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琦
(唐山市工人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颅脑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危重症,大多是因为跌倒、交通事故等意外所致,此类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疾病发生后患者的血脑屏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内分泌功能会出现紊乱现象,导致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患者脑部的循环阻力增加,继而导致颅内压升高及脑水肿的发生,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极大的威胁[1]。所以,患者在接受急诊手术过程中应该考虑脑组织的供氧情况,预防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2]。本文中选择的是丙泊酚、力月西复合静脉麻醉下进行急诊手术,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较轻,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诊治的68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将其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其中实验组男24例,女10例,平均年龄(45.42±3.25)岁;对照组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45.48±3.3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吸入1.2%异氟醚;维持麻醉:维库溴铵0.02-0.03 mg/(kg·h)、芬太尼2-4 μg/(kg·h);在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果患者血压明显下降,应随时调整药物泵入的剂量,当患者出现氧饱和度降低或者呼吸困难时,可适当的减少泵入量,并进行呼吸机辅助治疗。
1.2.2 实验组:给予力月西0.04-0.06 mg/kg,丙泊酚1.5-2.0 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胺0.1 mg/kg,首次负荷量之后,待患者的意识消失之后,肌肉松弛效果满意后,应有微量泵维持静脉麻醉:泵入丙泊酚4-8 mg/(kg·h)、维库溴铵0.02-0.03 mg/(kg·h)、芬太尼2-4 μg/(kg·h),在其期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维持麻醉深度。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SA)[3]法对患者术后第1、2、3 天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分数为0-10分,分数越低,疼痛程度越轻,麻醉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 软件纳入研究数据,t 值检验,通过(±s)表示;χ2值检验,通过率(%)表示,判定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对比:两组术后第1 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2、3 天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实验组例数34 34 TP--第1 天6.14±1.51 6.39±1.47 0.6917 0.4915第2 天5.43±1.25 4.73±1.11 2.4416 0.0173第3 天4.82±1.13 3.31±1.30 5.1117 0.0000
颅脑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属于一种危重症,手术虽然可以迅速清除患者脑内血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症状,但是手术本身对于患者来说就是一个应激过程,同样也会造成脑组织的伤害。因此,采用平稳有效的围手术期麻醉方式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麻醉方式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是否有利于患者脑组织供氧、降低脑组织损伤程度等多方面[4]。
根据临床研究显示,颅脑损伤患者大多采用力月西进行麻醉,但是对于围术期疼痛改善情况不为理想,本文中实验组患者采用的是丙泊酚联合力月西进行诱导麻醉,研究显示,两组术后第1 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2、3天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丙泊酚是临床上一种降低血管阻力的新型静脉麻醉药物,可以迅速降低颅内压,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丙泊酚可以直接与氧自由基产生反应,生成一种稳定的二异丙基苯氧基团,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抑制细胞内钙的超载,减轻因为钙超载所致的细胞死亡现象,继而发挥保护脑细胞的作用。但是临床研究显示,丙泊酚对于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血管阻力和MAP 下降,并且对剂量的依赖性比较强,所以需要减少丙泊酚的药物用量,以免发生不良反应[5]。两中药物联合应有起到了较好的协同效应,最大程度的发挥两种药物的麻醉优势。
综上所述,力月西与丙泊酚联合应用在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手术中效果较好,可明显降低患者在为麻醉期的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