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丽
(玉溪市江川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云南玉溪 652600)
新时期下,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核心和基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必须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农村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范围相对狭窄,不能够有效地普及,对于大多数的村民来说,环保意识较为缺乏。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该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生态环境管理方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指的是深入地挖掘乡村中的优秀思想以及道德规范,并进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时代的新意义,使其变成一个优秀的文化载体。同时,对乡村生态系统进行重构,进行文化方面的保护以及产业的投资,针对乡村进行规划,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趋势。重塑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挖掘乡村特色,盘活每一个地方的特色化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以及资源的连接,有效地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发展。
对乡村进行主体性的重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要积极地组织多方位的文化型人才队伍。建构新型社群,通过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建立多层次文化人才队伍。新型的社群人员包括原住村民和新村民(乡创人员、志愿者等),将现代高效的组织模式融入以血缘为纽带的乡邻关系之中,建立共生社群。应创新用人机制,在机构编制、职称职级、福利待遇等方面向基层文化人员倾斜。应利用公益组织、社群组织建立相关的乡创人才基地,吸引志愿者、青年驻村参与建设。重视培育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良性自我发展机制。
乡村振兴的一个核心就是让各地的土地以及生态景观等能够进行有机的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企业的有机结合。其中,农业是乡村发展的第一产业,在发展农业的时候,也要做好旅游业以及文创业的整合。
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使二者能够更好地协调发展。另外,也应该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在重构乡村特色教育时,首先应该打破传统的考核标准,加强实践性内容。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要求教师加强品质教育,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以造就一批更加懂得爱乡村、造乡村的优秀人才。
重塑现代乡村的文化空间,要通过寻找乡村与文化之间的联系,着重落实好乡村的传统格局。乡村文化涉及了许多方面,在推进现代乡村文化空间重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其核心关系之间的联系。第一点就是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既要突出外来文化,同样也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避免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第二点是社会资本和原住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解决好社会资本和原住村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分配;第三点是要突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注重乡村的生态保护,避免可能导致环境恶化的各种因素。重构乡村文化,使其变成一个有机的系统,需要来自各方的努力。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范地建立一个更加适合中国发展的乡村文化体系,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动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的同时,差距也逐渐扩大,尤其是在工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多以资源为主,而发展环境的成本相对较高。并且,城市在发展期间,对于工业的依赖程度较大,特别是资源型重工业。针对这一行业来说,其对城市的发展必然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困扰,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污染,比如烟雾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因此城市发展相对缓慢。而农村工业设施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非常大的污染[1]。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农村面源污染依旧存在,但是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类型比较单一,大多是生活污染和养殖污染等。总体来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基础较为良好。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应用的模式不仅局限于经济发展速度方面,而是在模式中形成闭环效应,比如偶然以及保守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因为农村技术服务体系缺乏完善性,农民知识及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一些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已经逐渐成为污染严重的主要区域[2]。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生态经济系统缺乏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相应的系统不够完善,最终导致根源较差,环境治理的速度不能与环境破坏速度持平。此外,以“和谐共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建较为科学的农村基础设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运输工具存在很大的不足,公厕数量也比较少。
为了有效地解决现阶段农村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全面促进农村的良好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一定要对问题展开综合分析,并在明确成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制定生态环境管理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组织和进行阶段,应该结合现状,对管理的定位加以明确,以保证环境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1)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问题。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必须要给予其高度的重视,只有这样,生态环境管理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3]。一方面,在具体的管理阶段,首先要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以及生态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宜居乡村;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农业生态经济体系,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兴旺的目的,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2)了解生态环境管理的价值。现阶段,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管理是生态保护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因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从污染控制的层面分析,为了降低环境问题出现的概率,一定要对农业源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有效控制。而从生态保护的层面剖析,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期间,应该科学构建多样性生态系统,并将其消纳污染物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发挥出来,如果条件允许,也应该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能量的扩大[4]。
在组织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从根源上降低问题出现的概率,应该严格地依照管理原则进行。
(1)坚持环境管理与乡村振兴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原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其管理内容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治理体系创新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一定要树立“一盘棋”的管理理念,将管理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政策等相衔接,理顺其与农业现代化等之间的关系,以突破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瓶颈。
(2)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及统筹规划的原则。在进行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期间,要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充分挖掘出来,才能综合发挥其消纳污染物的作用[5]。在具体的管理阶段,应该科学地布局,有效地规划农村生产以及生态空间,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以保证管理工作在稳定进行的同时,还可以为农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构建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体系。在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时,需要科学地梳理现行法律法规,对涉及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相关内容,在系统评估的前提下,有效调整冲突条款,以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体系能够更加健全。并且,要综合实际情况,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以及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规范发布出来,制定合理的标准以及技术指南等,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支持。
(2)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在监管要求层面,应该合理地进行分类。在具体的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小规模种植业、养殖业等,在进行污染治理工作期间,需要由地方政府作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地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在监管模式层面,应该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将环境质量监督作为依据,科学治理。此外,需要建立农村自治环境管理组织,将村民自治组织作为依据,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有效地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积极性,确保管理质量和效率能够综合提高。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非常重要,对农村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一定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积极地转变观念,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管理办法,确保在科学降低问题出现概率的同时,能为人们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