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外贸商品结构优化路径分析

2021-12-02 08:15:32马林静
中国国情国力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制成品进口额出口额

马林静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生产技术和自主创新水平的持续提升,我国进出口商品类型、附加值水平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全球价值链的位次不断攀升。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随着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我国在全球贸易体系变化中的内生性不断增强,有效配置国内外资源、主动调节贸易结构能力显著提升,凭借国内制造业优势不断推动成为全球供应链重要中心之一。与此同时,我国逐步构建起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要目标的外贸高质量发展体系,在“淡化增量、结构优先”的发展理念下,推动出口商品不断迈向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水平发展,推动进口商品更好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带动国内技术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的重要战略方向。对外贸易作为国内外市场间的重要桥梁,具有承载两个市场中商品要素流通的功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枢纽和主渠道作用。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化、高端化以及优质化,是外贸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其相应功能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我国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掌握外贸商品结构变化的基本态势和短板对于进一步提高外贸发展质量、提升外贸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此背景下,梳理我国近年来外贸商品结构情况,明晰商品结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掌握进出口商品变化态势,为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现实导向和政策依据,以推动外贸在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优质商品要素流动的载体和桥梁作用。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基于资源禀赋的制造业传统优势得到充分体现,进出口商品趋向多元化、高级化发展。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随着外贸企业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营销能力不断增强,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增速明显高于传统商品,推动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进口方面,资源能源类产品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进口商品,随着国内产业技术升级的需求,关键零部件、重要设备等高技术产品进口占比不断提升,消费品进口也伴随国内消费升级呈现上升趋势;此外,中间品一直是我国进、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

(一)出口商品结构特点

1.按产品构成分,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额比重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从以提供初级产品等具有原料特征的环节向具有投资品特征的中高端环节推进,在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中,也逐渐扩大了通过提升资本含量与技术含量所获得的份额。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01-2020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占比由11.4%下降至4.5%,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由88.6%提升至95.5%,两者比重的变化充分证明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UNCTAD)数据计算可知,在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比重下降明显,2001-2019年占比由30.6%下降至21.1%;低技术含量产品比重较为稳定,约占制成品出口额的10%左右;中等技术含量产品占比由20.4%提升至25.8%;高技术含量产品占比由28.5%提升至36.2%,增加了7.7个百分点。与其他类型产品相比,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占比提升幅度最大,2002年超过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占比最大的商品类型。

表1 2001-2019年我国不同产品类型出口额占比

2.按商品要素密集度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比上升。根据商品的要素禀赋形式,可以将出口商品分为资源、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本文参照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制度下0至4类商品归为资源密集型产品,6类和8类商品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5类和7类商品归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按照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计算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比重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比重上升。由图1数据可知,2007-2019年,我国出口商品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最高,占比超过全部出口商品的50%;资源密集型产品基本稳定在5%左右;劳动密集型产品由42.5%下降至39.9%,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由52.3%上升至54.6%,两者比重的变化也反映出我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变化,外贸增长逐渐由要素驱动向资本和技术驱动转变。

图1 2007-2019年我国商品出口额的构成情况(按要素密集度分类)

3.按具体商品类型分,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提升。随着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推进,“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大幅下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成为新的增长主体。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01-202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比由44.6%上升到59.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由17.5%上升到29.9%,较2001年分别提高了14.8个和12.4个百分点。计算机、手机、集成电路等高技术含量产品已经进入我国出口前十大商品之列中。大型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飞机、手机、船舶、航空航天器、光通信设备、汽车、计算机等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实现较快增长。2020年,我国传统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塑料制品、家具、箱包七大类)出口在总出口的比重已经下降至20.2%,比2002年减少了8.7个百分点。

4.按商品用途分,中间品是我国出口第一大商品类型。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按广泛经济类别分类(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BEC)标准,出口商品可分为三类:资本品、中间品和消费品。根据UN comtrade数据计算,2001年我国出口商品中消费品占比为42.3%,为出口的第一大商品类型。随着我国产业技术加速升级以及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的日益深入,我国资本品、中间品出口快速增长,2001-2019年两者年均增速分别达15.6%和14.3%,消费品出口增速不及资本品和中间品,自2003年开始,中间品取代了消费品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类型,奠定了我国占据全球供应链体系核心位置的重要基础。从占比变化的情况来看,资本品占比由18.4%上升至28.1%,出口占比提升幅度最大,中间品占比由38.3%提升至44.9%,消费品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由42.3%下降至24.4%(见图2)。

图2 2001-2019年我国资本品、中间品和消费品出口额占比变化情况

(二)进口商品结构特点

1.按进口商品构成分,高技术制成品进口额占比呈上升趋势。从进口产品类型来看,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01-2020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额占比不断提升,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占比呈下降趋势。2020年初级产品进口占比为33%,相较2001年提升了11.2个百分点,在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是我国初级产品进口的主要商品类型,2020年上述商品进口占初级产品进口总额的84.6%;2001-2020年,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占比由78.2%下降至67%,下降了11.2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数据统计,在工业制成品进口中,我国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额占比下降明显,2019年占比为5.2%,较2001年下降6.9个百分点;低技术制成品占比由7.9%下降至4%,占比减少了3.9个百分点;中等技术制成品占比变化不大,由2001年的28.5%下降至26.7%,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成品进口占比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51.4%上升至59.3%,占比大幅提升7.9个百分点(见图3)。因此,从进口产品类型来看,我国原材料及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进口占比明显提升,显示出我国工业化进程、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增长,同时也说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受国内资源约束的特征明显。

图3 2001-2019年我国工业制成品中不同类型商品进口额占比变化情况

2.按具体商品类型分,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比重上升。按照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数据可知,2004-2020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口额由3020.5亿美元增长到9491.5亿美元,年均增长7.4%,进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由53.8%下降至46%;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由1614.1亿美元增加到6822.2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6.4%,比重由28.8%上升至33.2%(见图4)。从具体商品来看,关键零部件、短缺的资源性商品一直占据进口较大比例,在2020年进口重点商品中,排名前十位的商品为集成电路、原油、铁矿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塑料、粮食、汽车、铜、大豆、医药材和药品,合计进口额为67066亿元,占总进口的47.2%,其中集成电路位居第一位,进口24207.3亿元,占比为17%。

图4 2004-2020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情况

3.按商品的用途分,中间品进口额占比最大,消费品进口额占比提升。依前文所述分类方法,根据UN comtrade数据计算,我国资本品进口额占比在10%-20%之间,且近年来占比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1-2019年,资本品进口额占比由20.1%下降至12.5%;中间品是我国进口商品中占比最大的商品类型,占我国总进口额的70%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中间品进口额比重逐渐扩大,占比由2001年的73.1%扩大至2019年的76.1%。伴随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内消费的升级,我国对进口消费品需求持续增大,消费品进口规模和占比不断扩大,进口额占比由2001年3.8%扩大至2019年的7.3%(见表2)。

表2 不同年份我国资本品、中间品和消费品进口额占比情况

二、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商品中附加值和贸易收益较低的制成品占比仍然较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制成品的出口额比重均较高,中高技术制成品出口额比重明显低于部分发达国家。根据UNCTAD数据计算,2019年我国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比重为21.1%,同期,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同类产品出口额比重分别仅为7.2%、2.8%和3.7%;我国低技术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为10.3%,比上述国家分别高出3.2、1.7和6.1个百分点;我国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比重为62%,比德国和日本分别低8.3个和13.2个百分点。此外,受传统比较优势下的出口发展导向影响,我国出口商品一直存在“比较优势陷阱”特征,单位出口的增加值相对较低。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提升,但较大程度上是我国承载国际分工转移的结果,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出口,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20年加工贸易项下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达54%,贸易收益和产品附加值比较低。

(二)中高等技术制成品出口竞争力较弱

我国出口产品在技术水平、质量标准、品牌影响力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竞争力较强的出口产业仍然为资源类产品加工业和低端制造业。根据UNCTAD数据库最新数据计算的我国出口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品、低技术制成品和中高技术制成品的竞争力指数差距很大,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TC指数为0.79,RCA指数为2.37,说明具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相比较而言,中高等技术制成品TC指数和RCA指数为0.18和1.16,竞争力比较弱(见表3)。

表3 我国不同类型产品的竞争力指数

(三)进口商品集中度较高

我国进口产品集中度偏高,进口产品多集中在关键零部件、能源资源方面。根据UNCTAD数据库公布的进口产品集中度指数来看,1995-2019年中国进口产品集中度指数上升幅度较大,由0.067增至0.173,而2019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进口产品集中度指数分别为0.105、0.101、0.097和0.091。2020年,我国进口排名前十位商品合计占比达到47.2%,前五位进口商品合计占比达到36.6%。

(四)对特定商品的进口依赖度较大

因国内生产技术水平有限和能源资源短缺,我国对部分产品的进口依赖性较大。一是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依赖度较大,目前我国核心技术发展遭遇瓶颈,部分高端设备与关键零部件产品生产能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严重依赖于进口。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芯片进口额为3040亿美元,远超排名第二的原油进口额,自给率仅为30%左右,约70%左右的芯片依赖于进口。根据UN comtrade数据,2001-201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额由736亿美元增长到677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13%,占世界高技术产品进口比例由5%上升到18%,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趋势。二是在能源(石油、天然气等)、铁矿石等资源型原材料方面依赖进口。根据国土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石油、铜精矿、铁矿石、大豆对外依存度均在70%以上。毋庸置疑,高度依赖进口,导致我国面临关键零部件、资源产品断供对相关产业链引发的“扼喉”风险,进口抵御风险能力比较弱。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路径

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指引下,外贸应以提升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能力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补齐结构性短板,推动两个市场的供需趋于平衡状态,助力国内外两个大循环相互促进相互赋能。优化外贸进出口结构宜从筑牢产业根基、完善链条供给、加强分类指导、严格把控质量等方面,实现外贸商品的优质化、高端化、多样化,更好发挥外贸对国内外要素流动、市场相通的承载和畅通功能。

(一)筑牢产业根基,推进外贸供需体系建设

产业是贸易之源,应当切实筑牢外贸发展的产业与科技基础,构建创新水平高、技术等级高的高端产业链条,促进贸易商品更加高端和优质。一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制造业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变,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稳步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降低能耗高、资源利用水平低的产品出口。从商品类别来看,重点支持轨道交通、通信设备、船舶、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装备制造业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提升劳动密集型出口的产品质量、技术含量。二是培育高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打造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链条,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贸易,带动高附加值、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进出口,同时要加强对贸易新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关于新兴产业贸易规则的制定,以期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三是强化外贸与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平台,围绕园区内产业链拓展贸易链条,贸易与产业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带动外贸发展。

(二)完善链条供给,积极拓展供应链产品贸易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当充分发挥对外贸易的优质要素载体功能,围绕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产品积极拓展外贸品类,不断完善外贸产品体系,提升我国对全球供应链运行和发展的供给保障能力,强化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核心功能。一是积极扩大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具有重要位置的关键产品进出口,拓展重点市场的供应链产品生产和出口。二是支持国际供应链体系中,如高端芯片、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工业软件和操作系统等容易对国内产业“卡脖子”的重点商品的进口。三是加强对高技术产品的投入研发力度,力争突破技术制约,增强我国在高端供应链中的产品供给,加大相应产品的出口规模,弥补我国在高端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四是拓展围绕供应链产生的贸易链条,积极发展供应链贸易。搭建以贸易为形式、以物流拓展为实质、覆盖整个贸易环节的专业服务平台,提高供应链贸易服务水平,推动构建优质的供应链条。

(三)加强分类指导,提升进口与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进口商品结构优化将更好服务国内发展,因此,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要依据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需求,加强对进口商品的分类指导,努力提升进口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服务和保障能力。要充分发挥《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的作用,通过降低税率、提升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等举措积极扩大进口。对能够满足消费升级和供给提质需要的高端消费品和医药、康复、养老护理等设备,加大进口支持力度,扩大进口规模,丰富商品种类;支持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进口,对高技术产品进口关税进行结构性调整,战略性地降低部分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水平;适度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顺应国内农业结构调整布局,扩大有利于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农资、农机等产品进口。对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实施动态管理机制,优化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

■青砖绿瓦|彭颖/摄

(四)把控商品质量,推动外贸优进优出

严格管控进出口商品质量是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同时也是外贸商品实现优进优出、更好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严格的商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建设,加强重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二是强化出口企业产品质量意识,鼓励企业按照国际先进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及进行质量检验,支持出口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三是完善质量检测标准,建立国际认可的产品检测和市场认证体系,建设一批重点出口产品质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实行全国统一的出口检测规范。四是加强农产品进出口安全审查,开展出口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稳定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农产品进境检验检疫,确保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严厉打击进出口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全力制止不安全产品及假冒伪劣商品进出境,严厉惩治出口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

注释

①按广泛经济类别分类(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BEC)由联合国统计局制订、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其目的是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主要最终用途或经济类别(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对国际贸易SITC数据的基本项目编号进行综合汇总。

②TC指数越接近1,竞争力越强。RCA指数大于1,则该国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制成品进口额出口额
中国与RCEP 成员国制成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商业经济(2022年10期)2022-11-02 13:01:30
墨西哥农产品对美出口额将达218亿美元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2020年玩具出口额逆势增长
玩具世界(2020年6期)2020-12-06 05:55:14
W2018015 2017年巴西铜精矿出口增长29.9%
2017年7月塑料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1.1%
消费导刊(2017年15期)2017-11-07 03:42:36
中国-捷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北方经贸(2016年7期)2016-08-09 06:07:02
重视发展进口额大的16种机床并具有竞争力
2015年中国原木和锯材进口额下降25%
国际木业(2016年5期)2016-02-28 10:26:42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美制成品贸易形态研究
中国市场(2015年35期)2015-05-30 10:48:04
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对外经贸(2014年10期)2014-11-14 17:05:28