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过程中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的方式与优化策略
——基于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实践

2021-12-02 02:36:31罗玉华
文化与传播 2021年5期
关键词:崇左市本土化社工

罗玉华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本土化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本土化所反映的其实是一种变化和过程[1]。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解决社会工作职业及其价值理念的确定问题、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者的界定问题,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关系问题[2]。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思路是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进程,积极推动由单一政府主体向多元主体过渡,由政府包办向“政府购买”机制转型,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制度体系、工作程序、服务经验和实务方法,逐步扩大社会工作覆盖对象,实现专业理念与中国文化深度对接,切实增强社会工作发展的内生动力[3]。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和实务推进中的一种自觉的群体性的学术取向和实务导向,知识建构路径表现为:“本土性契合”和“结构性亲和”,文化主体意识自觉、自主性实践和反思性建构,以“认同问题”为核心和创造性转化,实现理论建构中的历史—文化嵌入性[4]。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依靠文化价值形塑,且辅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从内、外部构筑高度社会信任关系,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信任文化土壤[5]。焦若水以生活世界的视角提出专业主义只是保障社会工作服务的技术支持,在实务服务场景中尊重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6]。相关学者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包括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建设,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的构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践等方面。鲜有学者研究国内不同地区的本土化问题,对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融合研究更是少见。本文认为本土化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文化融入另一个国家文化的研究,也是在国内不同群落或地区存在着本土化的问题。因此,本土化过程中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更是具有必要性。

那么社会工作如何在一个场域中实现本土化,如何与当地社会环境融合发展?基于笔者长期在社会工作机构从事一线督导的参与式研究,本文以广西边境地区崇左市为例,探讨中越边境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以下简称“社志”融合)的方式、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

二、边境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社志”融合的实践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崇左市属于新兴城市,东接南宁市,北邻百色市,西与越南接壤,是广西边境线陆路最长的地级市,下辖7个县(市、区),分别为江州区、凭祥市、扶绥县、大新县、天等县、龙州县、宁明县。崇左市社会工作发展起步较晚,存在社工人才缺乏、社会工作机构力量薄弱、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力度低等困境。2016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的支持下,崇左市民政局第一次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引进南宁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简称ZY)承接江州区友谊社区的综合服务项目。此后,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崇左市民政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使得社会工作在边境激起了小的波浪。目前崇左市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6家,其中3家是志愿者组织转变过来的,社会工作机构从开始就与志愿服务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正因为起步晚,其发展又具有后起优势,更有利于参考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崇左市社会工作发展逐渐形成“社志融合”的模式,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在资源链接、专业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达成合作,形成双赢的合作机制。

ZY作为“外来机构”进驻崇左市后,主动对接在崇左市有良好公益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志愿者组织爱心公益联盟。这一组织在社工和社区之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形成“三社”联动,推动崇左市友谊社区综合服务的开展。另外,崇左市另一家本地社工机构(简称CS)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与志愿者合作,形成联动机制。CS在进入天等县开展困境和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时,与当地的一家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合作。关爱服务站的志愿者熟悉当地的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情况,与当地群众关系融洽。志愿者组织帮助社工对接服务对象、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等,使得社工能顺利地融入服务场域,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同时,CS还注重与高校学生志愿者组织合作。2018年至2021年,CS共带动高校志愿者参与社会工作服务1000多人次。

三、边境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社志”融合的方式

“社工+志愿服务”的合作模式是近年来被普遍推崇和认可的模式,中国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都是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新生力量,从最初的两者分离到近年的联系合作,共同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与志愿者的关系不应仅停留在合作上,更应达到融合的层面,即社工和志愿者达成一致的服务目标,共同为目标而采取行动。边境地区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关系呈现出融合的趋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训融合

社会工作机构和志愿者组织都有自身资源优势,在合作过程中可以优势互补。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需要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使服务对象获得正向改变;志愿者熟悉当地的场域,资源动员能力强。社会工作机构通过将社工知识输出,提高志愿者对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认识,以更好地融合。据调查,2020年以来,崇左市社工机构与崇左市民政局开展合作培训3次,培训对象包括民政系统的工作人员、社区干部、社工和公益人士,累计培训400多人。2019年以来,CS承接天等县民政局购买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服务项目。项目开展过程中CS通过“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方式,培训学生志愿者和本土志愿者,实现社工与志愿者的有效融合。项目开展期间,CS对天等县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进行了培训,参训人员150人,对象覆盖了天等县各乡镇的分管领导、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培训过程中高校社工专业教师对儿童保护的相关政策做了解析,讲授了儿童社会工作方法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处理方法,明确了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的职责,提高了本土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另外,CS还定期对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累计培训学生志愿者500多人次。参与培训的志愿者能有效地融合到项目服务中来,培训效果显著。

(二)孵化融合

崇左市的社会工作机构通过举办公益创投项目比赛的形式,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孵化志愿组织。据调查,ZY进驻友谊社区后成立志愿者孵化基地,与崇左市民政局合作举办了第一届微公益创投项目大赛,选出了11个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并通过项目培育出了11个志愿者组织。之后,CS承接了崇左市民政局购买的大新县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项目。他们通过“项目+项目”的方式,举办崇左市第二届公益创投比赛,鼓励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组队参赛,通过项目评比,选出15个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选出项目后,社会工作者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项目管理、具体服务流程等。最后,这15个志愿者团队顺利完成了项目任务,志愿者服务团队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得到有效提高,崇左市的志愿者组织出现了裂变效应。

(三)互助融合

社会工作主要以项目为支撑,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得到志愿者的助力,而志愿者也能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所以互助成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乐于接受的融合方式。

1.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的合作

CS与左江日报社天等县天南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的合作体现了社会工作与志愿者组织的合作融合。据调查,在CS进驻天南村之前,左江日报社在天南小学设立留守儿童工作站,引入城市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天南小学,实施对留守儿童的“手拉手”关爱互助活动。2017年开始,工作站主动联系南宁市华西路小学、民乐路小学、翡翠园学校、五一路学校、五象小学等,促成其分别与天南小学结对建立帮扶关系。这些学校累计组织教师46人次到天南小学开展“手拉手”教育帮扶和示范教学活动,把城市里的先进教学理念、经验带到天南小学的课堂上,还给天南小学赠送电脑16台、少先队鼓号队装备一套以及若干批教学用具,价值20多万元。南宁市华西路小学的200多名学生与天南小学学生“手拉手”写信交朋友,通过书信往来帮助天南小学贫困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019年以来,CS进驻天南村后,由于价值理念相同,社工和当地志愿者很快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工作站的志愿者表示愿意为社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一,协助建立专业关系。工作站的志愿者帮社工对接了当地的大学生志愿者,由当地大学生志愿者带领社工入户走访,精准排查出天南村儿童总人数为421人,留守和困境儿童397人,占比94.3%,困境儿童309人,占比73.4%。

第二,协助链接资源。左江日报社是天南村的帮扶单位之一,工作站中的志愿者与当地政府、学校、村委关系密切,所以在开展社工服务过程中能为社工提供很好的资源链接。工作站的志愿者在中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通过志愿者的帮助,社工在天南村成立村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工作站以村儿童主任为组长,成员包括村委成员、学校教师、社会热心人士等,形成“家庭+学校+村委+社会”的多元保护体系。笔者调查了解到合作的案例如下:

案例1

CS社工入户发现有一个单亲家庭儿童,母亲去世,父亲在外打工,奶奶病重,家里很困难,但是没有申请低保。社工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联系儿童主任,儿童主任跟村委汇报之后经过核实发现这个服务对象符合低保条件,马上着手帮助服务对象申请低保,不久就帮助这一困境儿童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案例2

志愿者入户时发现唐某,12岁,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并失踪多年,由爷爷抚养,爷爷又身患重病。志愿者把情况告知了社工,社工了解情况后将唐某作为个案进行干预,并与当地民政部门联系。社工和志愿者一起协助民政部门核实唐某母亲的情况,最后民政部门认定唐某为事实无人抚养孤儿,每月给予相应的补贴,解决了唐某生活上的困境。在接受社工长期的个案服务后,唐某的自理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改观。

案例3

2020年7月,由于疫情影响,CS社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天等县返乡志愿者到天南村开展困境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共有20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到天南村参与活动。在社工的指导下,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困境和留守儿童动态调查、个案关爱陪伴、团体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社工与志愿者的有效融合。

第三,协助宣传推广。左江日报社是崇左市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工作站依托左江日报社的资源,具有宣传优势。因为有了合作的基础,CS社工的活动很容易受到报社的关注。据调查,CS社工进驻天南村后,共得到左江日报社宣传报道6次,宣传内容分别是项目启动会、中秋节活动、关爱困境留守儿童文艺汇演等。通过访谈,工作站负责人表示:“成立这个工作站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多的留守儿童得到关爱。社工进驻之后看到社工用专业的方法帮助困境和留守儿童,我们愿意与社工进一步合作,让更多留守儿童受益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2.中越跨境婚姻儿童保护项目的合作

中越边境有一群特殊的儿童,即中越跨境婚姻子女,这一群体有些属于事实孤儿。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保护是很棘手的问题。据调查,CS社工于2018年介入边境地区宁明县开展困境儿童服务,主要服务对象是中越边境跨境婚姻子女。社工通过发挥高校志愿者的作用,探索出“互联网+志愿者”的方式,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网络与个案建立“一对一”的线上线下服务。

案例4

闪闪(化名)为宁明县峙浪乡长桥村儿童,9岁,单亲家庭,母亲越南人,已改嫁,父亲肢体残疾,经济困难。第一次见到社工的时候闪闪低着头不敢说话,在社工的安慰下她忍不住哭了,哭着讲述自己的经历。社工介入后,为其链接政府资源,帮助他们申请低保和残疾人补助,帮助闪闪提升自信心,使她从原来的自卑害羞敏感变得开朗自信活泼。之后社工帮闪闪联系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夏某,让她们建立了“一对一”的线上线下服务,定期带着志愿者去探望闪闪,使她慢慢走出阴霾。

四、边境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社志”融合存在的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本身就是一个难题,组织的发展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境中,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和阻力。崇左市社会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政府部门和民众对社工的认知度低,存在很多误区。所以社会工作在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不少,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融合也存在许多困难。社会工作与志愿者的发展主要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主要有:政策支持、经费支持、人才培养等,非正式制度包括:价值观念、信任文化等。

(一)政策滞后

崇左市的社会工作发展环境欠缺。一是缺乏政策支持。崇左市相关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不高,重视度不够,未出台鼓励本地社会工作发展的实质性文件,大部分都是转发上级文件,对社会工作发展重视度不够。二是缺乏经费支持。崇左市属于边境落后地区,财政收入低,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对社会工作项目的经费支持,政府购买社会工作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本级政府没有相应配套资金支持,甚至有些县级政府对上级拨付的经费都没有落实到社工项目当中。三是社工人才缺乏。据调查了解,崇左市考取社工证的人数仅100人左右,持证社工真正从事一线工作的不到20人,政府部门没有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相关人员考证,持证社会工作人才更是没有得到相应的激励。另外,项目持续性不够,社工工资无法得到保障,一线社工流失率高。

(二)价值理念不一

从崇左市的本土化实践来看,社会工作与志愿者达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政府部门、志愿者组织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助人自助的理念在政府部门和志愿者组织那里往往不被理解。政府部门关注的是服务的亮点和特色,志愿者组织的理念是碎片式输入,所以很多时候社工要做的事在政府和志愿者组织方面得不到支持。例如,CS社工组织公益创投团队到大新县开展志愿服务时,当地政府并不配合。他们认为志愿服务没有必要,所以社工跟他们联系时被拒绝了很多次,最后政府才勉强允许社工进入,对社工开展的工作并不是很支持,后来看到活动得到服务对象支持之后态度才有所转变。

另外,据笔者调查了解,CS社工在进驻天南村时,工作站的志愿者建议社工和志愿者入户对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长时间陪伴,志愿者组织认为留守儿童主要缺少陪伴,所以认为服务留守儿童的主要方式就是长时期陪伴。社工认为长期陪伴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长期执行是不现实的。为了能与志愿者融合,社工答应了志愿者的要求,组织20名志愿者入户陪伴一个星期,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无法长期维持陪伴关系。由此看来,社工虽然是具有专业性,但是为了趋同,在与志愿者合作过程中还是有所妥协。

(三)信任危机

信任文化是社工本土化的重要土壤。社工进入一个场域之后,如果有了信任,那么就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而崇左市社工发展比较落后,公众对社工的认知度很低,基层干部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不够,社会治理创新理念不足。CS社工在访谈时表示:“我们到基层开展服务时,发现基层干部基本上对社会工作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没听说过,当地政府部门和村委干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基本无暇顾及其他事务,社工与村委干部交谈时,他们的态度非常冷漠。”当地政府部门和村委干部是社工进入服务场域的重要支持,他们对社工的认识不足,信任度低,直接影响了社工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深度。这是本土化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边境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社志”融合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政策,搭建社工发展平台

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一个支持的制度环境,需要政府在购买服务、激励机制、人才培养、评估机制等方面提供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搭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对社工和志愿者组织给予物质支持。同时在政策上,完善持证社工的激励机制,加强对本土社工人才的保障力度,提高社工人才的社会地位。在评估方面,培育本土评估专家,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为社工创造公平、公正的评估环境。

(二)内化互通,寻找社工和志愿者契合点

社工和志愿者虽然在理念上有时候会有冲突,但是大多数时候两者是可以相融相通的,可以求同存异。崇左市有三家社会工作机构原来是志愿者组织,这些志愿者组织在服务过程中接受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培训,内化了社会工作理念,加上他们在当地的服务基础,很快就将社会工作理念和志愿服务融合起来。社工在与志愿者融合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寻求双方的契合点,发挥双方的优势,达到内在的融合。

(三)加大宣传,为社工创造信任环境

当前社工认知度普遍较低,在边境地区信任度更加低,政府和社工组织应加大对社工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社工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同时社工组织应继续加大和志愿者组织的合作,通过融合提高影响力。一方面,信任来自对服务的认可,社工组织应注重服务能力的提升,提高服务质量,用服务去树立公信力。另一方面,加大正式宣传力度。政府要加大对社工的认可度,通过官方媒体对社工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社工的认识。

六、小结

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进入情境,适应场域。边境地区在社工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找到了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径,即跟志愿服务融合。本土化的主要做法是主动对接志愿者组织,通过培训、孵化、互助等方法,实现社工和志愿服务的双赢,让社工能快速地融入边境场域。但是社会工作在本土化过程中,还存在政策支持不足、价值理念冲突、信任危机等困境。因此,要从政策、价值、文化等方面,创造良好的融合环境,寻找相通的价值链接,创造信任的文化环境,为“社志”融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社工更好地适应当地需求,融入当地实际,快速地找到合适的服务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总之,社工要在一个情境内很好地完成本土化,需要政策环境的支持,同时,需要根据当地实际,与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进入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并需要通过加强合作关系,增强服务力量,最终达到服务的最优化,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猜你喜欢
崇左市本土化社工
青春社工
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11-19 15:15:56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践行行知思想 打造魅力二小
——广西崇左市江南第二小学
践行行知思想 打造魅力二小
——广西崇左市江南第二小学
社工
幼儿100(2016年10期)2016-11-24 13:19:00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崇左市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对广西产业创新的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 05:10:02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