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与对策

2021-12-02 04:15蔡苏华江苏泰兴市鼓楼小学教育集团鼓楼校区
教书育人 2021年25期
关键词:中华古诗词传统

蔡苏华(江苏泰兴市鼓楼小学教育集团鼓楼校区)

在语文学科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古诗词由于饱含“原生态”,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又贡献了更大的份额。为此,探析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很有意义。

一、小学古诗词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育人观念相对落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迟缓,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更加侧重与考试相关的教学任务,关注应试技巧的训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注重语言要素与人文内涵的平衡和并行。在一线课堂,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文化探讨和交互影响,小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乐趣,甚至丧失学习动力,对相应学科产生厌烦情绪。部分语文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充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和传承。整个课堂氛围单调而沉闷,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古诗词诵读缺乏个性体验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众多文质兼美的古诗词,蕴含礼、义、勇、信等思想情感,涉及儒家、释家、道家、佛家等文化流派,无异为一座座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和“富矿”。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过分强调背诵、默写的任务,单纯地让学生对其进行机械性的记忆。事实上,缺乏对古诗词大意的整体感知,以及对于古诗词情感取向和价值导向的浸润性涵咏,导致对于古诗词思想情感的模糊感知。由此可见,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方式过于程序化、机械化,难以让小学生走进古诗词、走近古诗词作者,进而对其进行机械性记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忽视情境意境的想象迁移

因为古今时空的间隔和习俗的差异,想象对于穿越古今时空、体会诗人心境而言极其重要,是学好古诗词的重要手段。读一读、抄一抄、看一看、背一背等刻板的常用手段,往往会破坏古诗词原有的情境和意境。过度强调诗词意思理解和传统手段应用的做法,影响了小学生对于古诗词浓烈的情感、开放的情境感性领悟和深层熏陶。部分语文教师单纯地将诗句进行逐句逐字翻译,过分重视对诗意的解释,让整首诗成为一篇白话文。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传统做法限制了小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阻碍其更好地感受诗人借助诗句表达的情感,制约了小学生的想象力。

(四)课前课中的学情反馈不够及时

任何不重视、不落实学情反馈的课前预习、课中授课,必定是不负责的、不理想的预习和授课。如果教师缺乏清晰的角色意识,过分突出对于预习和课堂的绝对主导,容易出现执行自己的预设方案,坚持自己的解读意见的情形。这种做法,让小学生受到较大的限制,不能进行自主思考,难以获取独立发表、与他人分享想法的机会。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拘泥于单一的问题视角和答案,转而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更加注重课前预习、课中授课的学情观察和意见反馈,促进小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特质和单篇古诗词个体文化风骨的迁移感悟。

二、小学古诗词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应对策略

(一)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加强教师培训

观念决定行动,思想境界又决定着行动能力。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改进和优化,必定从转变观念开始,以实际行动收官。小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更多的鼓励其展开自主预习,通过预习自行了解相关古诗词的含义,加深对于诗人情感和相应时代背景的内化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较为直观地呈现所学习的古诗词相关内容,营造与古诗词相匹配的情境。例如执教部编版四年级第七册小学语文《雪梅》时,教师通过自学单明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播放梅花傲然开放、雪花纯洁无暇的场景,让学生走进《雪梅》描绘的意境,从而对梅花、雪花形成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认识。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重点介绍梅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的精神,补充阅读其他几首同样写梅花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懂得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学习梅花坚强不屈的高贵品性。

(二)创设古诗词的诵读情境

不管哪一类主题和体裁的古诗词,在韵律、节奏方面都有着明显的讲究,其或在语言形式上完美对称,或在语音语调上错落有致,又或是在韵律、节奏上朗朗上口。为此,语文教师组织各种形式的诵读,是引导学生爱上古诗词、学好古诗词的必要手段。基于古诗词的构句方式和韵律特点,语文教师在组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展开朗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其韵律美,体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情境之美、艺术之美。例如,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绝句》时,教师可先领读本首古诗,初步读准读通其中的生字和生词;接着让小学生进行大声朗读,通过朗读感悟诗词表达的含义,想象诗词营造的意境,并结合自己的积累想象两个黄鹂与一行白鹭、几簇翠柳与万里晴空、满眼雪景与诸多船只、西岭与东吴组成的开放场景,增强学生对于战乱后恢复和平、开阔图景勾起诗人乡情的情感体验。

(三)重视情感的感性抒发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更容易受到感性思维的掌控、景情合一的熏陶。基于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古诗词中丰富浓烈的情感进行充分的挖掘,对于景语、情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揣摩。例如,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以结合本首诗的内容以介绍古人过重阳节习俗的形式展开讲解,对吃重阳糕、赏菊、登高、插茱萸等相关节日庆祝习俗展开介绍,让小学生对古人的节日文化有所了解。整首诗是表达诗人王维对独自生活在他乡的孤独,每遇节日尤其是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觉会更加强烈。教师要将这种思乡之情进行更多的渲染,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其产生共鸣,进而对本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四)重视学情的及时反馈

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其中,三年级、六年级的古诗词教学目标需要分层设计,二年级学生的目标定位在于“读正确、读流利、能背诵”,而对五年级学生的目标定位则更新为“大致领悟诗意、体会作者情感、讲述故事概要”。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课堂反馈,对其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加以解答能有效促使其展开深入地学习。对学生的反馈有所注重,能及时解决课堂问题,促进小学生提高其学习效率,也能使其更愿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清明》时,结合本首诗呈现的内容,教师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法展开引导,使其对相关古诗词内涵有进一步了解。可以重点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演变过程和不同的风俗。在学生对二十四节气产生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启发,帮助学生挖掘其中隐含的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其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五)联系生活渗透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唯有让文化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能让中华文化入脑入心,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学生周边的生活世界,随处可见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随时彰显向善求真、博爱正义等中华人文精神。因此,古诗词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戏曲、书法、服装等各个细节,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将所学古诗词改编为歌曲,组织学生配上自己的旋律跟唱、学唱,领悟其中讲仁爱、守诚信、重民本、求大同等文化。如,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册《渔歌子》时,组织学生圈划本首词中一共写到哪几种事物、景物,又是最喜欢哪一幅画片,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田园生活和乡村趣事,领悟唐代词人张志和“词画合一”的写作风格,再安排以“渔翁垂钓图”为主题作简笔画或卡通画,引领学生倘佯在白鹭、流水、蓑衣、斜风等9个事物、景物共同组成的惬意隐居生活。

总而言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一线语文教师大有可为。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需要我们用心研究、智慧实践,更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

猜你喜欢
中华古诗词传统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