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艳
(湖北省京山市罗店镇卫生院妇产科,湖北 京山 431809)
目前我国的剖宫产应用率在临床上较高,经临床研究显示,我国目前的剖宫产应用率,在临床上大约为40%~60%左右,而这也直接导致剖宫产切口憩室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在研究调查中发现,当患者出现剖宫产切口憩室时,患者就有可能出现子宫异常出血的情况,为了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一般情况下来说,医务人员需要了解剖宫产切口憩室大小与异常子宫出血之间的关联性。在对患者进行超声诊断时,以往的超声诊断主要为二维超声,只能对患者子宫部位的某一切面进行观察医务人员并不能够直接得出剖宫产切口憩室的容积大小,这也会导致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受到影响,所以医务人员建议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检验方式,这样才能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探讨剖宫产切口憩室形态大小与异常子宫出血之间的关联性,整理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4月~2019年10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数据库内资料登记有效的36名剖宫产切口憩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命名为实验组,对患者进行超声图像检查,同时录入该时段内我院接受正常体检的女性36名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超声图像检查,年龄在23-35岁范围内,平均年龄(29.4±5.8)岁;对照组年龄在24-36岁范围内,平均年龄(28.7±5.3)岁。本次实验中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精神异常或不愿意配合的患者,应用软件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良好的对比价值(P>0.05)。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应用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患者排空膀胱后选择结石位超声探头放置于阴道穹窿处,由医务人员对子宫大小和形态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观察,需要重点对子宫下段切口处进行观察,并对剖宫产切口憩室容积进行测定,在处理完成后由医务人员对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并且在月经周期第五至第7 天开展经阴道超声检查。
1.3 评价标准 在完成检验后,医务人员需要应用超声诊断对女性的个体状况进行确认。
1.4 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本次研究的结果统计检查时,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 22.0 for windows,医务人员对数据进行全面记录,并根据最终结果作出相应的统计学判断,确认χ2与T 值和P 值对比性,借此判断统计学可信度。
在实验结果中发现实验组中患者的各项子宫数据,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两组数据经对比分析差异显著,提示剖宫产切口憩室容积与患者子宫异常出血有密切关联性(P<0.05)。对照组患者各项数据为憩室容积1.36±0.52(mm3)、深度6.25±1.58(mm)、4.21±1.09 宽度(mm)、6.84±2.12 长度(mm)。实验组各项数据为憩室容积3.71±0.26(mm3)、深度6.14±1.26(mm)、6.64±1.12 宽度(mm)、10.63±4.38 长度(mm)。
剖宫产切口憩室是指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由于愈合缺陷而出现的一个凹陷剖宫产切口憩室,在所有剖宫产女性中较为常见,在临床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中发现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大约为7%~60%左右。剖宫产切口憩室的发生与阴道出血的时间和出血量有较为密切的关联,较大的剖宫产切口憩室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阴道出血量。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子宫腔面的剖宫产切口憩室较大、褶皱内膜增生以及扩张以及血管增多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医务人员建议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方案的优化,这样能够有助于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正常月经周期的女性进行对比,发现剖宫产切口憩室的宽度、深度、容积和长度较大时,很容易导致经血蓄积其内,随后在月经周期中逐渐排出,这就会导致患者出现月经后期点滴状出血或者月经周期出血的情况,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医务人员需要引起重视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在对产妇进行剖宫产后,如果产妇出现了剖宫产切口憩室,医务人员则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剖宫产切口憩室是导致女性子宫异常出血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患者以及医务人员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