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1-12-02 02:45:37陈晓禹
医学美学美容 2021年2期

陈晓禹

(湖北省阳新县中医医院,湖北 黄石 435200)

大咯血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类型之一,主要是指喉部以下呼吸道或者肺部出现的出血状况,血液从口腔咯出,患者发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对其生命安全产生极大威胁[1]。临床关于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经支气管镜治疗等。本文主要是对50例大咯血患者进行研究,表明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对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现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50 儿科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选取时间均在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大为68岁,年龄最小为28岁,平均年龄为(46.54±1.51)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最大为67岁,年龄最小为29岁,平均年龄为(46.34±1.38)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组间数据差异不明显,对比结果不存在对比分析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具体实施内容如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生化、影像检查。研究组对患者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单穿穿刺股动脉(5F Cobra),随后行造影操作(5-6 椎体水平部位),观察患者血运状况,确定病灶,实施介入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手术结束后实施二次造影,观察并确定侧支气管动脉栓塞情况。患者在进行手术过程在需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评估内容包括:高血压、心绞痛、恶心呕吐、腹痛、胸痛、心悸等。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情况,将有效情况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种,患者经治疗后咯血量、次数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得到控制,基本未出现表示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咯血量、次数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表示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咯血量、次数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未发生任何变化甚至加重表示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5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当P<0.05 时,表示统计学研究结果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显效例数为20例、有效例数为4例,无效例数为1例,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患者显效例数为8例、有效例数为8例,无效例数为9例,总有效率为64.00%,两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对比结果存在统计学研究意义(χ2=8.0000,P=0.0046)。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高血压0例、腹痛1例、胸痛0例、心绞痛0例、恶心呕吐1例、心悸0例;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高血压1例、腹痛3例、胸痛2例、心绞痛2例、恶心呕吐4例、心悸1例,两组对比后差异显著,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意义(χ2=11.52380,P=0.0006)。

3 结论

大咯血通常是指咯血量大于100 毫升,临床需要根据患者营养状况、面色以及脉搏等综合情况才能进行判断[2]。患者出现大咯血后如果不尽快治疗,可能会引起急性死亡,进而导致治疗难度加大[3]。患者一旦出现窒息状况,临床需要及时对其进行血块引流,帮助患者呼吸达到顺畅,并且也需要用头低脚高的方法保持患者俯卧位状态,让气道里面的血块尽快排出身体以外。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是血管治疗的一种微创方法,主要是利用导丝、导管、球囊、支架等在血管内进行操作,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介入治疗实施前,临床需要对患者的病史充分了解,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制定首选治疗方案以及术中的备选治疗方案等[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该种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各院推广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