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琪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
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起好步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乡村振兴提了20字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包括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在内的全面振兴。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2020年底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由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谋划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重要工作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因此,要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阶段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现阶段,我们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转化的衔接阶段,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我国农业受小农思想影响,生产效率低下,仅能解决一家人温饱问题(中国一个农民能养活4~5人,以色列一个农民能养活100人,美国能养活超过150人)。另一方面,农村耕地大都分散化耕种,耕作方式都是使用农药、化肥,造成耕地的质量不断下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前景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农民的长期稳定收入。最后,传统农业发展空间受限,为了提高收入水平,大量青年人才外出务工,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村,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健康发展。以上问题的出现,一是由于农村农业发展相对闭塞,未适应和引进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和管理方式。二是农村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缺乏工业、旅游业、绿色产业等二三产业的引进和带动,农村产业体系单一。
相比城市规划性的发展,农村的发展显得粗狂、野蛮。一方面,农村发展的各项制度虽然在不断地完善,但还是有所欠缺,比如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浪费、违规建造等问题,说明农村的土地管理还需加强。另一方面,农村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大量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生产过程中忽略了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长期不健康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1]。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人民更期待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相比城市发展的机遇,农村的赚钱门路显得单一,因此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儿童和老人留居农村。一方面,农村青年务工人员在外工作,努力赚钱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加上城市的工作环境与老家的味道相比,缺少了邻里关爱和守望相助,传统的乡规乡约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受农村封闭环境和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留居在家的老一辈人思想观念陈旧。此外,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娱乐活动方式单一、地方特色文化逐渐衰落等因素,农民的精神文化贫瘠。
在农村基层治理中,一是部分村干部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工作懒散冗杂,一些扶持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政策信息、优惠力度、资源倾斜,农民群众没有清晰的理解和接收,更没有办法去享受党和国家的支持,造成基层实际工作质量大打折扣,严重危害了党的执政根基。二是农民对党的认识淡薄、对党的政策信息理解不到位、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基层工作缺乏活力,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三是工作推诿,职责划分过于明确,对处于“边缘地带”的工作相互扯皮,推卸责任,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严重伤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基层权力的监督力度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县镇职能部门的项目压力层层下压到乡村基层,政绩效益的考核任务重,难免出现形式主义的“应付造价”[2]。
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但绝对差距持续在扩大,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01元,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2013年的2.8倍降到2019年的2.64倍,但绝对差距从2013年的17038元扩大到2019年的26338元[3]。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虽然城乡发展还存在差距,但是农村农民整体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对于握在手中的血汗钱,大多数农民选择储存在银行,消费积极性不高。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应该从加强农村产业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宜居新农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治理效能、稳定农民生活来源激发农民消费潜力等领域入手,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
首先,确保农业在农村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继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业市场的中高端产品供给;大力推进农业绿色生态发展,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农业发展技术,促进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拼能耗的粗放式经营转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式经营[4]。其次,结合农村自身的条件,根据乡村特色发展旅游业、水果种植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等第三产业,结合数字科技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后,一二三产业体系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不仅要提倡农民子弟学成归来参与家乡建设,同时也需要政策上对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制度等专项倾斜,增加农村的吸引力。
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探索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比如河南焦作市,曾经依赖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现如今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领广大村民走向了发展的新道路,不仅打造出“云台焦作”的旅游地形象,而且改善了之前“煤炭城市”的生活生产方式,走出了一条特色生态发展道路。与此同时,焦作市辖区内的乡镇村也在进行宅基地清算,统计各家民宅的建筑面积,严格控制民居建造数量,保障耕地面积;改善村容村貌也在一步步推进实施,比如安装天然气取代了传统的煤球供热取暖、推进厕所改革,由原来的旱厕修建为水厕、修建街道下水道,解决村民随意泼洒生活废水的问题等。这一项项举措,不仅增加了村民的幸福感,也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首先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互联网学习阅读中心、乡村美术馆、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等场所,丰富农民的文化教育与精神需求,培养农民群众养成文明的观念与习惯,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其次,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当地农民的手工艺、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文化底蕴,建设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并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为经典注入时代的内涵[5]。此外,良好的家风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家是最小的整体,面对农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居多的现状,基层工作者和乡村教师要主动承担起帮扶、教育、关心的责任,为培养良好的乡风文明提供保障。
面对村干部队伍作风不实、基层工作缺乏活力、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等问题,推进实行“一肩挑”,不搞“一刀切”,是坚持问题导向的解决方案。所谓的“一肩挑”,就是党政一人担任,这是顺应农村基层发展建设的需要,对基层干部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首先,基层干部要始终忠诚于党,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忠诚、担当。其次,基层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落实责任担当,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走在前面,同时还要有反思意识,常思岗位来之不易,爱岗敬业。再次,做好权力和责任之间的平衡,让权力还原于人民群众,发挥“一肩挑”的积极作用。在把握度的前提下,“一肩挑”的实施,可以把党的声音贯彻到最基层,从而帮助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6]。只有通过顶层设计的根本性制度改革,减少行政管理的权力层级,赋予基层政府更多权能,加强民主监督,开放社会舆论和社会组织的监督渠道,才能使基层治理尽快走向法治化和民主化的轨道,这才是高质量基层治理的根本制度之路。
2020年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将依然存在且规模庞大。促进农民增收,首先要瞄准低收入群体,发掘发展潜力,积极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并帮助稳定就业。其次,针对经济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农村,在持续增收的前提下,统筹提升教育、卫生、交通、科技等各方面水平,提高农村现代化程度。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们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在扩大内需这个基点上,合理引导消费,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而农村恰恰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潜力[7]。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消费需求增幅远低于收入增幅,因此,需要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合理引导农民消费,为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