟悉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独特的了解,此类资讯可能从官方等信息渠道也较难获得。这些特质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早已存在于该县的留守老年人之中,他人甚至该县的青壮年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因此在保护该县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中,该县的留守老年人能够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尚未有人发现并充分利用该特质。
3.2.2 留守老年人具备较多空闲时间。有研究指出,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是不一样的,但总体上发达国家老年人在社会参与上的表现相较于发展中国家老年人会更好。虽然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是不可逆的,但这仅是相对于青壮年而言,老年人仍然可以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根据宝兴县独特的生态环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鼓励该县留守老年人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该群体还具备大多数青壮年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没有定期且固定的工作,能够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与精力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
3.2.3 非正式支持网络具备较强稳定性。该县留守老年人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彼此联系密切,在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时,留守老年人之间常常相互照顾,建立了地缘关系。此外,该县留守老年人在生产生活中配合默契,熟悉彼此的身体状况、生活作息、甚至包括生产能力,在朋辈群体间形成了稳定的非正式支持网络。这使得他们在共同参与该县生态环境保护时无须刻意彼此磨合,减少了沟通成本,能够迅速配合,具备较高的团队协作精神,利于高效率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3.2.4 社会各界及相关部门对该县关注度较高。在前文中提到,该县曾有不少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乡镇,且该县86%的土地面积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区域,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且大力支持的对象。宝兴县也因此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社能够协同参与,共同致力于促进该县生活环境改善与经济快速发展。
根据积极老龄化的要求,我国养老事业发展中应关注对老年人“参与”的要求,其中的“参与”不仅指老年人再就业、参与物质生产活动,还体现在志愿服务和社会参与方面[6]。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老龄化问题,才能够真正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宝兴县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正是给予了当地留守老年人一个志愿服务和社会参与的契机,使其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当地生态保护,促进社会交流,维系与周边他人情感,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建构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4.1.1 开展生态保护知识培训,调动留守老年人的主体性。社会工作者向留守老年人普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指出他们的经验实践知识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在留守老年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调动后,进而链接专业人士着重提升该县留守老年人生态保护知识的储备,系统地向他们普及更多大熊猫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其在学习生态保护知识的过程中又与自身的实践经验结合,在此过程中激发他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力,促使他们意识到自身对周围环境、对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增强他们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与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4.1.2 培育生态管护小组,巩固非正式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通过动员和引导留守老年人建立生态管护小组,使该县留守老年人之间形成良性的自助互助发展趋势,以保障宝兴县生态保护及该县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可持续性。以已有村民小组为单位,在宝兴县各乡镇村落的老年人中组建生态管护小组,生态管护小组组员之间交往频繁,彼此熟悉,本身就具备稳定的非正式支持网络,而通过生态管护小组可以促使该非正式支持网络更加稳固,且能够挖掘出该网络中更多可能性的资源、功能。
组员之间通过协同互助产生一定影响,由于群体趋同性促使留守老年人产生认同感和成就感,推动其生态保护能力与积极性提升。因此,宝兴县生态管护小组的建立能大大增强留守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保障精神健康,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巡护监测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并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现问题及时向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或林业部门报告,进一步推动宝兴县生态管护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1.3 链接外部资源,建构正式支持网络。仅依靠留守老年人自身仍显不足,为弥补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欠缺,必须建立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为此社会工作者链接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等方面资源,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协同,高校积极参与”的正式支持网络,共同助力于宝兴县生态环境保护,缓解乡村老龄化问题,缓解城市化给老年人带来的留守问题,以推动留守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此外,链接到高校资源,定期组织高校志愿者与村内留守老年人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向农村留守老年人传递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老龄化严重的乡村注入新鲜活力。同时村内留守老年人的人生智慧经验也可传授给高校志愿者,双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也有助于培养留守老年人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激发留守老年人的主体性,链接社会组织、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的专业学者与该县的留守老年人举办熊猫村生态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一起商讨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结合政府政策、专家学者的指导意见,汇总村内留守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积极申报项目,推动宝兴县留守老年人的正式支持网络与非正式支持网络实现更加有力的结合,提升该县留守老年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保障其精神健康,实现自我价值。
从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如何缓解老龄化及城市化带来的农村老年人留守问题一直受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本文将该问题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以农村留守老年人为主体,以宝兴县为案例,以因地制宜思路为突破口,寻求到参与生态保护的切入点,鼓励农村留守老年人参与生态保护,为缓解农村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建构兼顾物质与精神双重保障的社会支持网络及推动乡村振兴提出了一条可实施、可借鉴的实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